孟 暉
霞帔,多么美的一個稱呼。從宋代開始,霞帔變成了貴婦禮服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了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志。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實物,其形狀是兩條繡滿花卉紋的細長帶,長帶的一端成尖角狀,兩尖角相縫在一起,于是,這兩條長帶就連成了“V ”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將兩條長帶搭在肩頭,在頸后以線相縫連,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墜一個金或玉的圓形“帔墜”作為裝飾。
這樣的霞帔是宋代內、外命婦平常禮服的一部分,普通宮女無權佩戴,由此,在那時的宮廷中還衍生出了“紅霞帔”、“紫霞帔”的后妃名號。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紹興九年,“后宮韓氏為紅霞帔”。將韓氏泛稱以“后宮”,可見她本來只是一位普通宮女。再如宋人張擴《東窗集》中記有《紅霞帔馮十一、張真奴、陳翠奴、劉十娘、王惜奴等并轉典字,紅霞帔鮑倬兒、紫霞帔王受奴并轉掌字制》一則文字,實際是皇帝所開具的“授任書”,把一批原為紅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宮人,“提升”為典字、掌字。據《說郛》中的《趨朝事類》,在宮廷“內命婦”中,典字為正八品,掌字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編制當中屬于最低的兩級,而紅霞帔、紫霞帔以及地位更低的聽宣、聽直、書直則根本“不系入品”。看得出來,皇帝如果喜歡上了一位普通宮女,往往先給她一個紅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讓她與一般的宮女有所區(qū)別。如果這位宮女能夠繼續(xù)獲得皇帝的恩寵,才有可能被封為“正式”的嬪妃。至于何以呼為“紅霞帔”、“紫霞帔”?推測起來,普通宮女在宮中當然沒有佩戴霞帔的權利,于是,蒙受了天恩雨露的宮女,會被“破格”賜以紅霞帔或紫霞帔,標示其特殊身份。
對于陳翠奴、劉十娘這樣顯然出身社會下層的女孩子,一襲霞帔,無疑如同一張入場券,讓她們得以進入爭奪后妃尊位的游戲場。南宋高宗的妃子當中,就有一位劉氏入宮后從“紅霞帔”做起,一路升到淑妃。但一旦爭斗失敗,迎來的命運也格外悲慘?!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北宋哲宗晏駕未久,皇太后便下令廢黜一批哲宗身邊的妃嬪、宮人,其中有位韓氏女子,竟由正五品的才人直降為“紅霞帔”——“且與一紅霞帔名目,令往守陵”,這位不幸的女子被硬扣上一個最卑微的妃子名號,借此罰她去為哲宗守陵,在陵園中埋沒一生。在此,“紅霞帔”成了一個暗算的手段。
《大長今》、《金枝玉孽》等電視劇大行其道,據說是以后宮的險惡反映職場的殘酷,因此眾女白領心有戚戚焉。為什么沒人想到再現宋代宮廷的“紅霞帔”、“紫霞帔”們的命運呢?演繹出身社會底層的女人的血淚奮斗史,這大約是最合適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