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蘭
撒謊、謊言、欺騙是怎么傳承下來的?
我以為,它與“講價”有關(guān),或者說,謊言文化濫觴于“講價”。
本來,賣東西的就應(yīng)該明碼實價、“言不二價”,然而買東西的卻常常要討價還價,因為他知道賣方“要了謊”,所以他也要說謊,盡量壓低價碼。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講價文化。當(dāng)今,除了討價還價,又風(fēng)行一種變相的要謊價,即“打折”,打折就是謊價,是一種封住討價者嘴的霸道之舉。
早在六七十年前,現(xiàn)代作家梁實秋先生便從日常司空見慣的“講價”現(xiàn)象歸納出講價者的心理規(guī)律,并得出結(jié)論“賣東西不講價,自古以來,是多么難得!”
人類社會最初可能是普遍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盛行。由于利益驅(qū)使,要謊價的占了便宜,滿足了貪欲心理,一而再,再而三,貪欲不斷膨脹,鄰里、同行、親屬見了便羨慕,由羨慕而嘗試,果然奏效,于是“講價”便流行開來。買方也有精明者,見賣方占得便宜而自己吃了虧上了當(dāng),于是便絞盡腦汁開始了討價還價,果然此招兒靈驗,一傳十,十傳百,買方也開始給出“謊價”。這“要謊”與“給謊”競相傳播,謊言文化自然流傳開來,且不斷“豐富”不斷花樣翻新,騙子們也層出不窮。
作品指出:講價使國人練就一身本領(lǐng),他們有“政治家的臉皮,外交家的嘴巴,殺人的膽量,釣魚的耐心,堅如鐵石,韌似牛皮?!蹦憧?,這講價是一般的雕蟲小技嘛。討價還價的關(guān)系其實是爾虞我詐的關(guān)系——你欺騙了我,我就訛詐你。
綜觀討價還價現(xiàn)象,意識到爾虞我詐的實質(zhì),作品“總結(jié)”出一套“講價的藝術(shù)”——
一是“要不動聲色”(裝模作樣,作戲開始);二是“無情地批評”(無賴的嘴臉,陰暗的心理);三是“狠心還價”(強盜邏輯,騙子伎倆);四是“反顧的勇氣”(流氓手段,厚顏無恥)。這四招兒是夠絕的,但卻屢試不爽,于是不脛而走,世代相傳。作品最后一段形象地描繪給人以深刻烙印,即以雇車為例:街頭孤零零一輛車“切莫睬他”,若“三五成群鳩形鵠面”則車價會特別低廉”。全文用一句話結(jié)束——“我們發(fā)現(xiàn)人性的一面——殘忍”。這是全文的升華。原來,討價還價,爾虞我詐,赤裸裸地暴露出人性之惡。
假冒偽劣是從哪里來的?爾虞我詐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利益驅(qū)動使然。個人的、集團的不正當(dāng)利益,會扭曲人性,會損毀國家與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歷史的方方面面。
作品明白如話,平實質(zhì)樸,貼切通脫,暢達自然。既無曲折驚人的情節(jié),也無反復(fù)說理之議論;既無省人的精辟格言,也無深刻的普世哲理,既未引經(jīng)據(jù)典掉書袋,也未冷嘲熱諷故作莊嚴(yán)狀。然而作品所舉幾例、歸納的幾點“藝術(shù)”卻令人嘆服。
梁實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人,生于北京。學(xué)名梁治華,秋郎、子佳系曾用筆名。1915年考入清華,在校期間便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1923年畢業(yè)后赴美留學(xué)。1926年回國任教于南京東南大學(xué)。次年到上海《時事新報》任副刊“青光”編輯。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xué)教授。1932年到天津《益世報》任副刊編輯,1934年任北大系主任、教授。1935年創(chuàng)辦《自由評論》,先后主編《世界日報》和《北平晨報》副刊。1949年到臺灣任教授、系主任、文學(xué)院長。1966年退休。
作品主要是散文和翻譯外國名著,《雅舍小品》是其代表作,晚年完成百萬言之《英國文學(xué)史》。
2008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