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前伊拉克形勢的主要特征

      2008-08-23 09:03黃民興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8年4期
      關鍵詞:教派什葉派黎巴嫩

      摘要:2003年美國入侵以來,伊拉克的形勢可以概括為四化,即越南化:美國陷入在第三世界長期戰(zhàn)爭的泥沼;黎巴嫩化:統(tǒng)一主權國家走向解體;波黑化:大規(guī)模的種族清洗;阿富汗化:成為伊斯蘭國際極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四化反映了美國對第三世界外交的連續(xù)性以及第三世界民族國家的構建問題。

      關 鍵 詞:伊拉克;越南化;黎巴嫩化;波黑化;阿富汗化

      作者簡介:黃民興,博士,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陜西西安710069)。

      文章編號:1673-5161(2008)04-0010-07 中圖分類號:D371文獻標識碼:A

      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以來,破壞了伊原有的政治、軍事架構,分階段重新建立了占領當局主導下的伊拉克新軍事、政治架構。然而,伊拉克政治經濟重建困難重重,步履艱難,政局日趨動蕩。筆者在本文中試圖借用國際政治中的“黎巴嫩化”、“芬蘭化”之類措詞,來審視戰(zhàn)后伊拉克的形勢和未來走勢,從而提供一個新的分析視角。當前伊拉克形勢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越南化、黎巴嫩化、波黑化及阿富汗化。

      一、越南化:美國陷入在第三世界長期戰(zhàn)爭的泥沼

      許多人認為伊戰(zhàn)不同于越戰(zhàn),理由是越南的民族凝聚力強、軍事政治上具有統(tǒng)一性(統(tǒng)一的北方政權和南方抵抗力量)、得到蘇中等大國的支持等,但筆者認為二者還是有共同點的,這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在戰(zhàn)場上的介入由少到多,戰(zhàn)爭日趨長期化,消耗了美的大量資源。1961年,肯尼迪政府開始在越南實施“特種戰(zhàn)爭”,派遣特種部隊進駐南越,出錢出顧問幫助南越打內戰(zhàn)。1964年初,特種戰(zhàn)爭宣告失敗。8月的東京灣事件后,美國國會授權約翰遜總統(tǒng)采取任何方式應付局勢的權力,從而為美擴大參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美軍成為作戰(zhàn)主力。到1966年8月,駐越美軍已達42.9萬。越戰(zhàn)使美國付出了巨大代價,陣亡美軍達4.6萬,軍費開支達1460億美元。[1]735伊拉克的情況與此類似。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籌劃的軍事改革試圖通過美軍的現(xiàn)代化和小型化提高其戰(zhàn)斗力和機動性,因此最初入伊的美軍人數并不多,這是戰(zhàn)后伊形勢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也無法有效地打擊反美武裝。美軍自身的傷亡則不斷上升,截至2007年12月24日,在伊死亡的美軍至少有3897人。[2]2006年10月,布什總統(tǒng)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采訪時,第一次承認目前暴力增加的情況“可能”等同于當年越共的“春節(jié)攻勢”,但他又認為,越南戰(zhàn)爭的教訓就是美國必須完成使命才能撤軍。[3]

      2.美國的國際形象嚴重受損,在美國內和國際上激起了強大的反戰(zhàn)運動,使美執(zhí)政黨在大選中面臨困境。在越南,美軍為了取勝而不惜違反國際公約,使用化學武器(最著名的為橙劑),進行氣候戰(zhàn),給越南人民帶來重大傷亡,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美軍還濫殺平民(如美萊大屠殺),強奸越南婦女的事件也時有所聞,美國還支持南越獨裁政權。因此,越戰(zhàn)激起了美國人民強大的反戰(zhàn)運動。在伊拉克,美國把推翻薩達姆暴政作為自己的一大功績,繼而提出大中東民主計劃,然而,美軍在伊拉克隨意逮捕、監(jiān)禁和槍殺平民,虐待囚犯,私闖民宅,侮辱婦女,縱容私人保安公司胡作非為,因而聲名狼藉,所謂傳播民主自由的說法不攻自破。同時,美國的貧鈾彈也給伊拉克環(huán)境帶來了永久性的災難。美國民眾逐步看清了伊戰(zhàn)的真相,反戰(zhàn)運動風起云涌。在國際上,伊戰(zhàn)被定性為非法戰(zhàn)爭,遭到許多國家的反對,支持戰(zhàn)爭的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和日本政要在大選中紛紛遭遇滑鐵盧。

      3.美國依賴盟國提供的軍隊,后者在政治和軍事上均對美有幫助。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均派軍隊參與了越戰(zhàn),其中韓國軍隊人數最多時達5萬。此外,臺灣也曾派遣軍事顧問和特務到南越。伊拉克戰(zhàn)爭后,有38國在美國的壓力下,派兵參加了駐伊多國部隊,或從事人道主義工作,如英國、西班牙、荷蘭、意大利、日本、韓國、洪都拉斯、薩爾瓦多、菲律賓、泰國等。其中,英軍有1.2萬,其他國家的軍隊共1萬。

      4.美國的實力嚴重受損,不得不對其對外戰(zhàn)略進行重大調整。越戰(zhàn)使美國在二戰(zhàn)后積累起來的政治軍事實力受到沉重打擊,不得不求助于昔日的對手中國幫助結束戰(zhàn)爭。同時,美國提出尼克松主義,在亞洲進行收縮,國際格局因此發(fā)生重大變化。1990年的海灣戰(zhàn)爭使美國擺脫了越戰(zhàn)陰影。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新保守派把戰(zhàn)略敵人的目標鎖定為中國,然而,從“9·11”到伊戰(zhàn),美國不得不把注意力轉向中東,尤其是伊戰(zhàn)使華盛頓分身乏術,新保守派終于失勢。目前,美國不得不對單邊主義進行修正,在處理伊拉克事務、朝鮮和伊朗核問題、反恐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尋求中國和國際社會的幫助。

      5.出現(xiàn)了“由點到面”,即從兩國間戰(zhàn)爭向地區(qū)戰(zhàn)爭發(fā)展的趨勢。早在1958年,美國就支持越南的鄰國老撾的右翼軍人發(fā)動政變,推翻以蘇發(fā)努馮親王為首的老撾政府,從而導致了老撾內戰(zhàn)。七十年代初,對越南戰(zhàn)爭日益焦慮的美國把戰(zhàn)爭擴大到了柬埔寨,因為北越通往南方的戰(zhàn)略要道胡志明小道經過柬領土。此外,美國還策動柬埔寨右翼軍人朗諾發(fā)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在老撾,美國支持王寶武裝集團,繼續(xù)反對蘇發(fā)努馮親王的政府,把戰(zhàn)爭擴大到了印支三國。

      美國在伊戰(zhàn)后一再指責伊朗和敘利亞縱容其他國家的反美分子自由進入伊拉克,甚至直接向伊反美武裝提供資金、武器和軍事物資,派遣顧問,并發(fā)展核武。美國為此在海灣大量集結軍力,威脅伊朗和敘利亞,據傳還派特種兵到伊朗進行偵察,資助兩國的反對派。美國的保守派則一再揚言要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2003年4月4日,正當不可一世的星條旗坦克向巴格達隆隆推進時,因在2000年預言美國將在本土遭受恐怖襲擊而著稱的英國布雷德福大學教授保羅·羅杰斯卻在一家報紙的國際專欄中大膽預言說,如果美國延續(xù)布什的政策,那么在伊拉克的戰(zhàn)爭將會持續(xù)30年![4]19根據美軍駐伊最高指揮官彼得雷烏斯將軍2007年9月的表態(tài),要平息伊拉克內亂還需約10年[5];同年12月伊政府發(fā)言人也宣稱,伊需要外國軍隊的保護達10年。[6]就在2007年5月,英國《衛(wèi)報》報道說,駐伊美軍的“巴格達智囊團”在對伊拉克政策進行評估時表示,在未來6個月里,如果美軍不能獲得伊戰(zhàn)的最終勝利,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公眾的支持上,都將面臨“越戰(zhàn)式”的潰敗,被迫灰溜溜地撤軍。[7]當然,目前伊拉克還不能完全等同于越南,尤其是目前的增兵似乎已經收到一定成效,因而駐伊美軍首腦宣稱,“過快”撤軍將前功盡棄。

      二、黎巴嫩化:統(tǒng)一主權國家走向解體

      伊拉克和黎巴嫩都是多元化的阿拉伯國家,黎存在宗教和教派問題,伊拉克則存在教派和民族問題,二者有以下共同點:

      1.實行教派分權的政治體制。在1943年舉行的總統(tǒng)選舉中,黎巴嫩基督教和穆斯林民族主義力量聯(lián)合起來,通過了《國民憲章》。憲章規(guī)定: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相互妥協(xié),共同維護統(tǒng)一的黎巴嫩國家。[8]47雙方還達成下列教派分權協(xié)議:總統(tǒng)屬馬龍派,總理屬伊斯蘭教遜尼派,議長屬什葉派;議員及部長席位分配也按教派進行。此外,黎巴嫩的政黨也按教派組織,擁有自己的準軍事力量。教派分權的政治體制暫時維持了黎巴嫩的統(tǒng)一,但卻潛伏著巨大的隱患。

      與黎巴嫩類似,伊拉克的政黨同樣按教派組織,并擁有自己的武裝,包括一些原本非武裝的政黨(如從國外回來的伊拉克國民大會)現(xiàn)在也建立了武裝。它們實行武裝割據,搶占地盤,向政府機關和軍隊警察滲透,甚至建立自己的情報機關(如什葉派)和職業(yè)介紹所,干涉選舉,暗殺其他教派的信徒,負責發(fā)包工程,從而在戰(zhàn)后的伊拉克社會中擁有巨大的權力和影響。即使是占領當局和伊政府也被迫承認了它們對治安的控制,并與之合作。[9]233—242與黎巴嫩不同,伊拉克的教派政治從一開始就遇到麻煩,遜尼派對其表示強烈反對,而什葉派內部也頗有爭議。遜尼派將2005年1月大選后建立的什葉派主導的政府徑直稱之為“薩法維政府”(注:薩法維是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之前統(tǒng)治伊拉克的波斯王朝。),認為伊朗是伊拉克的頭號敵人。而且,2005年12月選舉之前,遜尼派甚至一度認為,什葉派居伊拉克人口多數的說法是美國的謊言,或者是伊朗移民不斷流入造成的。[10]199,201

      2.出現(xiàn)了以教派戰(zhàn)爭為形式的內戰(zhàn),國家統(tǒng)一面臨嚴重威脅。1975年,黎巴嫩國內教派矛盾激化,終于爆發(fā)持續(xù)達15年的內戰(zhàn)。1989年,黎有關各方達成塔伊夫協(xié)議,規(guī)定一年內取消各派武裝,次年國會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結束了內戰(zhàn)。1992年7月通過的新選舉法規(guī)定議員人數基督徒和穆斯林各半,以反映新的人口構成,從而維持了教派政治。

      在伊拉克,遜尼派極端分子將什葉派視為主要敵人,認為國家體制是強加給原先享有統(tǒng)治者地位的遜尼派的?;亟M織在伊拉克的領袖扎卡維在2004年2月發(fā)表的一份公開信中宣稱:“我們反對美國人的戰(zhàn)斗相對容易……十字軍明后天就會消失。由什葉派組成、滲雜有遜尼派代理人的警察則是我們面臨的真正危險……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野心日益膨脹,即建立一個從伊朗經過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最終到達海灣的那個紙板王國(注:所指應為沙特阿拉伯。)的什葉派國家……把他們作為宗教、政治和軍事斗爭的目標加以攻擊,就會促使他們在遜尼派面前暴露出自己的狂犬病?!盵10]206 在信中,扎卡維還多次引用了中古法學家罕百里的相關言論。在什葉派組織中,只有反美的薩德爾派不是基地組織攻擊的目標。許多遜尼派烏里瑪也認可襲擊,頗有威望的穆斯林烏里瑪協(xié)會領導人之一阿亞什·庫拜西公開宣稱,游擊戰(zhàn)是合法的圣戰(zhàn)。[10]207伊拉克的教派爭端既有民族主義的因素,也有對喪失歷史上遜尼派傳統(tǒng)的政治壟斷權的深刻擔憂。(注:伊拉克在中古后期曾經是遜尼派的奧斯曼帝國與什葉派的波斯長期爭奪的地區(qū),這應當是基地組織進入伊拉克并積極從事教派殺戮的重要原因之一。)極端分子認為,對什葉派進行武力恫嚇是阻止后者謀求政權的唯一途徑,歷史上的阿拔斯人和過去的薩達姆都是這樣干的。無情的殺戮可以證明,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都無法保護什葉派民眾,唯一的出路是向遜尼派屈服。2006年2月,位于薩邁拉的什葉派圣地金頂清真寺被炸,爆炸對清真寺造成重大破壞,它標志著伊拉克進入了以教派屠殺為特點的準內戰(zhàn)時期。在隨后的一個多月里,遜尼派與什葉派展開了相互仇殺,死亡人數達千人。4月,伊拉克內政部副部長侯賽因·卡邁勒對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說,“在過去的12個月中,伊拉克事實上已發(fā)生了未經宣布的內戰(zhàn)。”6月以后,新政府的全國和解計劃施行6周后即告失敗。根據聯(lián)合國的統(tǒng)計,2006年平民死亡人數較上年增長77%。2007 年3月美國五角大樓公布的一份關于伊拉克安全與穩(wěn)定的季度評估報告,也首次使用“內戰(zhàn)”一詞描述伊拉克境內的暴力活動。報告指出,2006年第四季度是伊戰(zhàn)爆發(fā)以來駐伊聯(lián)軍、伊安全部隊和平民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個季度,認為“伊拉克局勢的某些因素完全可以稱為內戰(zhàn),如教派隔閡加深、暴力活動性質轉變以及大量人口流離失所。”

      3.內戰(zhàn)有復雜的地區(qū)背景,并產生重大的地區(qū)影響,當事國甚至與鄰國發(fā)生軍事沖突。黎巴嫩在內戰(zhàn)期間,各派武裝都有國際背景。長槍黨得到以色列的支持,后來敘利亞取代了以色列的地位,什葉派的阿邁勒運動和真主黨得到敘利亞和伊朗的支持;巴解本身就是一支外來力量,與穆斯林黨派結盟。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直接打擊巴解,此后長期駐軍南黎,并扶持南黎巴嫩軍。黎巴嫩戰(zhàn)爭結束后,美、法等國組織多國部隊進駐,1984年多國部隊撤出后,1986年敘利亞軍隊以阿拉伯威懾部隊名義進駐,成為影響黎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黎政局的變化成為影響巴以沖突的一個方面;巴解把黎作為打擊以色列的重要基地,敘利亞和伊朗也將其作為對抗以色列的重要陣地。伊拉克的準內戰(zhàn)同樣有復雜的地區(qū)背景。其什葉派組織往往與伊朗聯(lián)系密切,薩德爾就曾在伊朗呆過,而美國認為德黑蘭向伊拉克什葉派武裝提供資金、武器、顧問和人員培訓,因而視其為破壞伊拉克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伊拉克的遜尼派則得到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后者對什葉派在西亞的崛起感到擔憂。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則與土耳其和伊朗的庫爾德人存在天然聯(lián)系,土耳其的庫族武裝更以伊北方作為其根據地。2007年12月,土耳其在土伊邊境部署重兵,對在伊北方的庫族武裝進行了打擊。另外,伊拉克還存在一支類似于巴解的外國軍事組織,即伊朗的人民圣戰(zhàn)者組織。目前,伊拉克的政局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廣泛影響。

      4.均與一個鄰國建立了特殊關系。在奧斯曼時代,黎巴嫩是敘利亞的組成部分,而近代敘利亞的民族主義者主張統(tǒng)一包括黎巴嫩在內的大敘利亞。在黎巴嫩戰(zhàn)爭結束后,1991年5月,兩國簽署友好、合作及協(xié)調條約,正式確立了敘黎特殊關系。條約規(guī)定設立5個聯(lián)合理事會,其中高級理事會由兩國總統(tǒng)、正副總理和議長組成。9月,兩國又簽署安全協(xié)定,規(guī)定在兩國遭到外來威脅時可相互尋求軍事援助。因此,敘利亞對黎國內政治及外交有著重大影響,在2005年之前一直駐有軍隊。伊拉克則與伊朗在歷史上有著特殊關系。在波斯帝國、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和薩珊帝國時期,以及伊斯蘭化以后的阿拔斯王朝、白益王朝、塞爾柱王朝、白羊王朝和黑羊王朝時期,兩伊一直處于一個國家的版圖之內,其政治中心多半是波斯。同時,兩國同為什葉派居人口多數的國家,雙方的民眾和宗教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伊拉克宗教界上層中有不少人為伊朗后裔。[11]伊拉克戰(zhàn)爭后,什葉派成為主導伊拉克政權的力量,而伊朗則大大加強了對伊拉克政治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事實上的特殊關系,以至有觀察家宣稱在中東出現(xiàn)了從伊朗經伊拉克到巴林、黎巴嫩的“什葉派新月”。顯然,這種特殊關系對伊拉克未來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三、波黑化:大規(guī)模的種族清洗

      波黑是冷戰(zhàn)結束后從南斯拉夫聯(lián)邦中分離出現(xiàn)的一個多元化國家,其國內存在三個主體民族: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地亞族、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波黑在獨立后發(fā)生塞族、克族軍隊對穆族軍隊的內戰(zhàn),其間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種族清洗,包括對婦女有計劃的強奸,其結果是民族的強制遷徙,各民族從混居地區(qū)分別逃往本民族主要的居住區(qū),形成國家分裂,這對波黑民族國家的構建產生了嚴重影響。

      同樣,伊拉克在教派仇殺中出現(xiàn)了類似的情景。2006年金頂清真寺事件后,教派關系嚴重惡化,仇殺事件不斷發(fā)生,教派混居地區(qū)人人自危,大批居民逃往鄰國和本教派居住區(qū)。據估計,目前在鄰國的伊拉克難民超過200萬,在國內的難民有200萬,而2005年其總人口不過是2880萬,因此難民人數約達總人口的14%。2007年美國增兵后,伊官方宣稱當年的暴力事件較上年下降77%,認為巴格達的教派爭斗“已經結束”。但有人提出異議,確信目前的情況證明許多一度雜居的社區(qū)已經完成了“種族清洗”[12]。在巴格達,除阿扎米亞外,魯薩法區(qū)已完全為遜尼派居民區(qū);在底格里斯河對岸的卡爾赫區(qū),除舒拉、胡里亞兩地及阿米勒的小塊地方外,則是純粹的什葉派居民區(qū)。而且,在巴格達每天早上仍然能發(fā)現(xiàn)多具傷痕累累的無辜平民的尸體。[13]

      四、阿富汗化:成為伊斯蘭國際極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

      作為美國反恐戰(zhàn)爭的兩大戰(zhàn)場,阿富汗和伊拉克存在以下共同點:

      1.均在外國干涉下發(fā)生重大的政權更迭。阿富汗和伊拉克問題的產生均有國內原因,但外部因素對兩國的現(xiàn)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79年,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抗蘇戰(zhàn)爭開始,阿從此陷入了長年戰(zhàn)爭和動亂。2001年,美國再次攻打阿富汗,造成塔利班政權的崩潰和卡爾扎伊政權的建立。同樣,伊拉克戰(zhàn)爭也是布什政府的“杰作”,否則伊拉克復興黨政權勢必維持相當長的一個時期。

      2.成為伊斯蘭國際極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1996年,基地組織被迫撤出蘇丹,遷入阿富汗,后者從此成為基地組織反美的大本營。美國指稱基地組織對1997年美國俄克拉荷馬爆炸事件,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動負責,并因此于同年發(fā)動了對該組織駐阿富汗營地的導彈攻擊;“9·11”事件后,美國正式發(fā)動了阿富汗戰(zhàn)爭。同時,自從1979年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以來,來自伊斯蘭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志愿者源源不斷地涌入阿富汗參加圣戰(zhàn),圣戰(zhàn)者也得到了巴基斯坦、沙特、伊朗等伊斯蘭國家的財政和裝備支持,各國的圣戰(zhàn)者從宗教的角度來定義阿富汗的抗蘇戰(zhàn)爭。因此,抗蘇戰(zhàn)爭從其目標、成員、后勤支持和國際影響方面都帶上了濃厚的國際伊斯蘭色彩。此外,塔利班政權建立后,也積極參與中亞伊斯蘭極端組織的活動,并與巴基斯坦的激進伊斯蘭力量保持密切聯(lián)系??梢?,此時的阿富汗已從1979年以前亞洲大陸一個對周邊國家政治影響不大的中立國一躍變?yōu)閷喼薮箨懸了固m世界影響巨大的國家。

      2003年后伊拉克經歷了類似的發(fā)展過程。伊戰(zhàn)結束后,處于阿拉伯世界心臟地帶的伊拉克迅速成為基地組織反美活動的中心,取代了此前阿富汗的地位,吸收了阿位伯世界伊斯蘭激進力量的人員、金錢、武器,而美國在伊拉克曝光的種種丑聞和惡行,進一步賦予這一活動以新的動力。而且,美國宣稱伊拉克的反美活動也得到伊朗的支持。據說,遜尼派反美組織也得到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因此,伊拉克的反美性質從戰(zhàn)前的國家層面發(fā)展到了更為復雜的民間層面。

      3.保守思想和極端主義的流行。在伊拉克,相對于遜尼派而言,什葉派較為保守,后者在戰(zhàn)后伊拉克政治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反美武裝的發(fā)展造成保守意識的強化。例如,什葉派希望國家具有明顯的伊斯蘭色彩,要求憲法將伊斯蘭教列為唯一的立法淵源。最終,作為臨時憲法的2005年過渡期行政法草案宣稱伊斯蘭教將是立法的來源,并且不得頒布任何“與伊斯蘭教的固定原則相抵觸的法律”[14]。由于反美武裝的活動,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之為“伊拉克目前逐漸蔓延的塔利班化”[15]。在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掌權的巴士拉,當局積極實施教法,關閉電影院,懲罰妓女,頒布嚴格的著裝規(guī)定。[10]195

      4.成為美國布局亞洲的戰(zhàn)略據點。目前,美國在阿富汗擁有多處軍事基地和駐軍,對周邊的伊朗、中亞和中國構成威懾。同樣,美國在伊拉克也擁有多處基地,它們即使在美國撤軍之后也可能長期存在,這是美國在冷戰(zhàn)后軍事行動的共同特點(再如科索沃)。這些據點與美國在土耳其、海灣和阿富汗的基地相呼應,成為華盛頓主導中東戰(zhàn)略格局的重要依托。

      5.同為美國軍事失敗的戰(zhàn)例。在阿富汗,美國以完全不對稱的先進裝備和軍隊一舉擊潰塔利班政權。但今天,勝利的美國最終陷入了當年蘇聯(lián)面臨的困境:美國和北約軍隊不能確保卡爾扎伊政權的安全,塔利班勢力卷土重來,并得到巴基斯坦大批民眾和宗教界的有力支持。至于伊拉克,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美國陷入了空前的困境。早在美軍全面占領巴格達的2天后,即2003年4月11日,英國學者保羅·羅杰斯(他曾出版一部關于阿富汗的著作)[16]即在專欄文章中用阿富汗的例子警告美國:“在阿富汗,戰(zhàn)爭遠沒有結束,多達1萬美軍仍在努力維持對國家的控制。在伊拉克,更大的問題正在出現(xiàn)……一個表面上的速勝已經在展現(xiàn)非常不同的外貌,這甚至可能促使布什政府中更加鷹派的人們收斂勝利的言辭?!盵4]29他的話不幸而言中。

      五、結語

      以上所說的四化反映了當前伊拉克政局的主要特征,國外也有類似的表述。[17]首先,越南化、阿富汗化均與美國有關,這證明了美國對第三世界的外交具有某種連續(xù)性。美國對一國的政策符合其地區(qū)戰(zhàn)略的要求,此即“以點帶面”。具體而言,即選擇關鍵國家作為突破口,以圖實現(xiàn)地區(qū)目標,此后無論成功與否,都可能變?yōu)椤皬狞c到面”(越南是失敗后擴展,伊拉克存在成功后擴展的可能,阿富汗缺乏擴展的可能或必要),從而最終奠定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其次,美國對第三世界不了解,高估自身的實力,其政策具有功利性,缺乏長遠眼光。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國往往注重軍事打擊的功效,而忽略國家建設,最后被迫將重點轉向后者,但錯失了機遇,而且措施不到位,最終陷入困境。然而,美國始終沒有接受教訓,在越戰(zhàn)結束近30年后在伊拉克再陷泥沼。

      四化牽涉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國家構建問題,這涉及了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主權人民化、尋求國民文化的同質性、確立統(tǒng)一的民族市場和發(fā)展社會經濟等。由于各種原因,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在這方面遇到重重困難,甚至爆發(fā)內戰(zhàn),西方謂之“失敗國家”[18]。黎巴嫩、阿富汗、波黑和伊拉克就屬于這種情況。而且,上述四國中,除黎巴嫩外其動亂均受到外來大國干涉的誘發(fā)。(注:如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歐盟推動南斯拉夫解體、美國進攻伊拉克等。)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國家的隨意干涉造成了何等嚴重的后果。

      [ 參考文獻 ]

      [1]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M] .董書慧, 等,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美聯(lián)社統(tǒng)計:伊戰(zhàn)以來至少3897名美軍死于伊拉克[EB/OL]. [2007-12-25]. http://www.chinanews.com.cn/gj/ywdd/news/2007/12-25/1113942.shtml .

      [3] 美媒:布什越描越黑 拿越戰(zhàn)為伊戰(zhàn)辯護遭抨擊[EB/OL]. [2007-08-24].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8/24/content_6596143.htm.

      [4] Paul Rogers. A War Too Far: Iraq, Iran and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M].London: Pluto Press, 2006.

      [5] 美軍駐伊最高指揮官稱穩(wěn)定伊拉克局勢還需10年[EB/OL].[2007-07-11].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7/11/content_6357262.htm.

      [6] 伊稱需外國軍隊保護10年 但不接受美軍建永久基地[EB/OL].[2007-12-18].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12/18/content_6327531.htm.

      [7] 美軍“越戰(zhàn)式”潰敗會否在伊拉克再現(xiàn)[EB/OL]. [2007-05-11].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5/11/content_6083574.htm.

      [8] B. J. Odeh. Lebanon: Dynamics of Conflict: A Modern Political History [M]. London: Zed Press, 1985.

      [9] 汪波.美國中東戰(zhàn)略下的伊拉克戰(zhàn)爭與重建[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

      [10] Vali Nasr. The Shia Revival: How Conflicts within Islam Will Shape the Future [M]. New York 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2006.

      [11] 李福泉.伊拉克什葉派伊斯蘭運動研究[C]. 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

      [12] 美媒體認為伊拉克形勢“好轉”[EB/OL].[2007-11-16].http://www.chinahtm.cn/news/72948.html.

      [13] Ali al-Fadhily. In Iraq,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EB/OL]. [2007-11-14].

      http://www.atimes.com/atimes/Middle_East/IK14Ak03.html.

      [14] Nathan J. Brown. Post-Election Iraq: Facing the Constitutional Challenge[EB/OL].[2005-02-20].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PO10.brown.final.pdf.

      [15] 安維華.中東巴爾干化/伊拉克化/黎巴嫩化/塔利班化[EB/OL]. [2006-07-17].

      http://inter.21dnn.com/4319/2006/07/17/183@3308679.htm.

      [16] Paul Rogers. A War on Terror: Afghanistan and After[M]. London: Pluto Press, 2004.

      [17] David Hirst. The "Lebanonization" of Iraq: Down a Dangerous Road[N]. The Los Angeles Times, 2006-04-14.

      [18] 黃民興.試論20世紀中東國家的民族構建問題[J].西亞非洲,2006(9).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Iraq

      HUANG Minxing

      Abstract Since the American invasion, the situation of Iraq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following four processes: a). “Viet Namization”, i.e., the U.S. lands herself in a long war in a Third World country; b). “Lebanonization”, i.e., the tendency towards collapse of a united and sovereign state; c). “Bosnianization”, i.e., a large-scale racial purge; d). “Afghanistanization, i.e., the formation of an anti-American base for radical Muslims in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four processes has showed the continuity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s the Third World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of nation state building in the Third World.

      Key Words Iraq; Viet Namization; Lebanonization; Bosnianization; Afghanistanization

      (責任編輯:楊陽)

      猜你喜歡
      教派什葉派黎巴嫩
      “0元”
      黎巴嫩為大爆炸哀悼三天
      淺析藏巴汗政權覆滅的原因
      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過程中的多重線索
      教派與國家利益雙重視角下卡塔爾斷交事件分析
      略談藏傳佛教后弘期各大教派的形成和發(fā)展
      希拉里突訪黎巴嫩
      爆炸“侵襲”伊拉克
      廊坊市| 江口县| 宜良县| 新泰市| 井研县| 屯昌县| 溧水县| 衡阳县| 德江县| 许昌县| 武宣县| 正安县| 嘉定区| 汾阳市| 吉首市| 仁化县| 独山县| 毕节市| 德庆县| 自贡市| 永福县| 昭平县| 恩平市| 龙泉市| 文成县| 东港市| 宣化县| 玛纳斯县| 凤城市| 桐城市| 大安市| 兴城市| 闻喜县| 乌恰县| 金阳县| 南陵县| 滦南县| 富顺县| 镇原县| 潮安县| 义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