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里給我最深感受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仍不失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校刻於家佑|許多人,每一個人都有長處,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就拿我們班來說吧,在這個不到五十人的小集體里,就有許多能為“我?guī)煛钡耐瑢W:有的樂于助人,有的熱愛勞動,有的關心集體,有的善于鉆研,有的勤于思考,有的擅長繪畫,有的能寫一手好字,有的是運動場上的大將……多向這些同學學習,不就可使我——這置身于萬頃綠田中的小苗得到更多的滋養(yǎng)嗎?
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子;海之闊,是由于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樣的風采和大海般的淵博,就應該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并善于把他們點滴的長處化為己有。
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么“不恥下問”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首先,你要放下架子,真心實意地向某些方面還不如你的人請教。
事實證明,能“不恥下問”的人是不簡單的。我國唐朝偉大的詩人白居易,每每寫好了詩,都要拿到鄰居老婆婆那里念給她聽,問她哪些地方聽不懂,還需要修改。我國杰出的史學家司馬遷,為了撰寫《史記》,在各地游歷的過程中,虛心向平民百姓請教,采訪,從民間收集了許多史料。是啊,目不識丁的老婆婆,當然沒有白居易那樣的超群詩才;平民百姓哪有史學家見多識廣?但白居易和司馬遷卻從這些平民百姓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東西,從而使他們的成果更為輝煌。
朋友,讓我們拜能者為師而又不恥下問吧,這樣,成功的大門就會向我們敞開!
【簡評】
作者由“讀”生發(fā)“感”,以“感”貫注全文,高度贊揚了拜能者為師和不恥下問的精神。文章緊密聯(lián)系切身感受,闡明“感點”,又展開了廣泛的聯(lián)想,因而內(nèi)容豐富,說服力強,并善于運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方法,更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劉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