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民
【教學緣起】
能翻譯淺易的文言文,是高中生古文學習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重點和難點。日常教學中老師們雖然給學生講了翻譯的一些原則和方法,但學生翻譯的文言語句仍然不盡如人意。什么原因?第一和學生文言字詞的積累單薄有直接關(guān)系;第二和教師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翻譯的訓練缺少精心的教學設(shè)計也有關(guān)系。如果把“文言文翻譯”作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中的一個重要的訓練項目,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文言積累,考慮學生完成文言翻譯訓練時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難,再結(jié)合文言文翻譯時學生所必備的知識和方法的精要介紹,設(shè)計出緊密結(jié)合學生學習實際的合理有效的訓練程序,這才有望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說明:筆者使用的是蘇教版新課標實驗教科書。教材重點篇目有《勸學》《師說》《六國論》《阿房宮賦》等;讀本中有《田單列傳》(節(jié)選)、《淝水之戰(zhàn)》(節(jié)選)、《過秦論》等]
【教學過程】
一、明確重點
①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
②提高直譯能力。
二、牛刀一試(當堂測試)
[設(shè)計意圖]所選三句,均來自重點課文,均以突出直譯訓練為目的。希望真實暴露學生翻譯的問題,以便測后講析。
[測試示例]
①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③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三、解牛之道(課堂講練)
[設(shè)計意圖]由理論推動實踐,講練結(jié)合;由學生暴露問題引出教師解決問題,注重技法點撥和規(guī)律總結(jié);由教材精講到讀本訓練,精讀與泛讀相結(jié)合,注重教學層次。
1.精要介紹翻譯的原則、要求,并示例明確“直譯”“意譯”概念
⑴翻譯的標準是“信”“達”“雅”。首先要求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繼之要求譯文明白通暢,無語?。贿M而要求譯文用詞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⑵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即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jù)。
[練習示例]
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⑤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ā读鶉摗罚?/p>
⑥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六國論》)
(說明:所選句子為后面解牛之道2“六字法”提供例句。④體現(xiàn)虛詞的“刪”,⑤體現(xiàn)省略的“補”,⑥體現(xiàn)句序的“調(diào)”)
⑶所謂意譯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達的大意翻譯。
[練習示例]
⑦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⑧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
(投影顯示)例⑦比較“錙銖”如何意譯?
譯1:為什么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厘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做泥沙一樣呢?
譯2:為什么搜刮時不留顆粒,揮霍時看做泥沙?
譯3:為什么搜刮別人一絲一毫也不放過,(而)揮霍起來像泥沙(一樣不加珍惜)?
(講析)“一分一厘”是長度單位;“顆?!边€是借代,等于沒有翻譯;“錙銖”是重量單位,錙、銖連用,形容極為細微?!耙唤z一毫”的翻譯相對好一些。完整句比較之后,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是完全讓人滿意的翻譯,可以自己翻譯一個:為什么搜刮財寶時連極為細微的東西都窮盡了,揮霍它們時卻像用泥沙一樣(毫不珍惜)?
(投影顯示)例⑧比較哪一個翻譯更好?
譯1:于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攻破函谷關(guān);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譯2:起義軍振臂一呼,函谷關(guān)頓時攻破。楚國人一把大火,可惜啊一片焦土!
譯3:戍邊的士卒吶喊起來,函谷關(guān)被攻破,楚國人一把大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化為一片)燒焦了的土!
(講析)“揭竿而起”是意譯,但未能和“叫”對應,不如“振臂一呼”或“吶喊起來”,譯1將隱含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明確出來,但如果沒有注解則很難翻譯。譯2和譯3比較,就發(fā)現(xiàn)譯2雖簡潔但句意不明,而且“函谷舉”的被動特點也沒有體現(xiàn)出來;明顯譯3更好。因為在沒有注釋的情況下,這一種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更符合學生對文意的準確把握。
2.精要介紹翻譯的方法,聯(lián)系已完成的8句練習來引證“六字法”
⑴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專有名詞或現(xiàn)代漢語也通用的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政區(qū)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等,均不必翻譯。
⑵刪,就是把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虛詞刪去。如:某些句首的發(fā)語詞、語氣詞,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jié)或停頓、只起結(jié)構(gòu)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⑶換,就是用現(xiàn)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將單音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簡言之,留的留下,刪的刪去,其他的都是“換”的對象了,這是字詞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⑷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⑸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語序,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要求調(diào)整過來。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⑹貫,就是將文言中帶修辭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jù)上下文語境,靈活貫通地翻譯。但必須說明的是,這個“貫”不能隨便使用,因為文言文翻譯首先要“直譯”(留、刪、換、調(diào)、補),在“直譯”不能完成時,不得已才用“意譯”,這個“貫”就是所謂的“意譯”。
[練習示例]
在學生接受了文言文翻譯的“六字法”之后,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當堂已經(jīng)完成的八個句子,指出和“六字法”對應的句例。如:④體現(xiàn)虛詞的“刪”;⑤體現(xiàn)省略的“補”;⑥體現(xiàn)句序的“調(diào)”。
三、游刃有余(鞏固訓練)
[設(shè)計意圖]精選了“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配套語文讀本二”的《過秦論》《田單列傳》《淝水之戰(zhàn)》例子,訓練學生對翻譯方法的綜合運用。如畫線句的直譯,“銜枚”“懸軍深入”的意譯,其他如專用名詞、通假字、省略句等力圖全面體現(xiàn)“六字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能力。
[訓練作業(yè)]把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畫線處)
⑨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賈誼《過秦論》)
⑩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噪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史記·田單列傳》)
{11}秦兵逼淝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zhàn)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資治通鑒·淝水之戰(zhàn)》)
【練習答案】
①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向外物借助罷了。
②我贊許他能夠履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③(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由于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④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⑤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
⑥趙國曾經(jīng)對秦國五次作戰(zhàn)。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
⑦⑧見前文課堂投影顯示。
⑨率領(lǐng)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zhuǎn)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的跟著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⑩五千壯士又隨后悄然無聲地殺來,而城里的人乘機擂鼓吶喊,緊緊跟隨在后面,甚至連老弱婦孺都手持銅器,敲得震天價響,和城外的吶喊聲匯合成驚天動地的聲浪。燕軍非常害怕,大敗而逃。齊國人在亂軍之中殺死了燕國的主將騎劫。燕軍紛亂,潰散逃命,齊軍緊緊追擊潰逃的敵軍,所經(jīng)過的城鎮(zhèn)都背叛燕軍,歸順田單。
{11}前秦軍隊緊靠肥水(也作“淝水”)而擺開陣勢,晉軍不能渡河。謝玄派遣使臣對平陽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而布置陣勢又逼近水邊,這是準備持久作戰(zhàn)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戰(zhàn)的做法。如果移動陣勢稍微后退一點兒,讓晉國軍隊得以渡河,以此來決定勝負,不也很好嗎?”秦國的眾將都說:“我們兵多,他們兵少,不如阻止他們,使他們不能攻上來,可萬分安全。”……秦兵大敗,自己互相踐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敗逃的秦兵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追兵即將趕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軍,露水中睡覺,加上挨餓受凍,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課后反思】
目前的日常文言文教學之所以效率低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學中存在相當嚴重的“零散”問題:既是文言教材編寫缺少系統(tǒng)性,顯得非常零散,又是文言文教學缺少效率意識。
例如,蘇教版課標本高中《語文》,整體上以人文內(nèi)涵來組織課文單元,以學習方式“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的變化來組織安排教學程序,所選取的文章雖然都很經(jīng)典,但在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上卻缺少一個明確的序列,猶如一粒粒珍珠,散落了一地,卻不知如何將它們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飾品。其“文言文”部分完全不顧及文言文體的特殊性,不顧及教學的合邏輯的程序性,不顧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實際困難,只是依附于人文專題,沒有一點系統(tǒng)的影子。和人教社早在2000年10月出版的周正逵主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實驗課本(必修)《文言讀本(上下)》相比較,就不難發(fā)現(xiàn),蘇教版新課程教材以人文專題組編文言文,實際上是文言文教材編寫在科學性上的嚴重倒退。其實葉圣陶早在1979年1月在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書面發(fā)言《探討語文教學問題要重視調(diào)查研究》一文中就說過:“特別需要調(diào)查和研究的是語文訓練的項目和步驟。為了培養(yǎng)應具備的聽、說、讀、寫能力,究竟應當訓練哪些項目,這些項目應當怎樣安排組織,才合乎循序漸進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對于這個問題。咱們至今還是心里沒有數(shù)?!劣诮滩倪x多少篇,選取哪些篇,這些篇怎么編排,我看未必是關(guān)鍵問題,也未必能說得出多少道理來……咱們一向在選和編的方向討論得多,在訓練項目和步驟方面研究得少,這種情形需要改變?!保ā度~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214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葉圣陶的話質(zhì)樸而透徹,這話已說了近30年,我們的教材還沒有多少根本性的改變。
由于文言教材編寫的嚴重零散,導致文言教學時間的零散,使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存在大量的“反生”現(xiàn)象,即陌生、熟悉、再陌生,寶貴的文言語感消耗在這個過程中。而且大多數(shù)老師教授文言文仍然以“講課文”為主,缺少總體的系統(tǒng)訓練意識;考試評價又存在脫離教學實際的嚴重偏差,日常階段性考試脫離學生的日常學習范圍,高中三個年級的文言考卷幾乎是可以通用的。如果能編寫出圍繞文言文閱讀能力訓練的教材,給學生相對完整的系統(tǒng)學習時間,老師們多一些能力訓練意識,考試評價發(fā)揮正常的功能,那么不愁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不能提高。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所花費的時間并不少,但為什么卻沒有理想的效果呢?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對文言文教學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通盤考慮,缺少對文言文教學特殊性的區(qū)別對待,缺少對學生學習文言文所面臨困難的認真研究。一句話,缺少文言文教學的效率意識。當務之急是盡快編出由淺入深的(不以時代為序,不是單純文選式的)以能力訓練為本的教材。但圍繞語文能力訓練來編寫的教材又不是個人所能及的,需要突破地域限制,打破門派之見,通力合作,博采眾長,集全國“真正來自教學一線”而又各有所長的老師、專家們來編寫。
(江蘇省省張家港高級中學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