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銳等
莊子,曠達處世獲高壽徐銳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做過漆園吏。著有《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經》。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后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為人達觀,很善于養(yǎng)生,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先秦時代,他竟然活到了83歲,這在當時來說,算是十分罕見的了。
莊子曾經講過皰丁解牛的故事,其寓意非常深刻。皰丁是一位宰牛的屠夫,其宰殺菜牛的技藝十分高超。一般屠夫宰牛,一個月就得換一把刀,即使是技術高明一點的屠夫,也得一年換一把刀;而皰丁宰牛19年,竟然從來沒有換過刀,屠刀仍然像剛剛磨過的一樣。其中的奧妙在哪里呢?原來一般屠夫用刀亂斫亂砍,刀上很快就出現(xiàn)缺口;技術好一點的屠夫亦不能避免損傷刀具。惟有皰丁進刀時能避開大骨節(jié)和筋脈結聚之處,專找筋肉肌骨之間的縫隙進刀。因而避免了刀具的損傷。莊子說這個故事蘊含了深刻的養(yǎng)生道理,故在《莊子》一書里寫道:文惠君曰:善哉!吾聞皰丁之言,得養(yǎng)身焉。
另外,莊子平時很重視陶冶人的思想情志,認為情志安定,無驚憂恐懼情緒,自然不易生病。即使遇到意外事故,也不易受重傷或發(fā)生生命危險。莊子曾以醉漢撞車而不死為例,說明保持情志安定的必要性。與此相反,如果懷著驚恐急躁情緒往下墜落,傷勢就會嚴重得多,甚至有生命危險。這是由于前者“神全”而后者神躁不安之故。
筆者有一友人曾遭遇車禍,從汽車上摔落下來。同時摔落者有多人,有的摔死,有的重傷,而他卻僅受輕傷而已。原來他被摔落時根本沒有別人那種驚恐慌亂的情緒。由此可知,保持鎮(zhèn)定自若的情緒,對于保護人體健康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莊子還能以十分超然的態(tài)度看待人的生死問題。他對人體生命現(xiàn)象有自己獨特的解釋。據《莊子·至樂》記載,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喪,莊子卻蹲在那里鼓盆而歌?;葑迂焸湔f,同你長期生活在一起的結發(fā)妻子死了,你不哭也罷,為何鼓盆而歌呢?豈不違背常人情理!莊子回答說,開始我也很悲痛,后來仔細一想,人是怎樣來到這世上,又是怎樣離開這個世界的呢?原來人是由“氣”即自然界的生命物質變化而來,氣聚成形,氣散則死。現(xiàn)在人的形體已死,又將變成非生命的物質了,故以鼓盆而歌歡送和慶賀我的妻子重新回歸大自然。如果嚎哭痛泣,反而顯得不懂得生命的道理,所以我不哭。
莊子對生命現(xiàn)象的看法是唯物主義的,遠遠高出了同時代的其他人,這在當時來說,真可謂超凡出眾了。
(編輯王建國)
午睡養(yǎng)生樂王祖遠
“紙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宋代詩人蔡確的這首午睡詩。意境幽美,恃致高雅,道出了午睡之樂的真諦。
午睡是克服昏然困乏現(xiàn)象的養(yǎng)生妙方,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舉措,還是養(yǎng)精蓄銳的怡情享受。唐代詩人白居易詩贊曰:“曖昧斜臥日曛腰,一覺閑眠百病消?!蹦纤卧娙岁懹我舱f:“不覓仙方覓睡方。”
在午睡中,宋人呂榮陽是閑臥竹床,悠然看山:“老看文書興易闌,誰知養(yǎng)病不如閑;竹床瓦枕虛堂上,臥看江南雨后山。”王安石是悟禪悟道,返老還童:“細書妨老眼。長簟愜昏眠。依簟且一息,拋書還少年?!?/p>
唐代李建勛的“睡方”更令人叫絕,他寧可放棄到郊野游玩之樂,也不愿影響午睡之樂。其詩曰:“他皆攜手尋芳去,我獨關門好靜眠;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他的午睡習慣成為癖好,即使打雷也驚動不了他。
午睡還俗稱“夢見周公”,由“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之典故演化而來。據說一位老師有午睡習慣,曾作詩貼于臥室門上以示訪客:“有客敲門不起身,食飽須眠三十分;莫怪老師無禮貌,先見周公后見人?!?/p>
(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