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純
假如沒有堅毅的礁石,浪花雖依然涌動,但那聲音里只有寧靜柔美的私語,缺少波瀾壯闊的豪邁;假如沒有不斷撲向自己的浪花,礁石雖依然屹立,但那身影只是冷酷無情的象征。當(dāng)浪花和礁石相遇,海浪以自己的生命擁抱礁石,一次次粉身碎骨地撞擊發(fā)出世上最動聽的樂音,這就是生命的共鳴,它成就了浪花最堅韌的追求和礁石最頑強(qiáng)的抵抗。
生命里的共鳴讓浪花與礁石的價值得到了升華。
汩汩流水邊,郁郁青山下,一個人孤獨(dú)地?fù)崆?。琴的悠長卻流露著無奈,沒有人聽懂他的琴聲,直到另一顆同樣澄澈明凈的心的出現(xiàn)。倘若沒有這看似波瀾不驚實則電火雷鳴的心的交會,恐怕也不會有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佳話吧。伯牙依然孤獨(dú)地彈奏,子期依然獨(dú)行山間,那琴聲也決不會在歷史長河中百轉(zhuǎn)千回后至今依然震撼著每一顆渴望共鳴的心靈。
伯牙是浪花,在音樂的海洋里奔涌,只有子期這塊礁石給了他強(qiáng)有力的回音,激發(fā)了他生命的價值。當(dāng)兩顆惺惺相惜的靈魂相遇,沒有太多的言語,那無聲的共鳴便是生命價值的升華。古往今來,多少人吟誦“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只因沒有另一顆相知相伴的心,即便才情萬千也只能把酒言歡,那些狂放的詩句無不透露著寂寞的光,于是尋找生命里的共鳴便成為亙古不變的主題。
但并不是所有的鐘子期都能遇見伯牙,你聽,多少孤單的和弦在獨(dú)自表演著樂章,可他們依然閃著永恒的光,因為他們在自然中找尋到了和諧的共鳴。采一枝菊花,抬頭見南山云卷云舒花開花落,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在菊叢中找到了共鳴,那是淡泊名利的情懷。邀一輪明月,神游于幻想的夢境,看天上宮闕幾度繁華幾度衰,蘇軾在月光下找到了共鳴,那是一種超脫、釋然。
遠(yuǎn)離世俗的礁石讓高潔不屈的浪花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價值。
茫茫人海中的每一個生命,如同一朵朵浪花,只有在一次次涌起浪潮的時候不斷沖擊礁石,尋找生命中的共鳴,才能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升華。
本文以浪花礁石共奏出和諧的樂章,在共鳴中升華彼此的生命價值為喻開篇,下文能緊扣這一比喻進(jìn)行選材、展開論述,全文結(jié)構(gòu)渾然一體;事例、議論緊密結(jié)合,敘述簡練,議論到位,將共鳴由高山流水覓佳音的個例上升到人類生命中永恒的話題,較全面地詮釋了“共鳴”之于生命的重要意義,思路清晰,層層深入;語言精練、曉暢。
(林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