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溟深
曾經,有這樣一堵墻。
它有數(shù)人之高,堅強厚實。其上鐵刺叢生,電網密布,極少有人膽敢攀越過它。即便有人翻過,你也只會聽見“砰”的一聲響,然后看見一個俯倒后再也不動的身子。
于是,墻東邊的人看不到西邊,一如西邊看不到東邊。但兩邊的人總會盯著這堵墻,幻想著有一天把它盯穿,好再看一看另一邊親人的臉,再握一握他們那熟悉的手。
終于有一天,天遂人愿。此墻終被推倒。東邊的人看到了西邊林立的高樓,西邊的人嗅到了東邊涼爽的風。兩邊人的手緊緊相握。他們熱淚盈眶地相擁。他們口中高呼:“和平!”
“和”者,爭端之平息。
二十年后,這個因墻倒塌而合二為一的國家已是歐盟最重要的成員國之一,為維護當代歐洲的和平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那堵墻,名曰:“柏林”。
和平其實很簡單:推倒一堵墻。
如今,有這樣一堵墻。
它綿延千里,橫亙山巒。傳說中它宏偉到成為太空中唯一可見的人工建筑,但它狹隘到成為一個民族曾經閉關鎖國的門閂。過往千年,它占盡天之時,地之利,卻獨不占那人之“和”。因而,其上烽火繚繞,狼煙千里。
而如今,它敞開了銹駁的大門,一改拒人千里的姿態(tài),棄時利,拾人和,迎接來自五洲的各色飄揚的發(fā)絲。世界在這里因和諧而共處。
“和”者,彼此之包容。
滿墻的烽火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滿墻的“V”字手勢。而這堵墻,名曰:“長城”。
和諧很簡單:敞開一堵墻。
未來,還將有一堵墻。
這堵墻,名叫“民族防御墻”,混凝土日日澆筑,讓它一寸寸地抬高,高到隔開了耶路撒冷看世界的視線。它一尺尺地加長,長到劃出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交界線。當此墻完全建成,它將看不到人們相擁歡呼和平,看不到人們相攜昭示和諧。它聽到的將只有槍炮的呼嘯,看到的將只有染紅土地的血淚。
世界??!當那阻止和平的墻已被推倒,為何還要在此處再建一堵?當那鎖斷和諧的墻都已敞開,為何還要在此處又建一座?
于是世界高呼:“推到它吧!推到它吧!雖然你們的仇恨始于亞伯和該隱,但也到了放手的時候了!”巴以那刻骨的仇恨在世界的求“和”的高呼聲中,似乎可以消彌。那混凝土的墻仿佛搖搖欲墜。
“和”者,世界之同心。
房龍曾在《寬容》中寫道:“有些事過去曾經發(fā)生,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希望將來不再發(fā)生?!?/p>
人類過去爭伐千年,方有“和”之追求。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生靈涂炭,方悟“和”之珍貴。希望將來,人類能夠平息爭端,包容彼此,以世界之同心,讓“和”之一字,化作破城之槌,撞碎那封疆的壁壘;化作啟門之匙,敞開那封閉的大門;化作希望之舟,承載人類,駛過一個千年又一個千年。
教師點評
這是2007年海淀區(qū)高考一模試卷中的作文題,本文是作者在考場上完成的一篇佳作。新巧的構思是本文最顯著的特色。墻,本來是起阻隔作用的,但獨具慧眼的作者選取了世界上具有特殊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的三堵墻,巧妙地與“爭端之平息”、“彼此之包容”和“世界之同心”聯(lián)系在一起,傳達了“和”的主題。
散文化的語言是本文的另一特色。作者有較好的語言駕馭能力,優(yōu)美的語言使文章帶有散文詩的韻味,既富有哲理又耐人尋味,可謂大氣開闊,很好地體現(xiàn)了“和”的主題。(李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