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黃美玲
【摘要】2008年高考18套試卷中文言文閱讀命題雖然各具特色、五彩繽紛,但仍然可以發(fā)現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即:材料平實,考點全面,回歸書本,穩(wěn)中有新。高考文言文命題具有很強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我們可以從研究包括2008年試題在內的以往高考試題的經驗中,獲得下一年度命題的可靠信息。
【關鍵詞】高考文言文試題 命題特點 連續(xù)性 穩(wěn)定性 趨勢
綜觀2008年全國及自主命題省市的18份文言文試題,雖然命題各具特色、五彩繽紛,但認真分析,還是可以發(fā)現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材料平實,考點全面,回歸書本,穩(wěn)中有新!
一、取材史傳,緊扣淺易,也有旁枝逸出
從取材類型看,今年材料類型和去年差不多,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諸子散文與小說體裁的出現,將給文言閱讀帶來新的視野和出題空間。
(1)全國18份文言文試題,其中13份試題仍然沿用舊制,取材于《二十四史》,緊緊鎖定“人物傳記”傳統,延續(xù)了前幾年的平易淺近的特色。如全國Ⅰ卷取材《宋史·廖剛傳》、北京卷取材《漢書·韓延壽傳》、遼寧卷取材于《隋書·韓擒虎傳》、江蘇卷取材于《后漢書·吳漢傳》、四川卷取材于《明史·鄭濂傳》等等。從題量、分值、考點甚至標準都體現了一種相承與傳遞。
(2)另有5份文言文試題跳出了現有的框架,選材文體多樣化。這主要是指自主命題省份在文言文閱讀方面的表現。2008年選材最具有特色的當屬重慶卷取材于諸子文章《晏子春秋》,相對于傳統材料,重慶卷體現出在選材上給考生增加了難度;山東卷著眼于小說,取材于《聊齋志異·張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客觀上緩解了考生的心理壓力;江西卷取材于歷史文獻《左傳》;天津卷選擇了哲理性散文《墨子·兼愛中》,湖北卷也沿用散文文體,取材《文憲集》。
二、考點全面,題型穩(wěn)定,考查回歸書本
1.文言實詞的考查
從題型設計來看,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遍采用的傳統的選擇題形式,另一類是以上海卷為代表的填空題: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則人誰肯固矣()
(2)其必濟()
(3)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
(4)侃率之以乘城()
填空形式的出現,不僅是對考生記憶能力的考查,同時也是對考生把握知識的準確度的考查,其難度高于選擇題。
從考查范圍來看,仍是對“常見實詞”的考查。包括古代漢語常用而現代漢語不常用或不用的,如:
全國卷Ⅰ中:B.剛遣長子遲喻賊喻:開導。
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杜:制止。
山東卷中:D.汗交頤不少休頤:臉頰。
江蘇卷中:C.大戰(zhàn)一日,兵敗,走人壁壁:營壘。
江西卷中: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夠。
B.鄭伯如晉如:到……去。
湖北卷中:A.乃卜地官山之陰卜地:選擇地點。
另一類是對古今異義詞語的考查,如:
北京卷中:A.或欺負之者,延壽痛自刻責
欺負:壓迫、侮辱。
B.略依古禮,不得過法 過法:逾越法規(guī)。
江蘇卷中:A.諸將爭欲攻之,漢不聽聽:準許。
浙江卷中:D.不賞艱難 艱難:艱澀。
第三類是對實詞活用現象的考查,如:
山東卷中:A.隱畜甘脆餌誠 餌:給……吃。
以上三類考查重點都為“在文中的含義”,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大綱中規(guī)定的120個文言實詞。同時,課本中經常出現的文言實詞也是需要學生認真記憶的,如:
(江西卷)下列句中的“病”字,與文中“鄭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B)
A.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B.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
以上四個選項均來自于課本,我們可以看到江西省出題風格開始回轉于對書本的基礎知識的考查,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夯實基礎。同時,回歸書本,降低實詞考查難度,是人文關懷的一種體現。
2.文言虛詞的考查
虛詞的考查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是中學生在古文學習中常見的,而不是生僻晦澀的;二是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對于這些文言虛詞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識記。縱觀2008年對虛詞的考查,更是緊扣課本。出題方向上基本分為三類:
(1)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如:
(湖南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C)
A.①因奏自建寧縣往代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C.①又富家有盜夜入啟其藏者
②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
D.①使與之游,待之極厚
②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2)意義用法不相同的一組,如:
(廣東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A)
A.因家廬江尋陽焉/弘因陣亂突圍而出
B.時有與訪同姓名者/與賊戰(zhàn),斬首數百
C.軼將周廣燒城以應訪/訪作長岐棖以距之
D.弘大擲寶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臨賀
(3)對一個虛詞的單獨考查,如:
(上海卷)下列句中“為”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B)
A.項城為叛軍困
B.縣令李侃,不知所為
C.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D.為君翻作《琵琶行》
(4)對虛詞在句中結構作用的考查,如:
(廣東卷)下列各句中的“之”,屬于代詞作前置賓語的一項是(B)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歸于帝,帝不之罪
C.訪率軍追之,獲鞍馬鎧杖不可勝數
D.將士用命,訪何功之有
3.人物形象分析及文章內容理解
人物形象分析采用的題型一般是給出5—8條“信息”,排列編為四組,要求學生選擇出能夠體現傳記對象(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和行為特點等信息的一組。北京卷、遼寧卷、山東卷、江蘇卷及湖北卷等大多數考點都采用此類考查方式。
上海卷在考查此題時采用填空形式,客觀上增加了對學生綜合概括能力的要求。
全國卷Ⅰ、Ⅱ和重慶卷則采用以下四個大選項的形式,如:
(全國卷Ⅰ)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廖剛“對下采用安撫方式”和“對不公事敢于抗爭”的一組是(B)
A.順昌民以剛為命謂即如此,何以示懲
B.剛喻從盜者使反業(yè)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賊知剛父子有信義,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糧種,復以租賦但歲時行家人禮于內庭
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此考點的命題方式或將原文分成四個小部分,四個選擇項,每項概括一個小部分的內容,從中選出概括不準確的一項,如天津卷、江西卷、山東卷及江蘇卷等大多數試題。或者對文章的整體內容(或指定的局部內容),分列出四種不同的概括,從中選出正確的一項,如廣東卷。
這類試題中的錯誤項,常常在大體正確的句子中設置一二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文意正確判別。
從各個試題來看,這兩道題型基本沿襲舊的考查體例,沒有很大變化。
4.文言句子的翻譯
文言文翻譯題這幾年來,考的分值比較大,集中于8—10分之間,但是難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回歸課本的傾向。
從2002年到現在,高考命題的文言文翻譯題幾乎涉及到了所有的文言特殊句式,出現最多的是倒裝句與判斷句,詞類活用更是普遍涉及。在翻譯過程中對語句通順尤其看重,分值較高,如:
(遼寧卷)把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陳人欲戰(zhàn),蠻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諸君何事!”眾皆散走。
(2)擒厲然顧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視,其有威容如此。
答案:(1)陳國人想要應戰(zhàn),任蠻奴揮手呵斥說:“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眾人都四散逃跑。(譯出大意給3分;“何事”、“走”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2)韓擒嚴厲地瞪著他,突厥使者恐懼,不敢抬頭看他,韓擒就是這樣極有威容。(譯出大意給3分;“厲然”、“惶恐”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再如:
(四川卷)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2)使者至,所發(fā)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于禍,人以為至行所感云。
譯文:(1)永樂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得分點“故”為“原來”、“謝”為“推辭”,各1分,語句通順2分。)(2)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于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得分點“發(fā)”為“打開”,“置”為“丟棄”,“以”為“認為”、“至行”為“崇高品行”,各1分,語句通順2分。)
綜上所述,各份試題基本采用“三選一譯”的形式,實虛詞各一題,歸納題考人物形象分析或對原文的理解或兩者兼而有之,翻譯題考點涉及全面??傮w趨向于回歸課本,同時又有所改變,尤其是一些省在題型上和形式上的變化。
通過以上對全國18套高考文言文命題思路以及變化趨勢的分析,我們由此可以對2009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進行預測,因為高考文言文命題的信息和秘密就隱藏在歷年考過的文言文試題中。高考文言文命題具有很強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我們完全可以從研究以往高考試題的經驗中,獲得下一年度命題的可靠信息。
(1)文本多元化。2009年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擇將會更自由,但仍然遵循淺易文言文的原則,相對而言,全國卷仍將主要從史書中找材料,各省市卷則更靈活。選文的文體更加豐富多彩,“二十四”史仍然被看好,寫人材料仍為首選,廣義散文漸入視野,述行文章開拓領域。除史傳文學外,其他文體諸如散文、寓言故事、游記、小品、文言小說等進入試題,將成為高考文言文測試的一道靚麗的風景。文本的內容也將更加類多面廣,如傳記文中的傳主類型,除以往側重的忠臣、孝子、良吏外,亦可能出現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另外,除正面人物形象外,歷史上褒貶不一甚至反面人物也可能入題。
(2)設計靈活化。試題設計操作層面將更加機動靈活,在試題基本穩(wěn)定的前提下,題量和分值仍有可能再作一些調整,如進一步減少選擇題題量,增加文言文語段翻譯的比重和分值等。圍繞各考點(常見實詞不斷增多;虛詞考查重在遷移;文言句式注意八類,省略句式不可忽視;篩選信息,歸納要點,重中之重,切實把握),設題的方式將愈來愈多樣。
(3)導向更積極。無論是閱讀材料的選取,還是考題的設計和知識點的涉及,都將注意體現人文精神,注重給考生以積極正面的導向。不可低估典范性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獨立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具有積極而有效的導向作用,將產生良好的影響。
另外,在注重日常學習的積累、加強閱讀能力的全面訓練等方面,試題也給予我們復習備考諸多有益啟示。
★作者簡介:趙華、黃美玲,湖北枝江第三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