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文言文翻譯語句不再采用選擇題的形式,而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譯的表述形式之后,文言文翻譯題的難度增強了。要想解決這一難題,開掘并掌握一些實用的方法和技巧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文言文 翻譯 解題方法
從2002年高考開始,在文言文閱讀這一塊中,文言文翻譯語句不再采用選擇題的形式,而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譯的表述形式,且分值年年遞增。這既能考查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句子間的語意關系的領會,又能考查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很多考生為此覺得難以下手。對此,該怎樣應對呢?
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靶拧笔侵缸g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斑_”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文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風格。在翻譯過程中,還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翻譯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一般來說,應對高考文言文翻譯題有以下幾種方法:1.加字法。即在單音節(jié)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譯: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2.替換法。有些詞在古文里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例:將兵與備并力逆操。(《赤壁之戰(zhàn)》)“將”換成“率領”,“并”換成“合”,“逆”換成“迎戰(zhàn)”。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游褒禪山記》)“瑰”換成了“珍貴”,“觀”換成了“景象”。3.拆分法。有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使用,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有的擴大縮小了,有的已發(fā)生了轉移,這時翻譯的時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赤壁之戰(zhàn)》)“其實”在這里就要拆分成“他實際上”。4.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例: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促織》)“以一頭進”前省略了主語“華陰令”,“試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織”,“責”后省略了賓語“之”,翻譯時要補上,語句才完整通順。5.轉述法。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的詞語來表述用了某種修辭格的詞語。例: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縉紳”是古代大臣上朝將手板插在腰帶里,這里是借代用法,譯為“做官的人”。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云”、“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分別譯為“像云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6.保留法。古文中的專名如人名、地名、年號、國名、官職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譯。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譯。7.刪略法。指刪去那些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或某些表敬稱或謙稱的詞,無法翻譯或譯出之后,讀起來反而不通順的可以刪除。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句中的“以”字相當于“而”字,可不譯出來。張良曰:“謹諾?!保ā冻啾谥畱?zhàn)》)句中的“謹”表謙稱,也可刪去不譯。8.調(diào)序法。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的位置與現(xiàn)代漢語有一些不同之處,常構成倒裝句,應調(diào)整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句序后再翻譯。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這既是一個謂語前置句,又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謂語和賓語都必須回到它們應有的位置上,可譯成:您關心別人困難的品行表現(xiàn)在哪里呢?9.變通法。主要用在直譯后很別扭,或根本就無法直譯之處。文言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借代、委婉說法、用法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例如:“金城千里”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屬筑的城”,可譯為“堅固的城防”;“萬鐘”指高官傣祿;“更衣”即是上廁所。用典故的句子,不能直接翻譯典故內(nèi)容,但又要適當譯出典故的含義。10.擴充濃縮法。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簡而意豐,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單,對這些句子就可用擴充或濃縮的辦法來翻譯它。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論積貯疏》)翻譯時要將其擴充,使意思明豁,可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又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句子將一個意思從各方面加以鋪陳,語意連貫,氣勢闊大,但現(xiàn)代漢語里找不到相應的詞語來一一對譯,這時可濃縮為:秦國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再如:通五經(jīng),貫六藝。(《張衡傳》)這是互文同義,可譯為:精通五經(jīng)六藝。
總之,文言文翻譯要先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推敲出每句的得分點,再來認真檢查,高考就一定能得高分。
★作者簡介:徐祖畢,湖北監(jiān)利汪橋高級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