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老子“自然”范疇之哲學內(nèi)涵的生成及流變

      2008-12-16 09:28:24高文強
      中州學刊 2008年6期
      關鍵詞:自然老子

      高文強

      摘 要:“自然”是老子哲學中的一個中心范疇。從“自”、“然”二字發(fā)展為“自然”一詞,并形成為一個哲學范疇,老子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詞義角度看,“自然”的意義就是指“自然而然”;從哲學的角度看,“自然”則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內(nèi)涵。老子“自然”范疇所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對后世哲學和藝術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老子;自然;道之自然;政之自然;人之自然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6—0152—04

      一、“自然”范疇的詞源考察

      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自然”作為一個整體范疇的出現(xiàn)是稍晚之事,其出現(xiàn)的時期不早于老子的時代。而在早期文獻中,“自”與“然”二字分列出現(xiàn)是比較常見的。因此,要考察“自然”這一范疇的生成淵源,我們必須從“自”、“然”二字開始。

      “自”在甲古文中作“”,本是鼻子的象形,義謂人指鼻子以自指?!墩f文》云:“自,鼻也。象鼻形。”這里指出了“自”的本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自”又有“自己”的意思,先秦典籍中這一意義比較常見。如《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对姟ば⊙拧す?jié)南山》:“不自為政,卒勞百姓?!薄睹献印るx婁上》:“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背白约骸币馔猓白浴痹谠缙谶€有開始、由來等常用意義?!叭弧痹恰叭肌钡谋咀?,今見“然”字最早于金文之中,寫作“”,《說文》謂“然,燒也。從火”。徐鉉注曰:“然,今欲別作燃。”其本義先秦時期依然比較常見,如《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背吮怼叭紵绷x,“然”尚有如下幾個重要意義:一,作詞尾,表事物之狀貌,如《詩經(jīng)·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薄睹献印ち夯萃酢罚骸疤煊腿蛔髟疲嫒幌掠?,則苗浡然興之矣。”二,可作“是這樣”解,《玉篇·火部》:“然,如是也?!薄抖Y記·學記》:“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笨追f達疏:“然,如此也?!比?,“然”可用來肯定陳述之真,《廣┰稀お先韻》:“然,是也?!薄墩撜Z·雍也》:“子曰:雍之言然。”

      從“自”與“然”兩字的原初義出發(fā),就比較容易理解“自然”一詞的含義了。從現(xiàn)存文獻看,“自”、“然”二字合為“自然”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老子》之中,在先秦典籍中這一詞已比較常見。如: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

      無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為焉,而天下治矣。(《莊子·應帝王》)

      安國之法,若饑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韓非子·安?!罚?/p>

      從上述例子看,“自然”都為“自然而然”之意。在漢語中,倘若“自”字后面跟有一個名詞,尤其是表明方位、地點、時間的名詞,例如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古今始終,那么,這個“自”字就應當被理解為介詞,意為“從……而來”。倘若“自”字后面跟有一個表示行動的動詞,諸如“自樂”、“自成”、“自治”、“自發(fā)”等時,這個“自”字就應當被理解為具有自身反指作用的代詞。依照這一漢語語言學的規(guī)律或慣例,在“自然”一詞中,盡管跟在“自”字之后的“然”字在這里可能不作“動詞”解,但它應當是對某一行為、動作、狀態(tài)的認定和指稱。如果這樣的理解為正確的話,“自然”的“自”就是反指“自己”、“自身”,而“然”則是對這種自己和自身行為、動作、狀態(tài)的肯定和認定。所以,“自然”講的不過就是宇宙萬事萬物原原本本的“自己而然”、“自身而然”罷了。①

      在中國古代,“自然”一詞的意義,始終只停留于作為狀詞的“自然而然”、“無外力強迫”之義,而沒有出現(xiàn)名詞性的“自然界”之義。所謂“返自然”、“妙造自然”、“肇于自然”、“自然英旨”等都是說要回到、達到或追求不假人為或不受社會文化束縛的心靈、藝術或審美境界,追求自然或崇尚自然并不是追求崇尚自然物、自然界,而是追求自然而然的心境或行為。中國古代并非沒有對“自然界”的稱謂,只是不被稱為“自然”,而稱為“天”或“天地”而已?!白匀弧钡拿~性內(nèi)涵是到了近代以后才開始出現(xiàn)的。②日本學者池田之久說:“中國的‘自然與西洋的nature是根本由來不同且從無關系的兩個詞,后者在近代日本雖譯作‘自然,可兩者意思似乎還是毫無共通之處?!雹?/p>

      由上述分析可知,“自然”一詞最先由老子使用,其內(nèi)涵主要指“自然而然”,為一狀詞,而在整個中國古代,其意義都與此義相關,而未出現(xiàn)名詞性的“自然界”之義。老子“自然”范疇之哲學內(nèi)涵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生成的。

      二、“自然”范疇的哲學內(nèi)涵

      那么,老子的“自然”范疇包括哪些哲學內(nèi)涵呢?在《老子》一書“自然”共出現(xiàn)五次: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保ㄊ哒拢?/p>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聚雨不終日。(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尊之,德貴之,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

      從老子的述論來看,我們可以將“自然”的哲學內(nèi)涵歸納為以下三個層面:

      1.道之自然:道法自然

      這是“自然”范疇的本體層內(nèi)涵。

      何謂道法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里的“法”是效法、取法的意思:人以地為法則,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則取法于“自然”。對“法自然”,王弼《老子注》曾解釋為:“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雹苓@里是說“自然”是一個普遍的、根本的原則,任何具體的事物,都要與所處客觀環(huán)境保持和諧,順遂外界的變化而不干涉,不破壞外界事物之自然,這樣,其自身的存在也就保持著自然的狀態(tài)了?!暗婪ㄗ匀弧?,非謂道之外更有自然,吳澄曰:“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別有自然也。自然者,無有無名是也?!雹荨白匀弧辈贿^是對道之狀態(tài)與作為之形容。正如蒙培元先生指出的:“‘自然是一個狀詞而不是名詞,也不是形容詞。既然在‘道之外沒有更高的實體存在,那么,‘自然就應是‘道的存在狀態(tài)?!雹抟虼?,“道法自然”實際上即是“道性自然”。河上公曰:“道性自然,無所法也。”⑦“道法自然”,亦即道以順乎自然為法,以自己為法。而“道”不是具體的事物,它是沒有任何對待的最高的存在,對它來說不存在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自我與環(huán)境,無須對他物保持和諧,但它同樣也要遵循和效法自然的原則。

      因此,所謂“道法自然”,其一是說,“道”以它自己的狀況為依據(jù),以它內(nèi)在的原因決定本身的存在和運動,而不必靠外在的其他原因;其二是說,“道”對待萬物也是遵循這一自然的原則。

      2.政之自然:希言自然

      這是“自然”范疇的政治層內(nèi)涵。

      何謂希言自然?老子曰:“聽之不聞名曰希?!雹唷跋!钡脑x是“稀”,即稀少義?!跋B暋辈⒎菬o聲,老子之所以講“大音希聲”,而不講“大音無聲”,其義正在于此。因此,“希言”即是少言。李榮曰:“希,少也。多言數(shù)窮,少言合道,故曰自然?!雹帷跋Q浴钡姆疵婕词恰岸嘌浴薄!岸嘌詳?shù)窮,不如守中?!雹狻皵?shù)”即速,“數(shù)窮”,即速窮。蔣錫昌曰:“老子‘言字,多指聲教法令而言……多言者,多聲教法令之治;希言者,少聲教法令之治。故一即有為,一即無為?!?11)所以,在老子看來,治世之道,其要正在于順乎自然。因此老子提倡“行不言之教”,即不輕易發(fā)號施令,只是身體力行,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

      從上述分析可知,“希言自然”就是施行清靜無為的政治,以不擾民為原則,擾民就不符合自然了。人民和政府之間相安無事,相忘于無為,這就是自然無為。這種無為之為,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言:“老子所謂‘圣,盡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無事耳。”(12)“盡人之能事”正是一種政之“自然”的理想境界,在這樣一種理想政治環(huán)境之中,才會有“百姓皆謂:我自然”。

      3.人之自然:為無為,事無事

      這是“自然”范疇的人生層內(nèi)涵。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13)老子“道”之本性便是“自然無為”?!白匀粺o為”是老子哲學之基本觀念。劉笑敢說:“老子所追求、所推崇的最高價值就是‘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學體系的中心價值,而‘無為則是老子提出的實現(xiàn)或追求這一價值的基本方法或行為原則。這兩者是老子所要強調(diào)的主要內(nèi)容,是老子哲學所要傳達的主要信息?!?14)“自然無為”既可合而言之,亦可分而論之。合而言之:自然即無為,無為即自然,故曰自然無為。分而論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稱為道體;無為是道之動作,是人之所應效法者,亦可稱為道用。而人要“法自然”,就是要“為無為,事無事”。

      所謂“為無為”,是指“以無為的方式去為(做),即以順任自然的態(tài)度去處理事務”(15)。顯然,“無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其本身也是一種“為”,以“無為”為“為”,以“無事”為“事”,“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16),這便是圣人所遵循的“自然”原則。從“為無為”這一原則來看,老子所謂的“柔”、“弱”、“慈”、“儉”、“虛”、“靜”等其實都屬于這一原則。

      從上述分析可知,“自然”范疇內(nèi)涵的核心即在“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大德大用,也是支配天地萬物的最根本規(guī)律,同時還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

      三、“自然”范疇的接受與流變

      “自然”作為道家的核心觀念,自老子提出后,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后來者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廣泛的接受與闡釋,使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獲得了極大豐富。

      在先秦時期,最重要的后繼者便是莊子。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的“自然”范疇,同時也有所發(fā)展。在《莊子》一書中“自然”范疇共出現(xiàn)六次。(17)《德充符》:“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薄稇弁酢罚骸绊樜镒匀欢鵁o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薄稘O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薄短爝\》:“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diào)之以自然之命?!薄犊樞浴罚骸爱斒菚r也,莫之為而常自然。”《田子方》:“無為而才自然矣?!睆那f子所論“自然”來看,其內(nèi)涵基本沒有超出老子“自然”范疇,不過他更側重于將“自然”觀念作為人生哲學的一部分。

      秦漢時期,黃老之學盛行,老子“自然無為”觀念作為黃老之學的中心觀念,在漢初的政治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運用,這無疑使老子的“自然”范疇在這一時期獲得了較為廣泛的關注,并在理論探討中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這一時期對老子“自然”范疇接受闡釋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淮南子》和《論衡》。

      《淮南子》對“自然”范疇的闡釋雖有繼承,但與老莊之意又有所不同。它首次提出“自然無為”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因循自然而為,這在《老子》之中未曾出現(xiàn)。《淮南子》明確地提出,凡符合自然規(guī)律,而又出于公心、不雜私念的作為,都是“自然無為”,只有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輕舉妄為才是“有為”。依據(jù)這一思路,《淮南子》進一步指出:“天地四時非生萬物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之;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之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滌蕩之。”(18)這就是說,儒家禮樂制度是因民之天性而建立起來的,所以也是順乎自然的,從而將道家的自然觀與儒家的禮樂論作了調(diào)和。這一觀點與老莊思想顯然是不同的,這是對老子“自然”范疇內(nèi)涵的新發(fā)展。

      《淮南子》之后,針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王充標舉道家“自然”理論而對這一神學思想進行了深刻批判,他曾專門撰《論衡·自然》篇來批駁“天人感應”說,以恢復“天”的自然無為本性。從其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出發(fā),他對老子“自然”范疇也作了進一步發(fā)展。首先,王充認為,天道無為,萬物都是天地自然無為的結果,并沒有目的和意識。其次,王充對“自然”的意義作了自己的解釋。他認為,對于人來說,雖應“自然無為”,但亦需有人事作為輔助,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有為”可以輔助自然,而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有為”才會起破壞作用,對“有為”作了部分肯定,這是不同于老子觀念的。而且王充將自然與天命結合起來,將人的貧富、貴賤、壽夭、智愚等歸之于先天稟受的自然之氣的多少,將“自然”與“偶然”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是老子“自然”范疇中未曾有過的觀念。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老子》作為“三玄”之一受到當時學者的重視,“自然”也成為玄學的核心范疇之一。因為玄學的主題之一便是“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問題,因而“自然”觀念在當時也受到了特別的關注。當時對“自然”范疇作出理論闡釋者以王弼和郭象為代表。

      王弼曾作《老子注》,同時還作有《周易注》和《論語釋疑》,其思想是以儒釋道,以道釋儒,會通孔老,調(diào)和自然與名教。他在《老子注》中說:“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19)把“自然”的實質歸結為“無”,這是與其“以無為本”的玄學本體思想相一致的,而“自然”的特征正在“無所違”,即完全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這與老子觀念是基本一致的。不過,在《論語釋疑》中對“自然”的運用,顯然與此有所不同。如釋“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時說:“自然親愛為孝,推愛及物為仁也。”釋“惟天為大,惟堯則之”時說:“若夫大愛無私,惠將安在?至美無偏,名將何在?故則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痹诖送蹂鰧⑷寮叶Y制也納入到“自然”范圍之中,由此而會通儒道,調(diào)和了自然與名教之間的矛盾。

      郭象著有《莊子注》,在這部著作里他對“自然”范疇作了不同的闡釋。郭象對“自然”的闡釋包含兩個層面。首先他以“無為”釋“自然”,指出所謂“自然”,是“不為而然”,這層觀點與老子思想基本相符。其次,郭象還以“獨化”釋“自然”。所謂“獨化”,即“塊然自生”、“掘然自得”,郭象在此將“自然無為”說成是萬物各因其性自為自長,這與老子思想已是完全不同,甚至否定了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從這種“自然”觀念出發(fā),郭象力求把“名教”與“自然”統(tǒng)一起來,即認為“名教”也就是“自然”,把“仁義”、“君臣”等級名分完全“自然化”,既是對玄學“名教”與“自然”對立觀念的逆轉,也是對老莊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闡釋。

      魏晉玄學之后,老子的“自然”思想從唐宋到明清雖然不時受到一些思想家和文學家的注意,但總體而言“自然”范疇的思想內(nèi)涵已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變化。

      注釋

      ①王慶節(jié):《老子的自然觀念自我的自己而然與他者的自己而然》,《求是學刊》2004年第6期。

      ②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頁。

      ③[日]池田久之:《中國思想史上“自然”之產(chǎn)生》,《民族論壇》1994年第3期。

      ④《中華道藏》第9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220—221頁。

      ⑤吳澄:《道德真經(jīng)注》卷二,《中華道藏》第12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590頁。

      ⑥蒙培元:《論自然》,《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21頁。

      ⑦河上公:《道德真經(jīng)注》卷二,《中華道藏》第9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40頁。

      ⑧《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

      ⑨《中華道藏》第9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207頁。

      ⑩《道德經(jīng)》第五章。

      (11)蔣錫昌:《老子校詁》,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第156頁。

      (12)錢鐘書:《管錐編》第二冊,中華書局,1986年,第421頁。

      (13)《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

      (14)劉笑敢:《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及體系結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5)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88頁。

      (16)《道德經(jīng)》第二章。

      (17)《莊┳印お秋水》有“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句,此處“然”猶“是”,“自然”意為“自以為是”,而非老子“自然”范疇之意。參見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第421頁。

      (18)《淮南子·泰族訓》。

      (19)下引王弼著作均出自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

      責任編輯:涵 含

      猜你喜歡
      自然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自然》:中國的生物倫理并不狂野
      《自然》關注中國科技雄心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論老子處世哲學中的智慧
      秦安县| 乌恰县| 舟曲县| 钦州市| 筠连县| 台北县| 安岳县| 资阳市| 宁波市| 沙田区| 汉源县| 清丰县| 彭泽县| 九龙城区| 宜君县| 陆丰市| 涞源县| 犍为县| 竹山县| 镇远县| 靖西县| 岐山县| 三原县| 桃园市| 新沂市| 武冈市| 宝兴县| 蒲江县| 桐梓县| 虹口区| 广东省| 盐边县| 班戈县| 渭南市| 柳河县| 鄂托克旗| 青阳县| 余庆县| 沙洋县| 启东市|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