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民國初年女子教育宗旨的轉(zhuǎn)換和開放大學“女禁”

      2008-12-16 09:28徐有禮
      中州學刊 2008年6期
      關(guān)鍵詞:開放大學

      徐有禮

      摘 要:民國初年,在共和政體的支持和自由民主理念的支配下,“德智體美”并重的教育宗旨取代了“良妻賢母”的女子教育宗旨,有力地推動了女子教育的發(fā)展和進步。新文化運動強力宣傳以“民主、科學”為核心的教育方針,營造女性為自身事業(yè)、為國家前途接受教育的輿論氛圍,促使女子教育宗旨擺脫了由于封建復辟思潮影響而一度向舊傳統(tǒng)的回歸。日漸擴大的知識女性群體不斷呼吁大學開放“女禁”,并最終獲得社會承認。大學開放“女禁”是女性形式上獲得完整教育權(quán)的標志,也是中國近代教育轉(zhuǎn)型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關(guān)鍵詞:民國初年;女子教育;開放大學“女禁”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6—0172—05

      民國初年,在共和政體的支持和自由民主理念的支配下,女子教育宗旨隨著教育的整體轉(zhuǎn)型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在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觀念的啟發(fā)下,日漸擴大的知識女性群體要求接受高等教育,呼吁大學開放“女禁”,并最終獲得社會承認。大學開放“女禁”是中國近代女性形式上獲得完整教育權(quán)的標志,在近代教育制度的變革和社會整體的文明和進步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新式女子教育開始于清末新政時期,①在清廷頒布的女子小學、女子師范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以“不悖中國懿媺之禮教,不染末俗放縱之僻習”、教以“為女、為婦、為母之道”為宗旨。②辛亥革命以后,在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新式教育宗旨正式確立的轉(zhuǎn)換過程中,女子教育的范圍有所擴大,“男女同?!钡慕砷_始松動,更多的女性擺脫家庭的羈絆進入學校。

      1912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發(fā)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從共和政體和民主自由的理念出發(fā),公開否定以“忠君”和“尊孔”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宗旨。7月,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③的教育宗旨。9月以后,“壬子癸丑學制”逐步形成并開始實施。在女子教育方面,新學制改變了女子教育修業(yè)年限短于同類男子教育的規(guī)定,減少了“女紅”課程內(nèi)容,增加了近代科學知識的課時,并且允許初等小學男女同校,正式承認了女子職業(yè)教育等,特別是貫穿其中的男女教育平等的精神和允許私人開辦除高等師范學校之外的各類學校的規(guī)定,鼓勵和促進了女子學校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新的教育宗旨的確立和政府有關(guān)政策的鼓勵,有力地推動了女子教育的發(fā)展。一批晚清女學的畢業(yè)生、傾心女子教育的知識分子、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中的有識之士等積極創(chuàng)辦多種類型的女學,拓寬了女子教育的范圍和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一批有良好社會影響的典型。如在中等教育方面,有袁希澔于1912年4月1日創(chuàng)辦的以“勤、慎、莊、儉”為校訓的上海愛群女校,學生由最初的7人發(fā)展到數(shù)百人之多。為紀念秋瑾而創(chuàng)辦的上海競雄女校,以“提高女子知識和技能,從而自謀生計”為宗旨。在專門性學校方面,有1912年2月,閔蘭言、柴玉霖、李華書等人發(fā)起開辦的上海女子法政學堂,設(shè)正科和預科兩種,招收16—30歲的學生80人,主要學習科目有法政學、英文、法文等;有3月1日張竹君創(chuàng)辦的上海女子看護學校,該校以“通習最新看護理法,兼學產(chǎn)科”為宗旨,招收16—25歲的學生60人,修業(yè)期限為3年。在職業(yè)教育方面,有7月1日陳澄溪等人在上海法租界創(chuàng)辦的女子工業(yè)大學校,分設(shè)高等、速成兩科,共收女生300名。其中高等科目為縫衣、制帽、刺繡、織物,學習期限為3個學期;速成科目為縫衣、制帽、織物中任選一種,學習期限3個月。又有1913年沈卓如女士發(fā)起的上海女子手工傳習所,專授盤編花邊、鉤結(jié)花、結(jié)網(wǎng)花邊、線繡、線結(jié)、抽紗、挑花等手工藝。此外,尚有一些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女志士潛心向?qū)W,或創(chuàng)辦女校,或出國留學。1912年3月,陳婉衍將(南京)光復軍女子隊改組為復心女子學堂,決心“為女界輸入文明”,“俾得教養(yǎng)兼施,增進學識,勉成中國新民,咸合完全人格”④。為此,陸軍部撥???000元予以資助。3月14日,陸軍總長黃興親自批準向志愿出國學習的尹志銳等女士各撥款1500元,以備三年學費。

      1912年5月,孫中山在廣東女子師范第二校發(fā)表的演說中,主張從教育開始回復自主的人格,因此必須以“提倡女子教育為首要之事”⑤;而教育的普及,“必倚重師范,此師范學校所宜急辦者也;而女子師范尤為重要”⑥。教育部也在頒發(fā)的《師范學校令》中,明確規(guī)定女子師范以培養(yǎng)小學教員和蒙養(yǎng)園保姆為目的;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以培養(yǎng)女子中學和女子師范學校教員為目的。8月,民族資本家凌銘之獨資創(chuàng)辦的上海南洋女子師范學校開學。這所學校以振興女子教育和培養(yǎng)女教師為宗旨,根據(jù)“就性之所近,授專門之學”的教育思想,采用分科制教學,即設(shè)立文學、數(shù)理化、唱歌、體操等專修科。是年,原上海崇明敦行女塾也增添師范類教育,后改名為私立敦行女子師范學校。創(chuàng)辦于1905年的湖南長沙周南女校也奉令改名,稱“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范學校(簡稱周南女校)”,學生來源由湖南一省擴展到鄂、閩、魯、晉及南洋各地,數(shù)量由百余人增到400多人。

      據(jù)統(tǒng)計,自民國建立到1915年,女子學校和女生數(shù)量基本上呈增長趨勢,到1915年,女子學校數(shù)量達3766所,占全部學校比例的2.9%,女校學生數(shù)量達180949人,占全部學生比例的4.2%。⑦與清末全國428所女子學校、女學生12164人的狀況相比,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盡管存在著女子教育基本上處于小學階段,男女同校僅限于初等小學,中學及師范學校為數(shù)極少,大學則完全將女性拒之門外等諸多局限,但教育宗旨的轉(zhuǎn)換和教育內(nèi)容的革新畢竟帶動了女子教育范圍的擴充,增加了女子受教育的機會,也在改變知識結(jié)構(gòu)的同時強化著女性自覺意識,從而為女性走向更廣闊的教育空間奠定了基礎(chǔ)。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在恢復和強化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同時,力圖使女子教育向“良妻賢母”的舊宗旨和舊傳統(tǒng)回歸。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則強力宣傳以“民主、科學”為核心的教育方針,營造女性為自身事業(yè)、為國家前途接受教育的輿論氛圍。隨著帝制復辟的幻滅,歷經(jīng)曲折的女子教育得以回復正軌。

      在袁世凱“帝制自為”陰影的籠罩下,南京臨時政府確立的“德智體美”并重的教育宗旨被根本否定。經(jīng)袁世凱批準頒定的“教育要旨”,規(guī)定了“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爭、戒躁進”七項,與1906年清廷學部頒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相雷同。⑧南京臨時政府時期頒布的教育法令被從根本上予以傾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轉(zhuǎn)型出現(xiàn)了暫時的倒退。

      在女子教育宗旨方面,北洋政府再彈“良妻賢母”教育的老調(diào)。1914年夏,新任教育總長湯化龍發(fā)表講話說:“民國以來,頗有一派人士倡導一種新說,主張開放女子之界限,其結(jié)果致使幽嫻女子,提倡種種議論,或主張男女同權(quán),或倡導女子參政,遂至有女子法政學校之設(shè)立”;“余對于女子教育方針,則務(wù)在使其將來足為良妻賢母,可以維持家庭而已”。⑨袁世凱也將七項教育宗旨中的“戒貪爭”解釋為“女子勉為賢妻良母,以競爭于家政”。1915年湯化龍在《關(guān)于整理教育方案》中規(guī)定,女子注重師范及職業(yè)(教育),并保持嚴肅之風紀。同年,北洋政府頒布的《國民學校令》對男女同校問題做出新的規(guī)定:只允許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男女同班,三年級以上男女學生只可同校不可同班,到中學后男女學生不可同校,女子只可進入女子中學。教育部并且通令各省女學,嚴定五條懲戒規(guī)則:“一、不準剪發(fā),違者斥退;二、不準纏足,違者斥退;三、不準無故請假、結(jié)伴游行,違者記過二次;四、通校女生,不得過14歲,如有隱匿冒混者記過;五、不準自由結(jié)婚,違者斥退,罪及校長?!雹庠谡n程設(shè)置方面,“家事要項”成為女學生的必修課,特別是在女子中學,家事、園藝、縫紉安排了較多課時,而國文、數(shù)學、外語等主要學科,學時少于男校,程度也低于男校。

      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對教育界的復古倒退痛心疾首,對“良妻賢母”的女子教育宗旨進行了討論和批評。有人指出,“良妻賢母固為婦女天職之一端”,但當今世界,究竟什么是良妻賢母呢?日本盛倡“良妻賢母”教育的結(jié)果,“不過造成一多知識之順婢良仆,供男子之驅(qū)策耳。有良妻賢母之名,無良妻賢母之實。果以封鎖女子于家庭,聽男子指揮為賢良模范者,吾國村嫗,類能道之,舊說足矣。何事紛擾,多此設(shè)學之舉耶”。因此,女子接受教育是“為女子自身計,當為國家前途計,非以供男子私人之役也”。(11)胡適在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的講演中介紹美國婦女的精神,并將其歸結(jié)為“超于良妻賢母的人生觀”。美國婦女一般認為,“做一個良妻賢母,何嘗不好。但我是堂堂的一個人,有許多該盡的責任,有許多可做的事業(yè),何必定須做人家的良妻賢母,才算盡我的天職,算做我的事業(yè)呢”(12)。這種人生觀,就是“自立”的觀念?!白粤ⅰ钡囊饬x,只是要發(fā)展個人的才性,可以不依賴別人,自己能獨立生活,自己能替社會做事。這種“不認男外、女內(nèi)的區(qū)別,男女同有在社會上謀自由獨立的生活的天職”的觀念,“是我們中國婦女所最缺乏的觀念”。(13)而“自立”精神的養(yǎng)成,全靠教育,而且是自小學到大學男女同校的共同教育。

      隨著袁世凱復辟勢力的失敗,民國元年開始的教育改革措施逐步得到恢復。1916年10月12日,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在北京開第二次大會,議決提請政府設(shè)立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方案。次年10月的第三次大會,向教育部提出推廣女子教育的議案,要求增設(shè)師范學校及師范講習所,增設(shè)女子高等小學、女子中學等。1918年6月,教育部通知各省區(qū)酌量地方情形,分別辦理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的“請推廣女子教育案”,并且得到了積極響應。如,11月河南省議會通過《整頓擴充女校咨請省署施行案》,要求各縣已設(shè)立女子國民學校者,務(wù)須認真整頓,逐漸擴充,未成立者限1919年暑假前成立;省教育廳長隨即通令各縣知事轉(zhuǎn)令教育機關(guān)從速擴充女學。不久,全省各縣普遍建立了女學。1919年3月,教育部頒布《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規(guī)定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除設(shè)預科、本科外,可設(shè)選科、專修科、研究科等。4月,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改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成為中國第一個女子高等教育機關(guān)。

      五四運動前后,婦女解放的呼聲日高。婦女解放以接受教育為根本,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共識。在女子教育恢復發(fā)展的過程中,強烈要求大學開放“女禁”,成為知識女性和社會各界關(guān)注的熱點。在輿論鼓吹、女性呼吁以及教育界人士的努力下,北京大學率先招收女生,各地高校紛紛效法。大學為女性的開放,成為民國初年教育宗旨向近代轉(zhuǎn)換的重要成果之一。

      開放大學“女禁”,是新文化運動引進西方新式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缎虑嗄辍芬詺W美、日本為例,闡述“男女平等教育者,非教育種類之平等,乃教育人格之平等也。男子能受大學教育,女子亦能受大學教育;男子能受學位,女子亦能受同等之學位;男子能受教育上之尊榮及權(quán)利,女子亦能受同等之尊榮及權(quán)利”(14)。胡適則贊許美國男女同校特別是大學的共同學習生活有諸多好處,如:可以擴張女子高級教育的范圍;可以從正當交際和共同生活中,“養(yǎng)成自治的能力和待人處世的經(jīng)驗”;可以使男學生增進個人的道德,“減少許多不名譽的行為”;可以“消除男子輕視女子的心理”,“增長女子自重的觀念,更可以消滅女子仰望男子和依順男子的心理”。(15)胡適主張,在中國實現(xiàn)女子進入高校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由大學聘請女教授;第二步,大學先收旁聽生;第三步,使女子中學、女子師范在課程上與大學預科相銜接。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學生社團新潮社成員康白情在《晨報》副刊發(fā)表連載文章《大學宜首開女禁論》,明確提出,十月革命以來,“女子解放的潮流已經(jīng)彌漫了全世界”,要緩和這種潮流,“不可不逐漸的明開女禁,而明開女禁的第一著,又不可不屬意于全國最高學府最高修養(yǎng)地方的大學,就是說,大學對于女子開放門戶”。文章批駁了種種反對意見,指出,男女同校不會使學生道德墮落,反而足以完成其道德,足以涵育其品性,促進其學業(yè),感發(fā)其才智,同時使社會上知道男女交際的意義。(16)5月11日,羅家倫發(fā)表文章呼應康白情的觀點,強調(diào)為增高女子知識、增高女子地位、增高自由結(jié)婚的程度起見,大學不能不為女子開放,“在學理上和事實上,大學都有開放的必要”。(17)

      1919年5月19日,甘肅循化(今屬青海)女師畢業(yè)生鄧春蘭寫信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表示“擬代吾女界要求先生”,在北大附中“添設(shè)女生班,俟升大學豫(預)科,即實行男女同班”。(18)由于蔡已在5月9日辭職離京,鄧春蘭的呼吁未見有效。旋即,鄧春蘭又寫《報界諸先生轉(zhuǎn)全國女子中學畢業(yè)及高等小學畢業(yè)諸位同志書》,在南北大報上刊載。文中號召女界“與其倚賴他人之提倡,何如出于自身之奮斗?天下安有不耕耘之收獲哉?”呼吁在北京組織“大學解除女禁請愿團”,凡入團姊妹因個人學力達不到大學入學資格者,則在大學附近組織私塾,延聘大學教師授課,努力補習;達到大學入學資格而因教育當局壓制,不肯解除女禁者,“則聯(lián)合同志,用種種方法,以犧牲萬有之精神,至百折不回之運動,務(wù)達我目的而后已”。(19)

      鄧春蘭發(fā)出了“女子要求入大學的第一聲”,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旅居天津的30多位女青年聯(lián)名呼吁北京大學解除女禁;華北協(xié)和女子大學女生奚湞也聯(lián)絡(luò)一些上海、南京的女青年要求進入北京大學男女同校同班學習;11月,在山西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會議通過了男女同校的議案。12月,正在準備留法勤工儉學的向警予寫信給長沙周南女校教員、新民學會會員陶毅,詳述“男女同學的教育,尤為提高女子學識能力,催促社會文化進步的惟一妙法”的道理,鼓勵她“從速加入要求北大公開招收女生的運動”。(20)8日,《晨報》發(fā)表署名“琴韻女士”的文章,呼吁各女校的學生聯(lián)合起來,組織一個教育促進會,向政府請愿,請教育家?guī)椭?,首先要求北京大學開放女禁,然后向各專門學校直至各中小學要求。文章說:“不是男女同校,就不得享平等教育。女子不能自由求學,男女間不能生互助的利益,所以男女同校是一件絕對重要應做的事?!?21)上海《民國日報》、《星期評論》、《少年中國》、《少年世界》等報刊也紛紛刊登討論文章,形成了一個熱烈的輿論氛圍。

      1919年底,蔡元培在回答記者關(guān)于開放女禁問題時表示,教育部對大學招生的規(guī)定,并無男女界限之分,所以不存在開放女禁問題?!凹慈绫本┐髮W明年招生時,倘有程度相合之女學生,盡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錄取也。”(22)1920年2月,北京大學決定先行招收女生旁聽。4月,教育部致函北大,稱“國立學校為社會觀聽所系,所有女生旁聽辦法,務(wù)須格外慎重”(23)。但蔡元培與代理教務(wù)長陶孟和不為所動,暑假以后,即招收王蘭、奚湞、查曉園入哲學、英文系旁聽;之后,又先后招收鄧春蘭、韓恂華、趙懋蕓、、趙懋華、楊壽璧、程勤若入哲學、國文系旁聽。由此,這一開風氣之先的舉措不僅是“民國教育史上一個大紀元”,更如“深冬時節(jié)的霹靂一聲雷,驚人不淺”。(24)盡管頑固堅持“男女有別”、“禮教大防”的詰難聲不絕于耳,一些省議會還有禁止男女同校的議案問世,甚至1927年又有北洋政府教育部取締男女同校的政令,但是沿襲千百年來的“女禁”堤防還是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繼北大之后,國內(nèi)10多所高校開始招收女生,使男女同校成為“一件很平常的事,在理論上簡直用不著討論”(25)。

      民國初年女子教育宗旨的轉(zhuǎn)換,是中國近代教育轉(zhuǎn)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開放大學“女禁”,是中國婦女形式上獲得完整教育權(quán)的重要標志。由此而帶動的女子教育的進步和發(fā)展,又與婦女解放運動互為因果,在社會近代化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由北京大學開始的開放“女禁”,進一步激發(fā)了廣大婦女對教育的渴求特別是對高等教育權(quán)的爭取,要求男女在教育上的充分平等,越來越成為女性特別是女性團體的綱領(lǐng)性主張。許多婦女認識到,要徹底沖破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網(wǎng)羅,求得充分的解放,“非有充分的學識,不能講解放的運動,不能辦解放的事業(yè)。就使社會上解放了我們,我們?nèi)艄麤]有學識,怎樣可以同男子并駕齊驅(qū)呢?所以我們先要在教育上運動解放……教育上的解放運動成功,其他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26)。1921年9月,上海中華女界聯(lián)合會主張“在兩性一體的理由上,在男女共同為社會服務(wù)的理由上,我們要求得入一切學校,與男子受同等教育”(27)。1922年在北京成立的“女權(quán)運動同盟會”把教育上的平等,看作“是一切平等的淵源”,主張“全國教育機關(guān),一概為婦女開放”。(28)在這種要求擴大教育范圍的表象深處,正是廣大婦女自覺、自主、自立意識的進一步提高。

      女子教育的不斷發(fā)展,知識女性群體日益擴大,婦女追求自身解放的奮斗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和影響日益彰顯。五四運動中,京津滬等地女校學生沖破校方的阻撓,置之不理所謂“傷風敗俗、不守本分”的攻擊,毅然走上街頭,投身于愛國洪流中。眾多知識女性經(jīng)歷了五四運動的錘煉,培養(yǎng)和增強了民族民主意識。

      民國初年女子教育宗旨的轉(zhuǎn)換有力地推動了女子教育的社會化和普及化,“男女同校”、“婚姻自主”、“社交自由”等觀念日益改變著“男女授受不親”、“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風氣,也大大拓展了婦女的生存空間,涌現(xiàn)出一大批以新興科學知識為基礎(chǔ),具有遠見卓識和遠大抱負,又繼承了“以天下為己任”傳統(tǒng)的知識女性,她們中的許多人勇敢地站到了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前列。更有無數(shù)女性走出家庭的桎梏,憑借職業(yè)教育中所得到的知識和技能,活躍在不同的行業(yè)中。女性自身素質(zhì)和社會地位一定程度的提升,對正在經(jīng)歷近代化變革的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注釋

      ①外國人在華教會學校中女子教育出現(xiàn)較早,具體內(nèi)容不在本文研究范圍。

      ②琚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76頁。

      ③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26頁。

      ④陳婉衍:《籌設(shè)復心女子學堂請撥發(fā)經(jīng)費與陸軍部往來文件》,《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5頁。

      ⑤《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2年,第9頁。

      ⑥《孫中山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1982年,第358頁。

      ⑦陳景磐:《中國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305頁。

      ⑧⑨⑩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大事記》,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64、257、282頁。

      (11)高素素:《女子問題之大解決》,《新青年》3卷3號。

      (12)(13)(15)胡適:《美國的婦人》,《新青年》5卷3號。

      (14)梁華蘭:《女子教育》,《新青年》3卷1號。

      (16)康白情:《大學宜首開女禁論》,《晨報》1919年5月6日。

      (17)羅家倫:《大學應當為女子開放》,《晨報》1919年5月11日。

      (18)(19)鄧春蘭:《女士男女同校書》,《民國日報》1919年8月8日。

      (20)向警予:《女子發(fā)展的計劃》,《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第2集。

      (21)(26)琴韻女士:《婦女解放的首要辦法——要求教育解放》,《晨報》1919年12月8日。

      (22)蔡元培:《答記者問》,《中華新報》1920年1月1日。

      (23)(24)徐彥之:《北京大學男女共校記》,《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三聯(lián)書店,1981年。

      (25)陳獨秀:《男女同校與議員》,《新青年》8卷1號。

      (27)《中華女界聯(lián)合會改造宣言》,《新青年》9卷5號。

      (28)《女權(quán)運動同盟會之宣言》《晨報》1922年8月1日。

      責任編輯:何 參

      猜你喜歡
      開放大學
      臺北市社區(qū)大學的辦學特色與啟示
      開放大學教師教學學術(shù)評估框架研究
      新媒體時代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shè)思考
      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開放大學網(wǎng)絡(luò)教學信息化建設(shè)
      肥西县| 二连浩特市| 鸡西市| 榕江县| 石屏县| 四川省| 邵阳市| 北碚区| 荣成市| 兴城市| 区。| 东台市| 通河县| 高平市| 游戏| 顺义区| 安多县| 政和县| 吉木萨尔县| 仁化县| 翁牛特旗| 玉溪市| 漳州市| 石嘴山市| 茶陵县| 民丰县| 五台县| 祁东县| 陇南市| 庐江县| 长泰县| 巢湖市| 越西县| 吉水县| 道真| 玉屏| 鄂伦春自治旗| 大悟县| 白玉县| 漳浦县| 兰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