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平 口述 賈曉明 整理
我和項南初次見面是在1946年10月的漣水保衛(wèi)戰(zhàn)前線,距今已有52年。上海解放后,項南任青年團安徽省委書記、青年團華東工委第二書記,我在華東海軍,時常來往。20世紀50年代,我們又先后調到北京工作。1988年我離休,項南也從福建退下來,兩家僅隔著一條馬路,走動更加頻繁。在與項南相交的50多年里,我始終把他當作我的老大哥、好老師。在我的印象里,項南是一個“小氣”的人,關于他“小氣”的事兒有很多:他在中顧委時期用的名片依舊是任福建省委書記時沒用完的,只不過給別人時將上面的有關事項用筆重新寫上去而已;項南的床是用30多塊長短不一的木板拼合而成的……然而,項南最“小氣”的地方,應該是他的“吃飯”與“出行”。
一
項南特別反對大吃大喝,他下去考察,每到一地,都要先叮囑有什么吃什么,一菜一湯,不許加菜,也不要別人陪吃。只要一吃飯,他就開始說“吃喝風”的問題,在家宴上也不例外。有一次,他來我家,天色已晚,我就請他吃個便飯。等候期間,他一直對著在廚房的我老伴兒喊:“少做少做?!苯Y果只簡簡單單地炒了兩三個菜。等我老伴兒擺上菜,他看到里面有一道“燒豆腐絲”(千層豆腐),心情非常好,口中連說“北京也能買到這東西啊”,便香甜地吃了起來,吃到最后余興未盡,端起盤子喝菜湯。我說:“湯就別喝了吧?”他說:“你可不知道,我這是跟外國領導人學來的?!蔽覇査趺椿厥?,他說一次出訪聯(lián)邦德國,被當時的德國總理科爾請到家里共進早餐。雖然是接待貴賓,但是餐桌上擺放的除了佐餐的面包、果醬、黃油之外,主菜只有牛排和半生熟的煎雞蛋,和德國民眾的早餐沒有任何區(qū)別。當科爾吃完了煎蛋之后,一些蛋黃留在盤子上,科爾就撕了一塊面包擦著吃,但還是擦不干凈。科爾大概覺得太可惜了,拿起盤子添了個干凈,絲毫不顧及自己的身份和面前的中國貴賓。說到這里,項南感慨地說:“吃喝風一定要剎住,不然害國害民?。 ?/p>
項南在江蘇阜東縣(今濱??h)戰(zhàn)斗、工作了8年之久,能用流利的蘇北方言和我交談。在負責當地工作期間,他關心民眾疾苦,為了改善民生,多次深入民間,加上他平易近人的性格,上自大爺大媽下至小孩他都能聊得來。雖然后來由于工作需要,他離開了阜東,但與當地百姓依舊保持著聯(lián)系。解放后,老鄉(xiāng)們時常上門看望他,項南夫婦總是熱情款待,一點架子也沒有。1979年的一天,項南突然打電話給我,要我?guī)蠍廴撕⒆油砩系剿遥f是“請我吃好東西”。我急問是什么,他神秘地說:“你來了就知道了。”我趕緊帶領全家到了項南那里,進門一看,他早已經把飯菜準備好了——桌子上放著熱氣騰騰的用大麥糝和山芋干兒熬成的粥。這是我家鄉(xiāng)的特產,也是革命時期的主要食品,我已經多年沒有吃過了。盛了一碗,我邊吃邊問項南:“你是從哪里搞來的?”項南回答說:“第二故鄉(xiāng)的老鄉(xiāng)捎來的?!?
項南在福建主政時,落實華僑政策、解放老干部、大力抓基礎設施建設……歷史證明,這些措施他都抓到了點子上,為福建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項南在花錢上可以說是極為小心謹慎。武夷山區(qū)某縣想開發(fā)旅游資源,搞了個賓館建設計劃,報給省里,以便獲取支持。項南卻說:“現(xiàn)在莫說省里沒有錢,有錢也不會這么花的?!薄翱腿耸莵砜次湟纳降?,不是來吃住享受的……對于吃,人家也不稀罕雞鴨肉蛋之類的,應該搞些當地的土特產,比如地瓜之類,客人會感到很別致?!笨h里按照項南的思路辦了起來,果然旅游搞得有聲有色。后來,霍英東先生去參觀武夷山,項南就用當地特產的紅米飯和南瓜來招待,霍英東連贊“很好”。
二
項南在團中央、農機部工作的時候,一直騎自行車上下班。他不光自己騎,還鼓勵別人騎。受他的影響,我出門也騎自行車。記得有一次我去看他,一進門他先問我是怎么來的。我說是騎車來的,他馬上說:“我總結了騎車的幾大好處:節(jié)省時間,節(jié)約汽油,鍛煉身體,隨時體察民情,最后還能鍛煉平衡能力。你看,這么多年下來,我現(xiàn)在騎車技術特別好,我騎在車上能半天定住不動,不信我表演表演給你看。”說得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
項南非常不喜歡迎來送往。記得項南去福建主政之前,曾親自給省委辦公廳打電話說:“我的兩個秘書先去福州,我過兩天才到?!钡玫较ⅲ∥k公廳派了一位副處長到車站來接“兩位秘書”。但到站之后,卻發(fā)現(xiàn)來的竟是項南本人。項南對接站的同志解釋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不影響你們工作,不驚動很多人,就這樣挺好。”
在福建期間,項南下鄉(xiāng)調研,只用一輛面包車,他自己和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一同坐在里面。項南說這么做“既節(jié)省車和汽油,又便于商量事兒,還熱鬧”。在擔任中顧委委員期間,有一次他去一個貧困縣考察,當地領導來了二三十輛小轎車迎接。項南非常不滿,他當即讓有關同志合坐一輛面包車,其余的車輛均不準隨行。
凡是自己的私事,項南總是能坐公共汽車就坐公共汽車,而且一上車,就和乘客、售票員談個沒完。項南不光對自己嚴格,對家人的要求更加嚴格。記得當時項南的小女兒項小米在北京生了小孩,到當時還在福建的父母身邊度產假。得到女兒到達的消息,項南讓梁秘書去接站,但因為是私事,不讓用公車。結果,梁秘書騎著自行車去接站,到站后把項小米和剛滿月的孩子送上公共汽車,自己把行李放到車架子上馱了回來。
回到北京后,項南每隔一天就要到中南海去看文件。當時他的大女兒項小青和父母一起住在萬壽路。萬壽路離公共汽車站很遠,要想乘公共汽車需要走很長一段距離。小青總是想搭一段車,但總是被項南拒絕。一次,小青趁項南還沒出門,搶先坐上了車。項南看到后,就當著梁秘書和司機的面讓小青下車。小青忍不住說:“既不繞路,又不多浪費一滴汽油,這里又不靠公共汽車站,為什么我不能搭車?”項南說:“這是國家配給我辦公用的,你是私事,就是不能坐!”小青不服氣地問:“梁秘書怎么能坐?”項南聲色俱厲地回答說:“梁秘書是工作需要,你就是不行,快給我下車!”結果硬是把小青趕了下去。到了晚上,項南又耐心地做小青的思想工作,直到女兒沒意見了,這件事才告平息。
記得項南離開福建5年后,有一次搞調研,偕夫人汪志馨大姐一起去了晉江。項南原本不愿意讓當地知道,但還是“走漏了風聲”。當老兩口一邁進晉江,家家戶戶都放起了鞭炮——這表達了晉江人民對老兩口的愛戴與祝福。老兩口非常感動,但還是停止了腳步,轉身退了回去。
項南是一個“小氣”的人,但是,這種“小氣”卻是項南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因為這些小事從另一個側面展現(xiàn)了項南為國為民奮斗的一生,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責任編輯:楊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