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暢
謝晉,不僅是一個人的名字,更是一種藝術(shù)品牌。謝晉的電影,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經(jīng)典,從中可以看出中國電影發(fā)展的縮影。從《女籃五號》、《舞臺姐妹》、《紅色娘子軍》到《牧馬人》、《天云山傳奇》、《芙蓉鎮(zhèn)》、《鴉片戰(zhàn)爭》,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給千家萬戶帶來巨大的藝術(shù)震撼。大師酷愛電影藝術(shù),亦熱愛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
一
1923年11月,謝晉出生于浙江省上虞縣一個書香門第。在家鄉(xiāng)陳留小學(謝塘鎮(zhèn)小學前身)念了兩年,8歲到上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謝晉回到了老家。1937年春天,14歲的謝晉就進入了當時上虞唯一的中學——春暉中學讀書。一年后,隨父親舉家遷居上海。1941年夏天,18歲的謝晉讀完高中二年級,就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獨自南下,報考了從南京遷往四川江安的國立戲劇??茖W校。1948年,謝晉從重慶中央青年劇社回到上海,在大同電影公司擔任副導演,正式開始了電影導演生涯。
影片越拍越多,謝晉的名氣也隨之增大。然而,“文革”的沖擊,不啻對他個人對他全家都是災難,對于他的電影事業(yè)和整個民族都是個劫難。有理由相信,謝晉執(zhí)導的《牧馬人》、《天云山傳奇》、《芙蓉鎮(zhèn)》,把“文革”對人性的摧殘和扭曲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與他這段經(jīng)歷是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
《春苗》的拍攝盡管并非出于謝晉本愿,然而,1975年,當謝晉來到家鄉(xiāng),來到曾享譽“北南開,南春暉”的春暉中學時,謝晉別提有多開心了。當周圍群眾知道謝晉是上虞人后,大家格外親近,謝晉則用家鄉(xiāng)話與大家暢敘。
謝晉生前曾多次表達過自己的遺憾:“我一生拍過36部片子,應(yīng)該也算功成名就,有人說我衣錦還鄉(xiāng)。我是個很傳統(tǒng)的人,我以前為什么很少回到故鄉(xiāng),即使去拍《春苗》那個時候也不敢驚動父老鄉(xiāng)親,因為我沒有東西。現(xiàn)在我來了,可以有一個交代了。但是我有一個遺憾,我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真正意義上為我自己的故鄉(xiāng)拍過一部片子,我覺得愧對父老鄉(xiāng)親?!敝x晉希望寫100年的歷史,100個人物,全景式的,從“上有章鎮(zhèn)”寫到“下有崧鎮(zhèn)”,包括上虞作為世界青瓷發(fā)源地的青瓷都融合到這樣一部作品中,“我來執(zhí)導,這樣對家鄉(xiāng)就有交代了” 。
1983年,趁著拍攝的空隙時光,謝晉又回到了故鄉(xiāng)。改革開放以后的上虞,給謝晉留下了更美更新的印象。“何不在老家建一棟房子,讓全家人回到上虞過春節(jié),以維系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感情呢?這不也是祖父、父親的遺愿嗎?”醞釀已久的計劃,一俟與全家協(xié)商溝通而達成共識之時,1989年,一幢富有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粉墻黛瓦式的小樓便在謝塘鎮(zhèn)街邊一角落成了。
家鄉(xiāng)人永遠不會忘記,自1990年進屋開始,只要時逢春節(jié)間或五一、國慶、元旦,謝晉必率全家回到故鄉(xiāng)。在謝晉心里,回到故鄉(xiāng),便是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氐嚼霞业闹x晉,再也不顧忌什么,他喝他最喜歡的女兒紅,吃他最喜歡的霉千張、霉豆腐、霉莧菜梗,當然他也一定忘不了給全家吃用柴灶燒成的飯菜,早餐則一定是家鄉(xiāng)特有的煨甏粥。春節(jié)在謝塘老家居屋里,謝晉享受著他最為愜意的時光。謝晉曾這樣告訴我:“也只有在此時此地,我才最為放松,我才可以抖擻抖擻精神,為新一年的拍攝加油打氣。”
春節(jié)期間,作為謝安54代孫的謝晉一定還有一個“保留節(jié)目”——上東山(在上虞上浦境內(nèi))拜謁謝安墓。對先祖謝安,謝晉自是崇敬有加,且始終以自己是“東山之子”為榮。2003年10月,家鄉(xiāng)隆重舉辦東山文化國際研討會,謝晉親自陪同海內(nèi)外嘉賓上東山。在祭祀儀式上,謝晉神色莊重地站在謝安墓前,親自向前來瞻仰的賓客介紹謝安“東山再起”的豐功偉績。
謝晉身上確乎充溢著他那密匝匝的鄉(xiāng)情。不管走到哪里,就餐時,他一定會問:“有女兒紅嗎?”有一年他還專門向鄧樸方同志贈送兩箱女兒紅,請小平同志品嘗;他還讓兒子謝衍拍攝了以反映家鄉(xiāng)黃酒釀造歷史的影片《女兒紅》,并將首映式放到了家鄉(xiāng)上虞。
1998年10月,由中國文聯(lián)、中國影協(xié)、上海市文聯(lián)、浙江省文聯(lián)聯(lián)合舉辦“謝晉從影五十周年研討活動”期間,有一場活動要安排在謝晉家鄉(xiāng)上虞舉行。之前,他來到上虞,單獨在賓館約見了我說:“這次活動,各級領(lǐng)導都很重視,我之所以提出要在我的老家安排一場活動,不是為了衣錦還鄉(xiāng),而是想以此提高上虞知名度,并通過這次活動,期望家鄉(xiāng)父母官和父老鄉(xiāng)親更關(guān)心重視文化工作。”記得那一天,在家鄉(xiāng)城市文化廣場,他發(fā)表的演講中,談得最多的是鄉(xiāng)情:“我是喝曹娥江水長大的,母乳一樣的文化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可以說,我的全部創(chuàng)作激情、藝術(shù)靈感,都來自于家鄉(xiāng)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從家鄉(xiāng)出發(fā),也一定會重新回到家鄉(xiāng)。百年之后,我一定會埋葬在曹娥江畔?!?
二
謝晉在春暉中學讀書,盡管時間只有一年多,但短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記得當時我是坐腳劃船去的,一進門,便聽到一陣優(yōu)美的琴聲……那是音樂老師在彈奏賀綠汀先生的《牧童短笛》,悠揚悅耳的琴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我成年以后最愛聽的曲子之一……我以后的發(fā)展,我的電影的題材和主旋律,與在母校所接受的教育關(guān)系甚大?!?
母校不僅給了謝晉知識上、藝術(shù)上、精神上的食糧,而且也鍛造了他一副好體格。當時,春暉的體育活動也開展得很好,足球、網(wǎng)球、籃球、游泳等,門類齊全。謝晉個子比較高,又特別喜歡籃球,所以籃球場上經(jīng)常有他的身影。80歲時,謝晉曾對人說:“我現(xiàn)在80歲,仍保持著良好的身體狀況,與春暉的籃球運動分不開?!?/p>
對于春暉的憶念,亦源于母校在外的聲名。1938年,謝晉從上虞去上海。按當時慣例,中學生轉(zhuǎn)學插班,必須參加插班生考試。當時,謝晉對自己能否通過插班生考試并沒有把握,但令謝晉始料未及的是,報名時,學校領(lǐng)導知道他是從春暉中學轉(zhuǎn)學過來的,就對謝晉說:“春暉中學是全國有名的學校,不需要參加插班生考試即可入學?!币馔庵啵匀?,也讓謝晉為自己能擁有一段在春暉中學讀書的美好時光而深感自豪。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豐子愷用孟郊的《游子吟》為春暉中學譜曲的校歌歌詞。這首歌一直在謝晉心頭吟唱。1981年,謝晉為祝賀春暉校慶贈送了兩幅書畫作品:書法內(nèi)容就是孟郊的《游子吟》,邊款則表達了謝晉的心跡:“少年情景如在目前,不勝依依,錄《游子吟》一首以表孺子之情。”圖畫是桃李圖,碩大的桃李彌滿畫面,表達了他對母校的贊譽和祝愿。1997年6月5日,謝晉在蘇春樓欣然命筆,寫下了“難忘春暉啟蒙情”、“難忘春暉哺育情”兩幀條幅,表達了一個學子對母校的感激之情。
平日里,只要有機會,謝晉便會去母??赐麕熒?。1984年到1986年,謝晉連續(xù)三次來到母校,并走進師生中間,與他們交談,給他們題詞。1991年10月16日春暉舉行校慶,上虞縣委、縣政府提議把“謝晉電影回顧展”和電影《清涼寺鐘聲》首映式作為校慶活動的組成部分,謝晉欣然應(yīng)允。謝晉率他執(zhí)導過的重要影片的原作者、編劇、主要演員來到春暉。謝晉講:“說實在,要請他們到白馬湖來,光我的影響是不夠的,我對他們說‘春暉中學曾經(jīng)是朱自清、夏尊、李叔同、巴人、豐子愷那么多大師青年時教書的地方,于是,他們肅然起敬了?!?/p>
其實,推介母校,謝晉所做的工作遠不止這些。除了20世紀70年代初拍攝不得已而為之的《春苗》,他就將母校作為外景地外,1990年,謝晉又介紹黃蜀芹來春暉拍攝電視片《圍城》中的“三閭大學”部分,為期17天,長度一集半,在全國各地電視臺播出。上虞人看到這些熟悉的風景時,不知引發(fā)了多少昔日情懷。
今年4月19日在上海瑞金賓館舉行的“春暉中學百年校慶上海校友會籌備會”,謝晉不僅到會參加,還發(fā)表講演,并接受了百年校慶上海校友顧問的“頭銜”。即使是在遭受失去長子的巨大悲痛,妻子又剛做過手術(shù)的情況下,他依然前往母校祝賀。
三
謝晉曾說:“上虞是舜的故鄉(xiāng),我的姑夫就叫舜承。什么叫舜承?就是要傳承文化。上虞人文資源十分豐厚,希望你們做好搶救挖掘工作,這是祖宗留給家鄉(xiāng)的一筆寶貴財富,做這件事功德無量?!?2000年底,聞悉家鄉(xiāng)要成立鄉(xiāng)賢研究會,謝晉特地寄去“弘揚虞舜文化,構(gòu)建文化名市”的題詞,并欣然答應(yīng)擔任名譽會長。2001年1月5日還在北京出差的謝晉,為了趕上第二天的大會,連夜趕到上虞,到達賓館時已是半夜。第二天,他又不顧勞累出現(xiàn)在主席臺上,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2006年,他得知家鄉(xiāng)要建“名賢名人館”時,把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的獎杯獻給了家鄉(xiāng)。
謝晉關(guān)心著家鄉(xiāng)的文化事業(yè),對于家鄉(xiāng)的每一次邀請,他都將之放在與自己拍攝電影同等重要的位置上。1988年,上虞越劇團去上海閔行演出現(xiàn)代戲《家庭公案》,謝晉答應(yīng)前往。那天,上虞市文化局局長韓秋棠同志隨車去接他,但因當時上海路況不是很好,經(jīng)常發(fā)生堵車,中午出發(fā)的車到他家已是下午3點多,再回到閔行時離演出只剩下10分鐘左右的時間了??紤]到謝晉還未吃晚飯,大家想請他先吃完晚飯再看演出,但謝晉堅決不同意,他說:“吃飯事小,誤了看演出事大,只看了半場戲,怎么能給這出戲一個正確的評論呢?”后來,一直等到演出結(jié)束后近晚上11時謝晉才進餐。
家鄉(xiāng)舉辦第一屆葡萄節(jié)時,要組織一臺文藝演出,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謝晉。謝晉滿口答應(yīng),并稱一定把文藝界的明星大腕請來,保證不要家鄉(xiāng)為這些明星大腕支付出場費。因為請來的這些明星大腕都是大忙人,又是臨時趕來,許多節(jié)目原來都沒有合練串排過。晚上演出,下午人才到齊。利用空隙時間,謝晉一臉嚴肅地對他們說:“大家一定要抓緊時間磨合好,我們沒有理由糊弄觀眾,這是做演員的起碼道德。”排練中,謝晉對每一位演員要求極高,稍有差錯,就要求重來。
1993年春天,???2年的《上虞報》復刊了。謝晉如約寄去題詞:“舜井、東山、曹娥廟,王充、謝安、祝英臺,發(fā)揚上虞源遠流長、文化燦爛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復刊不久,謝晉又專程趕到當時辦公條件簡陋的地方,看望《上虞報》的記者,并與他們探討報紙采編業(yè)務(wù)。他還給總編寫信,除了予以肯定,他還告知總編:“9月中旬我要回家鄉(xiāng)一次。我想帶幾個同志到上虞看看,想為家鄉(xiāng)聯(lián)系些可合作的項目。另外有一件一直掛在我心中的‘大事,就是上虞在‘文革時拆掉大舜廟的蠢事。剛讀到《曹娥江》1993年1-2月號一篇《虞舜在上虞的故事》及今天《解放日報》12版刊登的《三湘情涌始祖地、炎帝舜帝著新裝》感觸更深,等見面再談。”一個為電影事業(yè)整日奔波的老人,還時刻牽掛著家鄉(xiāng)的經(jīng)濟建設(shè)和文化事業(yè),其拳拳之心,實在難能可貴。
今年正月初二,當謝晉聽說上虞重建大舜廟已舉行了奠基儀式時,十分高興地說:“虞舜是上虞人民的祖宗,他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始祖,傳承弘揚虞舜精神意義重大,而況大舜廟是上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故鄉(xiāng)人民理應(yīng)進行搶救。”當旅游局負責人告知他想邀他擔任“大舜廟建設(shè)顧問”時,他滿口答應(yīng),并說:“一定盡職盡責!”
謝晉不僅在多個場合呼吁,而且還動用他的人脈,請當代工藝美術(shù)大師、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設(shè)計者韓美林,為上虞設(shè)計制作世界最大的石雕作品“舜耕群雕”,從而讓“舜耕群雕”成為家鄉(xiāng)的一種人文元素、文化標志、城市符號。
新世紀初,謝晉趕來上虞,并交給我一大疊有關(guān)發(fā)起世界文化論壇的背景資料。他叮囑我:“這些材料,太深刻了,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體會?!彼€告訴我:“不能忽視對上虞獨特人文資源的挖掘利用。人文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理解與關(guān)懷,是人對社會的一種關(guān)懷,是人們對文明的尊重,其核心,是人自身的德性,以及對于社會和人類的關(guān)懷。深厚的人文精神與文化積淀,先人的智慧和情操始終是文明的特征、輝煌和支撐,是一切美好的基石。”
四
謝晉在上虞有一位好友名叫王文,是位鐘表店的經(jīng)理。1975年,王文與其時在春暉中學拍《春苗》的謝晉相遇。當時,正在導戲的謝晉手表帶松脫而摔壞了手表玻璃,并致停擺。聽說當?shù)赜幸晃恍奘直砑夹g(shù)極好的師傅,謝晉即刻去找王文。當謝晉再見到王文時,一個勁地夸其修表技術(shù)高超,并說手表比以前走得準了。正因為這一次的邂逅,他們開始了30多年的莫逆之交。每次回上虞,王文必成為謝晉的座上客。
謝晉的爺爺謝佐清,字洪緒,生有四子兩女。謝晉的父親謝春溥是他第二個兒子。他早年接受孫中山革命思想,與秋瑾俠女在紹興大通學堂同事,與山陰(紹興)徐伯蓀(徐錫麟)是好友。謝佐清家在謝塘算得上是大戶人家,一生做過很多好事,頗得鄉(xiāng)民擁戴。謝晉從小受爺爺思想熏陶,特別是他7歲生日時爺爺送他的一套500本小學生文庫這一禮物,自令謝晉對爺爺感恩不盡。1962年,他爺爺?shù)哪沟卦馊似茐?,墓碑和墓地基石被移做磚窯。其時,謝晉一家遠在上海,無法顧及。后獲悉此事,便牽掛不止,到了20世紀90年代,托王文幫助尋找。當被鑿成10塊的墓碑和部分墓地基石被陸續(xù)找回時,謝晉自對好友王文感激不盡。要知道,為了尋找這些石塊,王文一有空便騎著自行車到一些村里轉(zhuǎn)悠,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與人協(xié)商。
平日里,謝晉向王文訴說自己家里曾經(jīng)的苦難,王文也會不時向謝晉說說家里曾經(jīng)的劫難,尤其是自己童年時的苦楚。當謝晉以童年時的王文為原型在《芙蓉鎮(zhèn)》電影里以王老九孫子的角色表現(xiàn)出來時,王文自是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他們相互關(guān)心,更互相幫助。有一次,王文出了車禍,右眼嚴重受傷,謝晉聞悉后,即在上海安排最好的醫(yī)院請最好的醫(yī)生,幫助王文治愈了他的病。平日,只要有獲獎和其他重要活動的消息時,謝晉總會在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他這位摯友,讓他分享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譚壽煥,又一位在上虞與他結(jié)交時間較長的好朋友。每次謝晉回家鄉(xiāng),譚壽煥便是他的專職攝影師。有一次在家鄉(xiāng)參加會議,發(fā)現(xiàn)譚壽煥沒來拍照,他急了。當知道其生病后,第二天便買了慰問品去看望譚壽煥,當謝晉一到其住房樓下用他那洪亮的嗓音一聲聲深情呼喊好友的名字時,直讓譚壽煥感動得熱淚盈眶。讓譚壽煥同樣心生感動的是,一次他陪謝晉去湯浦鎮(zhèn)參觀古塔——永元秀塔,因為他身體較弱,行走不便,比他大8歲的謝晉竟攙扶著他上去。在譚壽煥心里,謝晉真比親兄弟還親。在譚壽煥的記憶里,謝晉更是一位善者。有一回,他陪謝晉去東山參觀,半路上碰逢一個衣衫襤褸的跛腳啞巴,謝晉讓駕駛員停車,下去后將袋里所有的錢和糖給了她,離開時還千叮萬囑旁邊的人:“你們一定要好好照顧她?!?/p>
在謝塘為謝晉居屋看門的范老伯去世后,謝晉因工作忙沒有趕來送別,但他一直惦記著這位憨厚、樸實的范老伯。有一天回老家時,他特意去街上買了花圈,爬上山去,在這位范老伯的墓前鞠上了三躬。
對家鄉(xiāng)的文人,謝晉同樣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1983年春節(jié),謝晉與上虞作家顧志坤談《東山再起》電視連續(xù)劇劇本手稿時,顧志坤發(fā)現(xiàn)手稿早已被謝晉寫滿密密麻麻的字,等謝晉談完修改意見,顧志坤一看表,已是正月初四的凌晨2點了。1986年秋天的那個晚上,他突然接到了謝晉從上海打來的電話:“我聽說你要去海南島,你去那里干嘛?上虞是你的家鄉(xiāng),你已人到中年,我勸你不要去,聽我一句,還是留在上虞?!鳖欀纠びX得只是一個說說的話題,不知怎么傳到謝晉耳朵里去了,可接到這個電話,他備感溫暖。
家鄉(xiāng)一位書法家車廣蔭,有一天突然接到謝晉約其對酌的電話。觥籌交錯里,謝晉誠懇地對車廣蔭說:“你的書法要堅持下去,但要變法,你看齊白石,他博采眾長、變法革新,最終成為‘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的國畫大師。”之后,謝晉又送他一套專題介紹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大師的VCD碟片。車廣蔭對謝晉說:“禮重了!”謝晉風趣地說:“我是放得春風有夏雨,你要為我寫一幅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書法,以后可以掛在我謝塘老家的廳堂里。”
因為工作關(guān)系,我每次與謝晉相見,總見其疲憊,似乎很少有輕松的日子;總見其蒼老,歲月不饒人??!在謝晉身上或許有著太多的變化,然而,他身上漾著始終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彌足珍貴的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想起了他生前說過的一番頗耐人尋味的話:“一個人無論他做什么,也不論他在哪里,做多大的官,出多大的名,別的東西可以淡漠、忘記,唯有一樣東西永遠也不會淡漠、忘記,那就是故鄉(xiāng)。”謝晉如此以家鄉(xiāng)為傲,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也如此以游子謝晉為榮。
2008年10月18日凌晨,曹娥江畔,一位在外漂泊了大半輩子的游子,帶著他對電影藝術(shù)的無限熱愛,帶著他對鄉(xiāng)情鄉(xiāng)親的無比眷戀,終于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10月26日下午,在上海龍華殯儀館門口,送別的場面是那樣的“壯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數(shù)量眾多的普通群眾。躺在鮮花叢中的人民藝術(shù)家,安詳而平靜。
責任編輯:賈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