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美,簡言之就是指存在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美。它是通過教師的儀表、教學語言、板書、教態(tài)、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師生關系、課堂氣氛、教學結構等作為載體表現(xiàn)出來的。教學美的形象的刺激,使學生產生愉悅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會使課堂充溢著愉快和諧的氣氛,教師教得主動,學生學得活潑,使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xié)調配合,從而優(yōu)化教學效果。
1.教師的儀表。它是教師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主要包括教師的體貌、服飾等。
體貌是指教師的身材、五官和容貌,俗稱“長相”。作為一名教師有著窈窕或魁梧的體態(tài)、眉清目秀、五官端正的體貌美,學生看了必然會產生美感。倘若教師還具有人之美的決定因素——心靈美,這位教師的美將會更加完善。但每個人的體貌是先天固有的,難免有的地方不盡如人意,但可以在其他方面體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
服飾是指衣著打扮。教師有意識有選擇地穿衣打扮是完全必要的。教師職業(yè)的特點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根據(jù)這個特點,教師的服飾美應該是大方典雅、樸實入時。衣著要做到:得體、適時、和諧。
2.教學語言。它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要工具。它是教學美的最主要的載體。教學語言美要做到:①具有準確、簡練、邏輯性強的科學美。②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③音調與語調要和教學內容相吻合。音調要體現(xiàn)出抑揚頓挫,有節(jié)奏感。語調上要求教師講普通話,語速要快慢適中,講到重點處要有力度。④語言詼諧、幽默而不庸俗,寓意深刻給人以啟迪。而有的教師不注意教學語言美。滿堂高音或一味低吟,音調無變化;講話中夾雜著方言土語和口頭禪,這樣的語言不但不美而且使學生感到乏味、反感,影響教學效果。
3.課堂板書。它是作用于學生視覺的一種語言符號,是學生接受信息的基本渠道之一。板書要做到寫字工整準確、大小適宜、結構勻稱的漢字秀麗美;扼要、醒目的精當美;連貫、條理的清晰美;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當,板書留有余地空間合理美。板書美有利于突出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理清教學內容的脈絡,同時也是學生臨摹硬筆書法的良機。
有的教師不注意板書美,主次不分,寫字龍飛鳳舞,結果密密麻麻,眉目不清。當然,黑板上空空蕩蕩、寥寥無幾的板書也是不美的。
4.教態(tài)。它是教師在教學中的表情、姿態(tài)與手勢這幾方面有機結合的外在表現(xiàn)。
教態(tài)美是由教師美好的表情、瀟灑大方的姿態(tài)、優(yōu)美恰當?shù)氖謩菥C合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美。
教師要做到教態(tài)美,重在表情美,表情是情感在面部的外露。所以對學生具有深厚情感的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表情才會表現(xiàn)出和藹慈祥,笑容滿面。這就是表情美。教師的這種美在學生心理產生親切感,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威信,增強教師的教學魅力。而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總是板著面孔、擺出一幅“老陰天”、“一本正”的架勢,這種表情不但沒美感可言,還會使學生產生悖師性。
5.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美一方面指傳授學生課本里科學知識本身的內在美,另一方面也包括教師運用舊知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功能美。
自然科學課程揭示了自然規(guī)律,體現(xiàn)著美。數(shù)學中有數(shù)與數(shù)的巧合關系;物理學中有各種能量的轉化美;化學中有聲、光、色、態(tài)各種變化的奇特美;植物學中有植物的花、葉、果實色彩與形態(tài)美。
社會科學課程中所蘊含的美就更加具體了。語文課中的文學作品不僅有大量的語言美,還有豐富的形象美、情感美;史地課中有文化美、歷史美和名勝、風景自然美;政治課中揭示著“真”,蘊含著“善”,體現(xiàn)著心靈美。
為實現(xiàn)各科的教學美,教師必須具有審美創(chuàng)造的意向,善于從教材中感受美、提煉美,并成為教案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堂上把滲透著美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
6.教學手段。它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和教學輔助用具。教學手段美是指在教學中運用美觀形象的輔助教具如課件、模型、標本、圖片等在激發(fā)學生美感中傳授知識。
教學手段美是實現(xiàn)教學美的組成部分,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欣賞對象,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無形為有形,寓教于樂?;谶@個認識,教師可根據(jù)本校的辦學條件,采用層次不同的教具。條件優(yōu)越的盡量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條件差的可根據(jù)教學內容自制外觀美、能演示的教具,包括繪制圖片、剪裁插圖、制作標本等。
7.師生關系。師生關系美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以愛為前提,表現(xiàn)出情感融洽、互相尊重、信任和諧與親密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美,教師就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學生就會努力把教師提出的希望與要求變成學習的動力,這正如《學記》所概括的“親其師,信其道”。
8.課堂氣氛。也稱之為課堂心理氣氛。它是在課堂教學情境的作用下,在學生心理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
創(chuàng)設課堂氣氛美,教師的情感是主導因素,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內在條件。在課堂上教師以發(fā)自內心的美的表情,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和安全感。這時就會產生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的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課堂氣氛。在這樣的氣氛里學習,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易于展開聯(lián)想、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9.教學結構。是指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部分進行的順序和時間的分配。教學結構美就是在教學中各步驟或各環(huán)節(jié)安排的有條不紊,使理智活動與情感活動交織進行,從而取得審美效果。
教學結構美要求教師必須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將教學內容和教程進行整體性的合理組合。什么時候講新知識,什么時候安排演示教具或實驗,什么時候板書,什么時候練習,都有進行巧妙安排。教師應時時以形象性、情感性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帶著愉悅感,頭腦中充滿著聯(lián)想、想象學習。在課堂節(jié)奏的設計上,教師要做到疏密有致,疾徐得當,以容人思考,加深理解。
(責任編輯: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