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必須是適時的教育,所謂適時的教育,就是要抓住機遇。正如《最大的麥穗》所昭示的那樣——錯失良機,無法回頭。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有一種捕捉機遇的敏感,一種靈活處置的智慧,根據學生處境的變動,情緒的流動,適時重組教材,調整教學,使教學與學生的存在處境實現最佳的相似匹配。如此,我們的語文教育才是流動的、鮮活的、真正觸動學生生命的;學生的學習也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學習。
當前乃至很長時期,同心同德支援抗震救災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也是流淌在學生們中間的一個重要話題。此時此刻,感受生命的脆弱與堅強,思索如何面對困境,走出困境是廣大學生的心聲。順應這個心聲,我們語文教師就應該不失時機地以“直面災難”為主題,適時進行生命教育。
一、重組文本,建構災難與拯救的主題
教材的體系,既應該遵循知識的邏輯,也應該遵循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地震來得突然,要全面新編這類教材不太現實,突破課標的框架也有違規(guī)的嫌疑。立足現狀,我們可以采取的較為穩(wěn)妥的策略便是兼顧多種同層文本、同質媒體,迅捷地組合“直面災難”的單元主題教學文本。
一是現行版本內部重組。充分利用當地現行教材,從十二冊教材中提取出和“直面災難”有關的課文。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就有不少和災難有關的課文。但它們分散于各冊教材中,并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單元?,F在,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課文組合起來,適時建構,形成一組生命教育的“臨時”單元。
生命的責任:《船長》——忠于職守、舍己為人;《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救死扶傷,舍生忘死。
生命的堅強:《艾滋病小斗士》——毫不畏懼,抗爭到底;《青海高原一株柳》——歷經磨難,九死一生。
生命的智慧:《大禹治水》——疏導引流,造福于民。
生命的拯救:《天鵝的故事》——頑強搏擊,贏得生機。生命的奉獻:《普羅米修斯盜火》——擔當道義,解救危難。
生命的壯美:《生命的壯歌》——眾志成城,保衛(wèi)群體。
生命的樂觀:《番茄太陽》《微笑著承受一切》——心靈健全,人就健全。
生命的支柱:《大江保衛(wèi)戰(zhàn)》——綠色,人民永遠的保護色。
二是多種版本優(yōu)化組合。目前,人教版、北師大版、上海版、蘇教版、浙教版等多種小語版本并行。其中關于災難的課文大多不疊合。因此,多個版本優(yōu)勢互補,更豐富地展示了災難爆發(fā)的不同側面,提供了更多維度的生命視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中以直面災難為主題的課文占相當大的比例,編輯對于悲劇類文本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北師大的版本中還專列了“危急”這一獨立的單元,可以作為其他版本的一個很好補充。筆者初步梳理了一下,發(fā)現除上述蘇教版的相關課文以外,還有以下屬于災難主題的課文,可以用來優(yōu)化組合:人教現行版第六冊的《女媧補天》《飛機遇難的時候》;第八冊的《倔強的小紅軍》、第九冊的《秋天的懷念》《地震中的父與子》、第十冊的《諾曼底號遇難記》《豐碑》、第十一冊的《向命運挑戰(zhàn)》;浙教版的《南泥灣開荒》;北師大版的《黑孩子羅伯特》。有了多個同層次版本的參照組合,就可以把“直面天災人禍”這個主題做得更周全些,為學生將來的可能應對準備得更充分些。
三是定向吸納外部資源。教材具有相當的穩(wěn)定性,穩(wěn)定就必會有一些滯后。要增加“直面災難”文本主題的鮮活度,要讓文本和現實的抗震救災貼得更近,更具現實的直播感,我們就不能局限于語文教材。更現實的文本就存在于即時的網絡、報刊和廣播電視中。我們可以根據電視預告,適時地安排收看中央臺的《新聞30分》等欄目,及時了解抗震救災的最新動態(tài);我們可以精選報刊中的最具生命感動力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增加對災情了解的深度;結合電腦課,指導學生瀏覽相關的網站,了解防災的知識,尤其是日本、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防災抗災的先進科學知識。當然,我們也不可忽視那些紙質媒介。像《讀者》《意林》等期刊,我們也可以找到《相信孩子的眼睛》等等適合生命教育的時鮮文本。另外,我們也可以相互合作,自編抗震救災的學生讀本。讀本可分“常識篇”、“民生篇”、“救助篇”、“愛心篇”、“師魂篇”、“自救篇”、“心理篇”、“文藝篇”等八個板塊來編選。讓學生更全面地“經歷”汶川地震這場災難,感受人性的堅強,人間的大愛。
二、直面災難,廓清人性與科學的關系
悲劇、悲傷、悲情,這些人生的滋味,每個人都得體味。也許一生平安,但每個人都得做好直面災難的準備。準備著,是一個成熟的人應有的姿態(tài)。目前,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相關的課程資源,連線“迎戰(zhàn)暴風雪”,直播“抗震救災”,行走于人文與科學之間,引領學生從心理和行動上,尤其是在信念、情感、意志、價值觀等方面做好準備。在展開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住其核心——如何在面臨災難時在人文與科學之間作出合情合理的抉擇。因為,直面災難,更多的是個人與他人、本地與他域的利益處置。
第一,倡導生命第一的理念。指導學生研讀《人與自然》之類的書籍,分析這次四川抗震救災的報道,品讀溫家寶總理“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作出百倍的努力”、“救人是第一位”,以及地震經歷者的感嘆“活著真好”這三句話,并鏈接《棄璧救嬰》的歷史典故和柳宗元的《水之氓》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貴,幫助學生建立起生命永遠第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由此,就可自然地衍生出抗災救災首先是救人的觀點。學生也就會明晰直面災難時所應采取的第一行動是什么。
第二,鼓起選擇堅強的勇氣。讓學生回憶那個行軍禮的三歲小男孩,懂得堅強與感恩同源;再次聚焦那個腿被截肢仍要跳芭蕾的少女,懂得堅強與夢想齊飛;走近那個痛失愛女等十個親人仍堅守崗位的女警蔣敏,懂得堅強和責任同義。走進地震中頑強堅守生命的人們的內心世界,凝視他們在風中高揚的生命旗幟,感悟到災害無法剝奪人的尊嚴,只要你選擇了堅強,選擇了堅強地面對。為了進一步凸顯“堅強”這一主題,我們還可以聯通《艾滋病小斗士》《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課文,引領學生去體味——無論是自然的災害、人為的破壞,還是其他的個人不幸來臨的時候,我們都不能輕言放棄,不能悲觀失望。要像《秋天的懷念》中的“母親”所說的那樣“好好地活著”。只有頑強的抗爭,我們的生命才是高貴的,我們才有將生命繼續(xù)下去的希望。堅強、勇敢、冷靜,是一個人臨危時的生存智慧。
第三,鍛鑄眾志成城的性格。一個偉大的民族要能昂然地立于世界之林,必須具有鮮明、成熟的民族性格?!昂虾汀笔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性格。在這一次抗震救災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光彩奪目。翻閱史冊,我們不難發(fā)現,每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就是中華民族最團結一致的時刻,最具民族凝聚力和奮發(fā)力的時刻。這是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法寶。因此,在這次主題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眾志成城的民族性格的鍛鑄??山Y合《生命的壯歌》這組課文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眾志成城,方能保衛(wèi)群體;萬眾一心,才能戰(zhàn)勝危難。也可以設計現時的寫話練習:用上“慷慨解囊”、“舍生忘死”、“奮不顧身”、“救死扶傷”、“源源不斷”等涵蓋面廣,關涉民族性格的成語,介紹全國人民齊心協(xié)力幫助四川人民抗震救災的感人場面。
第四,弘揚科學救助的理性。大災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系災區(qū),急災區(qū)之所急,想災區(qū)之所想,竭盡全力為災區(qū)的人民排憂解難。但是,我們不能慫恿一種盲目的沖動,無謂的犧牲。僅僅意氣用事,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說,我們得讓學生從小在具有救災熱情的同時秉有科學的理性。閱讀《諾曼底號遇難記》,學習哈爾威船長的沉著冷靜、有序指揮;閱讀《生命的壯歌》,學習以最小的個體犧牲換來最大的群體安全;閱讀《大禹治水》,學習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最有效的解救策略……在充分利用現有課文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結合科學課、電腦課以及綜合性學習,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災害的科學認識,懂得如何針對不同的自然災害采用最科學的辦法去自救與救他。
第五,培育相扶相擁的大愛。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單個人相對來說都是弱小的。因此,我們需要相互的扶持、支撐。也正是在這種非正常情況下,人性大愛的光輝顯得太陽般的明亮眩目。我們要讓學生去聲情并茂地朗誦《媽媽,讓我緊緊拉著你的手》等抗震救災中誕生的詩篇,感受那超越生死的大度的愛、永恒的情;全身心投入地演繹《地震中的父與子》,感受那心心相印、時時牽掛的精神力量。讓學生深深地懂得,整個民族、人類需要相互的大愛來支撐,需要我們每個人在適當的時候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大愛。
三、發(fā)掘資源,開展現實與夢幻的活動
獻計獻策,提出救災與重建的建議。救災與重建,困難重重,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我們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卷入”為災區(qū)救災與重建獻計獻策的活動,廣泛地向全校同學搜集抗震救災的金點子。由學生自主解說,師生共同評選,產生“抗震救災金點子獎”獲得者。最后,把公認的金點子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加以說明,寄到相關的行政部門,及時地為災區(qū)的重建做貢獻。
創(chuàng)編童話,生長堅強與智慧的心力。童話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習作體裁。因此,我們可以把童話和抗震救災的主題聯系起來,設計“抗震救災童話周”活動。以大熊貓等四川特有的動物為童話人物,編寫出動物王國抗震救災的故事來——如何發(fā)現地震的征兆,如何自救,如何救助他人,如何防疫,如何重建。學生和童話人物走過同樣的心路歷程,一同直面危難,一同作出判斷,一同采取行動,把抗震救災主題教育的內容加以內化和固著。
遙想未來,放飛憧憬與創(chuàng)造的風箏。我們的抗震救災活動不能止于當下。直面災難,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會成為人類生存的常態(tài)。在不確定的未來,當我們的學生面對災難的時候,如何有人定勝天的更大把握?我們要引導學生去放飛智慧與想象的翅膀,遙想未來,發(fā)明創(chuàng)造:制定未來的積極消震方案——釋放地震能量,緩沖地球板塊的沖撞;設計未來的地震預報儀器——像預報天氣那樣準確超前;規(guī)劃未來的抗震建筑——如何做到震而不裂,顫而不塌;想象未來的救援行動——三棲機船隨處起降,到處行駛,地震則飛,飛石則避;變形機器人自動探測,搶救幸存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