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叢 周海玲
文化研究介入中國學術界已有十多個年頭,浮浮沉沉,經(jīng)歷了許多紛爭。目前看來,雖然觀點不同,但作為一種研究思潮的文化研究在中國已經(jīng)獲得學術界的認可。但是對于文化研究如何走向?哪些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問題?國內(nèi)外學術界尚存在著很大的爭議。鑒于此,南京大學文學院、人文社科高級研究院、山東理工大學文學院、英國開放大學“社會與文化變遷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學聯(lián)合舉辦了“文化研究的關鍵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專門邀請了英國文化研究領軍人物托尼教授·本尼特教授(TonyBennett)作了會議主旨發(fā)言。來自國內(nèi)外二十多位學者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習性是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
針對本次會議的主題,托尼教授·本尼特教授以《文化、歷史與習性》為題作了主旨發(fā)言,提出習性是文化研究的關鍵概念。他首先指出,近10年來,習性這個概念在現(xiàn)代文化社會科學、美學理論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已成為一個核心的概念。他論述了習性與自由治理的關系,勾勒了習性在文化社會科學中的重要位置,并回顧了習性在西方文化研究和美學中作為一個核心概念的發(fā)展史;結合英國人類學的達爾文主義與后達爾文主義的爭論中探討了對習性的多重理解。托尼教授的發(fā)言激起了參會學者的極大興趣。就習性的概念以及與其他相似概念的關系,審美與政治、文化權力的關系,審美與改造國民性的關系等一些問題,與會學者進行了對話和研討。
首先對習性的含義以及與之相關概念進行了辨析。托尼教授指出,習性(hant)這個詞指的是行為的重復,不具有好的或壞的行為這樣的價值判斷。他區(qū)分了habitus和habit兩個不同的概念,habit偏重于個人行為的表現(xiàn),habitus是由于經(jīng)歷不同帶來的一種細微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受制于不同的社會條件。南京大學博士后王大橋副教授也詳細考察了習性(habit)、習俗(custom)與習慣(habitus)的各自的內(nèi)涵和復雜關系,指出審美人類學關注的地方性審美經(jīng)驗的研究離不開這幾個概念的引導。中國社科院高建平研究員指出習性(habit)與本能(instinct)、文化(culture)有著密切的關系,理解習性的概念不能忽視這兩個向度。托尼回應了這個觀點,他指出習性、本能、文化在西方哲學有兩種理解方式。而文化和習性的關系,理論界目前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界定。習性是本能、習性是文化、習性是本能和文化之間過渡的一種形態(tài),這些觀點并不存在著沖突,它們是不同的理論流派的觀點。我們要關注的是這些關于習性的觀念在治理性中所起的作用,關注各種理論的政治作用。
對于習性的政治立場和治理作用,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都師范大學陶東風教授指出習性雖然沒有對錯之分,但習性在政治立場是有區(qū)分的,習性與人的自由治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托尼也指出習性這個詞是用來區(qū)分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差異的。習性通常是在政治上使用,區(qū)分哪些人能夠自由地治理自己,哪些人又是被別人治理。問題不在于哪種理論是關于習性的正確的理論,而在于分析習性在人的治理中的作用。華南師范大學段吉方副教授指出習性理論和文化權力、治理性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在理解習性觀念的時候需要對??潞透鹛m西的理論加以關注。
雖然作為一個西方的概念,習性主要是從個人的角度談的,但是從宏觀的角度看,習性也具有集體性。習性的集體性獲得了與會學者的關注。對此,成陽師范學院強東紅講師從國民性的角度回應了習性的在中國的問題。他指出,作為社會群體習性的中國的國民性,帶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對于這種習性需要以審美來重建中國的國民性。托尼教授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西方語境中,習性與國民性是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習性偏重于個體,改變公民個人或某一群體的習性是一個長時間性的、實踐性的課題。
習性、審美與自由治理問題
習性作為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直接涉及到很多相關的問題,其中習性、審美與自由治理的關系尤其值得關注,圍繞這個問題,國內(nèi)外學者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托尼教授指出審美和自由治理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審美和自由治理之間是分裂的觀點是批判性的知識分子的小圈子里的觀點。關于純藝術的美學觀念,是某些文化研究者生出的一種幻覺。美學實際上和社會的、政治的過程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指出,審美現(xiàn)代性是一種批評性的話語,美學被認為是純美學、純藝術的,具有批判性。這也是知識分子和歐美學界的批判性立場。與此不同,審美和自由政府之間具有平衡和融合的關系的觀點,值得關注。
在美學史上,審美作為一種身體感性的話語,與自由治理有著不同的指向。對此,四川大學傅其林副教授指出,審美作為身體感性是可以對抗政府的,從這個角度看,習性對自由政府和自由治理性有顛覆作用。托尼教授認為,審美作為一種身體感性可以抵抗政府的治理,這是精英文化受具體歷史話語的影響而對權力的批評,其實審美和自由治理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南京大學博士生周海玲講師也對審美與治理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她指出,將審美作為一種塑造主體性的獨特技術進行分析發(fā)展了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將審美和國家的治理性的理論對接有助于思考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用于建設后現(xiàn)代理論退潮之后的理論空場,對如何汲取各種理論資源的合理性因素去批判性地重建和復興美學傳統(tǒng)具有啟發(fā)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姚建彬副教授探討了英國烏托邦小說的政治敘事模式在英國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指出烏托邦小說在研究“美學、自由、治理”三者之間的關系的啟示意義。英國烏托邦小說作為英國文化研究的一個富有生產(chǎn)性的領域,尚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審美、習性與治理,是西方語境提出的一個問題。與西方不同,中國語境對該問題的理解具有特殊理論價值。對此,南京大學王杰教授以中國審美經(jīng)驗的理論闡釋為基本問題,就文化習性、審美習俗和自由治理在中國審美經(jīng)驗中的關系做了詳盡的分析,回應托尼·本尼特教授《文化、歷史與習性》所提出來的理論問題。他談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文化是以聲像為機制的“外舒型文化”。在中國,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關鍵性的治理機制,而藝術和審美活動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意識形態(tài)機制,體現(xiàn)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第二,審美與習性改造相聯(lián)系,在中國是和現(xiàn)代化過程相聯(lián)系的。首先是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使得審美自由和自由治理形成內(nèi)在聯(lián)系。其次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后,審美教育的自由治理功能被其他社會功能所取代。文學藝術和審美在社會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成為形成新的文化領導權的主要力量。審美啟蒙和審美教育的問題轉(zhuǎn)變成情感結構的調(diào)整和改造問題,在其中民歌民樂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以南寧民歌節(jié)為個案,分析闡發(fā)了這個問題。在中國亞細亞的生產(chǎn)方式和當前西方后現(xiàn)代文化的結合的文化現(xiàn)狀下,雖然消極的方面仍然存在,但中國人的審美習性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