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玉
“人本”思想是現(xiàn)代管理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是管理的核心和動力,必須發(fā)揮組織成員的積極性與參與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ā冬F(xiàn)代教育管理論》)在這種現(xiàn)代教育管理理論的指導下,班主任必須轉(zhuǎn)變管理思想,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細致地了解并尊重每個學生的天然稟賦及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給學生一個廣闊自由的發(fā)展空間。那么,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我談以下三點:
一、人本性——建設班級自主管理模式
由于長期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縛,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于做一個在家服從家長,在校順從老師的乖孩子,但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按傳統(tǒng)教育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乖孩子已遠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以生為本”的管理模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改革現(xiàn)有的班級管理模式,就是把班級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首先,改革班干部選舉辦法。以往班干部通常由教師指定,是教師提名學生選,學生頭腦中由此形成了一種定勢,認為老師經(jīng)常表揚的一定是好學生,是班干部,形成每年選出的班干部總是那幾個成績好的學生。長期以往,絕大多數(shù)學生無法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自己的個性特長無法發(fā)展。這與我們倡導的“生為本”班級管理模式相駁。為此,我們不妨嘗試采取學生競選的形式,只要自認為哪個職位適合你即可參加競選,每個候選人先進行一周左右的實際工作,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然后由學生投票決定正式人選。通過參與競選,使學生有了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有了獲得成功的機會,使一些成績不太優(yōu)秀但工作能力強的學生脫穎而出,更使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更注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zhì)與能力。其次,改革班級干部設置體制。把原來的幾名班委擴充為班級委員會,實行正、副班長負責制,在班級委員會下設學習部、體育部、勞動部、宣傳部等。各部除設部長外,部長可以按需招聘助理、干事等。這樣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來,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人精神,又鍛煉了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多的學生在班級管理活動中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再次,建立健全監(jiān)督機制。在班級委員會之外,另設一個獨立的紀查部,成員由學生輪流擔任,目的是監(jiān)督、檢查班級委員會的工作,如果學生對班級委員會、各部工作有意見,可以向紀檢部進行投訴,由紀檢部進行調(diào)查處理,并做出匯報。這樣,學生在行使班級管理權(quán)力的同時,更感到了一種責任,一種制約,一種監(jiān)督,從而不斷完善其工作。最后,引入競爭機制,增強危機意識與合作意識。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讓學生在班級管理中參與競爭,既培養(yǎng)了競爭意識,又提高了競爭能力,同時也養(yǎng)成了學生堅韌頑強的品格。另外通過期末考評、末席淘汰等方法,使每個參與管理的學生有一種危機感,不斷提高工作質(zhì)量。樹立了危機意識和合作意識他們看到只有合作起來,團結(jié)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體驗到建立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為健全自身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情感性——建設師生平等模式
班主任在與學生溝通交往中,要把學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美國羅杰斯的“人際關系”理論,前蘇聯(lián)的“合作教育”,現(xiàn)代的“和諧教育”都論述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工作要重視“感情投資”以情感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師聲之間心心相印的活動,惟有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靈深處?!卑嘀魅我糜眯膩碲A得學生的微笑:一個慈愛的眼神,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都會使學生如臨春風,如沐時雨。要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我們還要把富有鼓舞和關注性的語言當作傳遞情感的靈丹妙藥。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臨下式的語言轉(zhuǎn)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語言,把生硬冰冷的語言變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如在安排班級工作時說“我們、我們班”,學生會感覺到老師與他們是同一陣線的;在說明活動的原因、目的時說“根據(jù)、考慮”,學生聽起來覺得很安全,不像聽到“針對”那樣緊張、充滿火藥味;在請學生幫忙前說“請、能否”,干完活后說“謝謝、辛苦了”,學生會倍感親切。班主任若能做到始終把自己當作班集體普通的一員,嚴格遵守班規(guī)班紀。班主任自身的榜樣示范,對學生有著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因此,班主任只有與學生建立了平等的關系,才能最終孕育出自強自立、自信向上的“全新果實”。
三、創(chuàng)造性——建立靈活教育模式
“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個性差異很大,這就要求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溝通辦法與教育方法。首先,教育學生前認真做好調(diào)研工作,對學生的思想、心理、問題的原因以及社會、家庭、學習生活環(huán)境等進行周密的調(diào)查,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其次,交談中可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誘導,或敘經(jīng)歷、談感受,或樹觀點、辨是非,或引典設喻、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做到忠言順耳,使學生心悅誠服。比如對于脾氣急躁、易沖動的學生,易采用商討式批評;對于自尊心強、固執(zhí)己見的學生,易采用漸進式批評;對于依賴性強、試探性心理較突出的學生,易采用能動式批評。批評時要考慮學生的處境及態(tài)度,一時不能接受的,可以轉(zhuǎn)換話題,緩和氣氛,采取冷處理的辦法。應沉著冷靜,分析緣由,全面考慮,恰當運用教育機智和教育技巧,恰當處理;班主任還可以通過給學生傳小紙條、進行周記對話等書面形式,悄悄地批評教育學生;最后,要取得家長協(xié)助。面對學生家長,應先充分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然后輕輕帶出學生美中不足的地方,緊接著與家長一同商討教育方案。這樣做既不損家長的面子,也調(diào)動了家長的教育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學生認為老師夠朋友,心甘情愿地聽從老師的教導,師生相處變得水乳交融般親密。 因此,“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要以巧妙攻心,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管理。
班主任管理班級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過程。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高揚“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想,才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學生的潛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