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為滿足社會和企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市場急需的模具鉗工人才,國內的很多技工學校開設了模具鉗工專業(yè)。但是,這一新興熱門專業(yè),在現(xiàn)行的教學體系中,無論從課程的設計上,還是在教學的效果上,都未收到應有的效果。筆者認為,一體化教學是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的整合,目前技校學生的素質狀況適合于一體化教學,模具鉗工一體化教學勢在必行。
一、現(xiàn)行模具鉗工教學體系存在的弊端
原有的模具鉗工教學是在維修鉗工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存在一定的弊端,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理論課與實習課教學脫節(jié),每學期開設的理論課程和實習課題不符,形成了各自為政、自成體系的局面,不利于充分發(fā)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第二,學生在學習理論課時,缺乏與實體的結合,缺少感性認識,常感枯燥無味,難以接受。實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用到的理論知識沒學過,老師講過的內容又用不到的情況。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不利于操作水平的提高。第三,理論與實習教師難以交叉使用,造成教師教學任務單一,理論課教師缺乏動手能力,實習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又難以提高。第四,學生缺乏對模具設計和制造整個流程的完整體驗,直接影響到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
二、模具鉗工一體化教學體系的框架
1.一體化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教學安排、組織的依據(jù),是實施一體化教學的前提。根據(jù)模具鉗工理論和實習內容,結合模具鉗工的培養(yǎng)目標,將模具鉗工專業(yè)的相關工藝知識和技能分成若干個模塊,每一個模塊把相關的工藝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融合進來,每一個模塊劃分具體的任務單元,每一個任務單元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課時分配和考核辦法。
2.一體化的教師
實施模具鉗工一體化教學的首要條件是教師。要培養(yǎng)出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是具有專業(yè)理論知識及高超的專業(yè)技能;二是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式。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由重“教”輕“學”,向“教”、“學”并重轉變;由重“理論”輕“實踐”,向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轉變;教師由“單一的傳授型”向“行為引導的技能型”轉變。這樣使教師迅速實現(xiàn)角色轉變,即由知識的輸出者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學習方法的傳授者,由書本的復制者成為學生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者。
3.一體化的教室
實現(xiàn)模具鉗工一體化教學的必要條件是具備專業(yè)理論和實習教學的場地及各種設施設備。一體化教室具備教室和車間的雙重功能,是既能滿足理論學習又能滿足專業(yè)技能實習的場所。
4.一體化的教材
實施模具鉗工一體化教學的必要保證是開發(fā)具有校本特色的、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一體化教材。模具鉗工是一個新興專業(yè),包含的專業(yè)知識非常多,原有的鉗工教材已經遠遠滿足不了需要。在開發(fā)一體化教材的過程中,要立足于專業(yè)理論學習和專業(yè)實踐有機結合,立足于滿足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和專業(yè)技能發(fā)展的需要。
三、在一體化教學的基礎上實施模塊化教學
1.鉗工基本操作技能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模具鉗工,首先應該具備鉗工的各項基本操作技能,如劃線、鏨削、鋸削、挫削、鉆孔、擴孔、锪孔、鉸孔、攻螺紋與套螺紋、矯正與彎曲、鉚接、刮削、研磨、技術測量、簡單的熱處理等,進而才能進行模具零部件的制造、模具的安裝維修與調試。
2.模具CAD/CAE/CAM
學生能夠用計算機進行曲面立體造型,設計出新穎美觀、符合工藝要求的產品;并能使用計算機設計模具,同時能根據(jù)圖紙形狀和尺寸生成數(shù)控程序代碼,并能傳送到數(shù)控機床進行數(shù)控加工,生產出高精度符合要求的產品。
3.數(shù)控機床及特種機床操作
隨著模具產品精度要求的越來越高,企業(yè)的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高,許多高精度的模具產品需要在加工中心、數(shù)控銑床和電加工機床上完成。這就要求學生具備熟練的數(shù)控加工及模具特種加工操作技能。
4.普通機床操作
雖然數(shù)控機床在模具行業(yè)中被大量使用,但仍需要車、銑、刨、磨等機床來加工,所以模具鉗工的學生除了學習鉗工基本操作技能以外,還必須掌握這些普通機床的加工方法及工藝。
5.模具的制造、裝配與調試
該模塊要求學生必須掌握沖壓模、注塑模等模具的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其次,要掌握模具主要零件的加工方法,并能合理安排加工工藝,獨立完成并達到要求;第三,掌握模具的裝配工藝,熟練完成簡單模具的裝配;最后要掌握模具的調試工藝,能夠獨立完成模具的調試任務。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