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俗語說得好:"強將手下無弱兵。"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學生。由此看來,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老師的品德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就如同杜甫詩中所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是春雨,綿綿滋潤著茁壯成長的學生,教師的品德,也在"無聲"中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學生。
因此,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倡導良好的師德,同時,師德也是教育的精神支柱。沒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流逝和社會發(fā)展,師德自然也要融入新的內涵。
1 走出"圍墻"看世界,世界將因此更精彩
很久以來,人們習慣于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頌揚教師。無私奉獻自然偉大,但一味的付出卻顯出他的簡單性與不平衡。教師顯然不該是通過"掏空"自己而讓學生變得富有的,教育應該是師生雙方共同成長的過程,是師生雙贏的活動。
很久以來,人們崇尚著"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人們把"水"當成知識的象征,以"桶"與"杯"之間看似懸殊的比例 ,強調老師應有豐富的知識。而現(xiàn)在是知識的時代,人才的世紀,從"一桶"中分出的"幾杯"知識顯然遠不夠用,"桶"再大也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反思之后,我們更認同"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眼泉。"我們不僅要供給學生成長之用需,更應與學生共享甘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走出傳統(tǒng)思想模式的束縛,給自己合理的定位。
2 整合資源求發(fā)展,教育質量因此而提升
走出傳統(tǒng)思想的"圍墻"之后,謀求自身的發(fā)展,成就學生的發(fā)展,依舊是我們工作的目標。要達成這一目標,對自身教學資源的開展、整合利用就成了當務之急。
有人說:"學習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誰也無法剝奪。"我想說:"學習是每個教師的責任,誰也不能推卸。"多年的學習積累使我們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專業(yè)知識、人文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工作經(jīng)驗等等。這些資源是學要我們長久的保存并持續(xù)輸入的。
"學習中、進步中"是一種理想的從教的狀態(tài),唯其如此,教育資源在使用中才能得心應手,學生在學習時的收獲才能真實、豐厚。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斷學習、不斷擴大教育資源儲備讓我們提高教育質量成為可能。而此后的合理整合和科學利用讓我們的愿望成為現(xiàn)實。
師德的內涵原本是豐富的,用我們的努力去更新教育觀念,付諸教育實踐,必將為師德的內涵注入新的活力,必將為師德建設錦上添花。
收稿日期: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