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井原西鶴的町人物與“三言”、“二拍”,都產(chǎn)生于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萌芽時期,他們的作品都很好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市民商業(yè)意識的萌芽和市民心態(tài)的變化。由此建立起從“平行”角度進行比較的基礎,對作品中有關商人生活和市民心態(tài)的近似描寫進行歸納、比較,從而對大體相同的商品經(jīng)濟條件下引起的某種類似現(xiàn)象有更深刻的了解與認識。
關鍵詞:町人物 商人題材 經(jīng)商觀念
井原西鶴是日本江戶時期最杰出的小說家,他創(chuàng)作的“浮世草子”是繼《源氏物語》、《平家物語》之后日本古典小說的最后一個高峰。“浮世草子”的所謂“浮世”,就是現(xiàn)世、塵世之意,“草子”即書冊?!案∈啦葑印本褪敲鑼懍F(xiàn)實生活的小說。井原西鶴的“浮世草子”就題材而言主要有“好色物”、“町人物”、“武家物”和“雜話物”四大類。而“町人物”是西鶴小說中的一種重要題材,他的《日本永代藏》、《世間胸算用》等“町人物”生動地描寫了日本元祿時期町人階級的經(jīng)濟史與社會史。
井原西鶴的町人物與“三言”、“二拍”雖然產(chǎn)生于不同的國度,但它們都反映了商人的生活和市民的心態(tài)。本文將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比較“三言”、“二拍”與井原西鶴的“町人物”的相似之處,并聯(lián)系各自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來探討其相似的原因。
一
“三言”、“二拍”與井原西鶴“町人物”的相似之處,首先表現(xiàn)在它們都描寫了人們的“經(jīng)商”觀念。在他們的作品中,“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思想,不僅成為個人的,甚至也成為整個社會的意識?!兑Φ沃楸苄呷切摺芬晃闹?潘甲和姚滴珠新婚燕爾,便被父親逼著出去做生意:“如此你貪我愛,夫妻相對,白白過世不成?如何不想去做生意?”而在井原西鶴的筆下,經(jīng)商的意識更濃?!哆\才智筆管編簾》中一些十二三歲的學生在當時社會經(jīng)商風氣的影響下,就已經(jīng)具有了經(jīng)商的頭腦。他們有的拾筆管編成筆管簾子出售,有的將廢紙送去裱褙店換錢。作者還強調(diào)了當時的經(jīng)商者已經(jīng)意識到金錢只有作為資本流通才能獲得利潤?!哆x得養(yǎng)子發(fā)利市》中養(yǎng)子指斥父母將一部分金子封存以防它用,他說:“有用的小金錁白放在箱柜底里,長年不叫它見見世面,不是做買賣人的辦法。所以您才做不到大財主?!薄叭浴薄ⅰ岸摹币卜从沉四欠N只有在經(jīng)商中才能發(fā)財致富的意識,《烏將軍一飯必酬》中王生的嬸母便教導他:“你如今年紀長大,豈可坐吃山空?我身邊有的家資,并你父親剩下的,盡勾營運。待我湊成千兩,你到江湖上做些買賣,也是正經(jīng)?!?/p>
“三言”、“二拍”與井原西鶴的“町人物”都反映了當時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稄埿⒒惲粽J舅》中有一位官拜尚書的大官僚,他家財萬貫,生得五個兒子,只教長子讀書,以下四子農(nóng)工商賈,各執(zhí)一藝,旁人認為此舉“非上人之所為”,勸他讓五個兒子皆“習儒”,而老尚書卻說出了一番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tǒng)觀念相悖的高論:“世人盡道讀書好,只恐讀書讀不了!讀書個個營公卿,幾人能向金階走?……農(nóng)工商賈雖然賤,各務營生不辭倦……春風得意總繁華,不論桃花與菜華……一脈書香付長房,諸兒恰好四民良?!薄顿浿ヂ樽R破假形》描寫了一個專在湖廣、江西等地方販賣絲綢綾絹的浙江籍客商蔣生,他行商至漢陽馬口地方,看上了當?shù)乜N紳馬少卿的千金小姐馬云容,蔣生對他自己的商人身份尚且自慚形穢:“小生原籍浙江,遠隔異地,又是經(jīng)商之人,不習儒業(yè),只恐有玷門風?!瘪R少卿卻毫不在意:“江浙名邦,原非異地;經(jīng)商亦是善業(yè),不是賤流?!苯Y果是縉紳馬小卿把小商人招贅為婿。井原西鶴的筆下,也反映出了當時町人身份的提高?!渡裢ㄍ枰环L順》描寫一個靠撿落在地上的米來積累資本終于發(fā)家的商人,不僅當上了幾處大名的管事商家,而且成了一個大名的女婿?!冻瘬}筐晚油桶》中,一個叫日暮某某的商人,經(jīng)營小本生意,竟發(fā)家成了當?shù)氐母晃?有許多武士投身于他,依靠他的庇護過日子。而一些武士也拋開了士的尊嚴,自己經(jīng)營,開茶亭、擺地攤。“商人不論出身,唯金銀為世系。即便是大織冠的后裔,身居市井而貧窮,還不如要猴兒的流輩?!笨梢婎松矸莸奶岣?。
“三言”、“二拍”與井原西鶴的“町人物”都表現(xiàn)出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導致拜金主義風氣的盛行?!躲陆坦賽叟皇軋蟆分欣闲悴鸥哂尴呐畠簜?誰都不肯贍養(yǎng)窮困的父親,把父親視為老厭物,推來推去,而一旦父親有了錢,又爭著來親熱了。很明顯,就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封建主義溫情脈脈的面紗已被撕破,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均以錢鈔起落為轉(zhuǎn)移。《疊居奇程客得助》中描寫到:“凡是商人歸家,外而家族朋友,內(nèi)而妻妾家屬,只看你所得歸來的利息多少為重輕。得利多的,盡皆愛敬趨奉,得利少的,盡皆輕薄鄙笑,猶如讀書求名的中與不中歸來的光景一般?!本鼹Q在其作品中,同樣揭示出金錢的威力:“金錢是生身父母之外的衣食父母”,“世上不拘什么愿望,其中仗憑金銀的感覺而不能如愿以償?shù)?普天之下,只有生老病死幾件事,除此而外,再無其他,所以說,再沒有勝得過金銀的了。”《道場夜話平太郎》描述了一個從伊勢來的男子,因干買賣不在行,沒賺到錢,在大年三十回到家里竟被妻子趕了出來,只好到寺院度過年夜。
二
中日兩國一水之隔,在歷史上兩國的文化關系極為密切。對于明治以前的日本人來說,漢語是他們唯一的外國語言,中國文化就如同明治以后的西方文化一樣,在很長時間里是日本知識分子憧憬的目標和范本所在,日本的許多藝術,是中國藝術的巧妙的日本化,即使在《萬葉集》和《源氏物語》那樣最日本式的古典作品中,其實也包含著大量的可說是中國詩文巧妙翻版的內(nèi)容。盡管中日文學關系如此密切,盡管“三言”、“二拍”比井原西鶴的創(chuàng)作早了大約半個世紀,但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據(jù)嚴紹璗教授在《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一書所載,“三言”、“二拍”在1743年才有幾卷傳入日本,而這時井原西鶴已去世半個世紀。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江戶時代日本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對外開放極其有限。井原西鶴的“町人物”與“三言”、“二拍”之間既然沒有直接的淵源關系,為何出現(xiàn)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呢?綜合各方面因素,我們認為可能是兩者的創(chuàng)作都處于大致相同的歷史發(fā)展進程——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萌芽時期。
在明代中后期,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封建生產(chǎn)方式內(nèi)在矛盾的深化,商品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萌芽。這一社會經(jīng)濟的深刻變化,將強勁的活力輸入社會肌體,一股不安分守己而又別開生面的新鮮文化潮流涌動于傳統(tǒng)文化結構之中?!叭浴?、“二拍”便產(chǎn)生于這一時代?!叭浴?、“二拍”中的故事,雖然有不少來自前人筆記或稗官野史,實際上是由作者以明代生活為依據(jù)而演化成篇的?;钴S在作品中的大多是商人、擔夫走販等下層人物。
而16世紀末期,日本封建社會有了一個很大的發(fā)展,特別是進入江戶時代以后,新興的商業(yè)城市相繼出現(xiàn),形成了日漸壯大的町人社會勢力。他們在追求金錢財富與官能享受的同時,也力求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反映町人的道德倫理、生活習俗以及審美情趣的町人文化在元祿年間(1688-1703)成為文化界的主流。作為“元祿文壇三杰”之一,井原西鶴的創(chuàng)作便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町人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悲歡。
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萌芽,以商人為主體的市民階層的興起,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活力和變化,而且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深刻影響,舊的觀念在發(fā)生變化,這必然在作品中反映出來。“三言”“二拍”中,帝王將相、英雄美人的故事屈指可數(shù),而被列于“四民之末”的商人,以及挑夫走販等市井之徒成為小說描寫的重點。井原西鶴的“浮世草子”,雖也有反映武士生活的“武家物”,但更多的是描寫町人經(jīng)濟生活的“町人物”和反映町人愛欲生活的“好色物”。由于兩者的創(chuàng)作有著相似的社會背景,所以在題材方面才有如此多的相似性。
參考文獻:
[1][明]凌濛初.初刻·二刻拍案驚奇[M].長沙:岳麓書社,1988.
[2][日]井原西鶴.好色一代女[M].劉丕坤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4.
[3][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M].長沙:岳麓書社,1992.
[4][日]西鄉(xiāng)信綱.日本文學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1979.
[5]嚴紹璗.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袁盛財 湖南邵陽學院中文系 4220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