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紫妮
中國是茶的原產(chǎn)地,是茶葉的故鄉(xiāng)。雖然地球上擁有茶樹植物已達七八千萬年的漫長歷史,但茶被人類所發(fā)現(xiàn)和利用卻僅有四五千年。
《茶經(jīng)》云:“茶之為飲,發(fā)平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已有茶的記載,西漢末年“武陽買茶”是茶的初級貿(mào)易形式,但先秦到魏晉南北朝對飲茶的認識主要限于藥用,后來逐漸為皇室貴族特有的祭祀、養(yǎng)生飲料,至晉隋,由于僧侶增多,佛教興盛,把飲茶看成某種精神旨趣的傾向逐步萌芽。飲茶風尚由南向北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向民間普及,飲茶習慣幾乎同時代開始產(chǎn)生,距今約一千六百年歷史。茶從皇室貴族一路走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愛和重視。安徽的太湖人喜茶、愛茶,而且十分敬重茶。從古到今,太湖縣內廣為流傳著“浪費一點黃茶三分罪,三點黃茶罪不輕”的警語,老人們還說茶渣子不能倒在人踩的路上,否則是對茶神的不敬。茶被作為迎客和饋贈的最佳禮品,貴客臨門,奉熱茶上前。有事求人,提上香茶饋贈。太湖人為何如此看重茶呢?除了茶本身價值外,太湖茶一開始就與佛教禪宗有著不解之緣,太湖的禪與茶相伴而生。
公元561年,年逾古稀的慧可大師離開嵩山少林,跋涉千里來到豫州晉熙郡所屬的太湖左縣獅子山(今太湖縣花亭湖獅子山景區(qū)),在其山腰的葫蘆石旁弘揚佛法,參禪說法達31年之久?;劭纱髱煶2缮街星嗖栌H自制之,且廣栽茶樹,并教導僧眾栽茶樹,開創(chuàng)了“禪農(nóng)一體”的一代宗風。建立了“即心即佛”的禪宗思想體系。自唐五代至宋,先后有正德、真際、圓通、清曉等高僧相繼推動太湖禪茶的發(fā)展。在佛教禪宗昌盛的年月,僧眾們不但飲茶,而且廣栽茶樹,禪農(nóng)一體,“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僧人喜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因為僧人打坐禪定前,飲清茶有提神、清腦等功效,可防止打坐中昏沉、掉舉等不良情況的出現(xiàn)。另外,佛教有“禪遍一切處”,“佛性不離當下”的思想,禪茶蘊含著儒家的正氣、道家的清氣、佛家的和氣、茶的雅氣。禪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返迷途,雅而脫俗。佛教與茶有著種種精神契合,自古僧人喜好飲茶也是理所當然的。飲茶可使人輕松寧靜、自在喜悅,滌除凡塵雜念,身心安然,正所謂“為飲滌塵煩”。煩悶之時飲上一兩碗清香熱茶,身心會平靜許多。太湖茶的功用遠不止清腦、解渴、提神、解毒,它已升華為人們對某種精神境界的追求。
太湖縣自古至今盛產(chǎn)茶葉,可謂無山不茶,無農(nóng)不茶。明清年間,所產(chǎn)茶葉列入朝廷貢品,其中的南陽雙鳳貢茶享譽朝野。采貢茶是很講究的:在采貢茶前,要聚眾在山間擊鼓山谷,以代雷聲,使茶芽早日驚發(fā),即“喚醒”。歐陽修曾有多首詩記敘過此事:“夜間擊鼓滿山谷,千人助陣聲喊叫,萬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樹只萌芽。”又云:“溪山擊鼓助雷驚,逗曉靈芽發(fā)翠莖,摘處兩旗香可愛,貢來雙鳳品龍精。”早春采貢茶的姑娘們要淋浴更衣,緩步前行,手提竹籃輕盈點茶,采下的嫩茶一葉一芽。然后由專職的“精行儉德”的茶藝師,用專制的器具進行細工精做,火候、色、香、味等處處留神精心。茶制好后,用錫裱紙裹好,再裝入有精制花紋的雙鳳朝陽圖案的小竹箱(后來演變?yōu)椴杪犠?,旁側放入微量的龍腦之類的香料,然后封裝竹箱。明人張源《茶錄》記云:“南陽茶有真香,而入貢香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禪茶影響的進一步擴大,太湖禪茶從解渴保健及“佛性不離當下”的禪意演變出了有高尚禮儀的茶宴、茶道、茶禮、茶儀、茶藝、茶店、茶館,與此相關聯(lián)的茶詩、茶詞、茶曲、茶歌、茶舞、茶畫、茶書法、茶黃梅戲、茶工藝品等,使茶文化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迄今,茶道表演、茶座唱歌、茶館看戲、茶禮饋贈、茶歌茶舞、茶畫、書法、茶工藝品在太湖縣仍很時尚。
世人尊稱為“活佛”的原全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在飲過家鄉(xiāng)太湖的禪茶后曾欣然命筆賦詩兩首,其一:“相逢白首老娃娃,前進終輸歷史車。閱世但當開口笑,舉杯相勸太湖茶。”其二:“深情細味故鄉(xiāng)茶,莫道云蹤不憶家,品遍錫蘭和宇治,清芬獨賞我天華?!?/p>
1986年4月,在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的親臨指導下,采用特殊工藝創(chuàng)制出太湖名茶,命名為“天華谷尖”?!疤臁币庠诓枭街撸叭A”意在物之精,“谷”喻茶形又指時令谷雨,其采制工藝精細考究,恢復了貢茶的色、味、形,形似稻谷,色澤翠綠,香氣宜人,湯色碧綠,滋味鮮爽,泡入杯中,上尖下正,排列整齊,似佳人舒展腰肢,又似高僧開示大眾,點化人生。“天華谷尖”、“二祖禪茶”都屬太湖禪茶系列,被評為國家部級綠色佳茗。
太湖禪茶文化是產(chǎn)生于特定時代的綜合文化,帶著濃厚地方生活氣息的藝術情調,基于佛家出世機緣,倚于儒家淡泊節(jié)操,洋溢著道家浪漫理想,求真求美,追求清雅,向往和諧。在滾滾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太湖禪茶如一脈溪流時寬時窄,時急時緩,不息地流淌,匯入江河,惠及人間。
編輯: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