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南轅北轍”
某成語詞典在“南轅北轍”條下引用了小說《欲海沉浮》中的一句話:“趙海生又一次發(fā)現(xiàn)兩位主要領(lǐng)導,在重大問題上南轅北轍,細究緣由,隱約存在認識上的差異之外,更多的似乎還是深藏于工作分歧背后的恩恩怨怨?!蹦硤笠草d文說:“認為這是形而上學也好,是美滿舒適也罷,身份角度不同,觀點自然會南轅北轍?!边@兩處的“南轅北轍”用得都不恰當。
“南轅北轍”語出《戰(zhàn)國策·魏策四》,說有個人要到南方的楚國去,卻駕車往北走,結(jié)果越走離楚國越遠。后來就用“南轅北轍”比喻行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反,背道而馳。例如清·秦力山《說革命》:“舊政府不去,而望新學術(shù)與新制度之有效力,誠南轅而北轍也。”茅盾《雜談文藝現(xiàn)象》:“如果一方面盼望有功于‘世道人心的文藝,而同時又不許文藝作品帶著強心和清瀉的藥品,這何異南轅北轍?”
秦力山用例中的“目的”是“望新學術(shù)與新制度”“有效力”,“做法”是不推翻“舊政府”;茅盾用例中的“目的”是“盼望有功于‘世道人心的文藝”,“做法”是對文藝橫加限制。二者的做法都同目的相反,自然不可能達到目的,這才叫“南轅北轍”。而前引某詞典的例句,明明是說由于“認識上的差異”和私人恩怨而在重大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某報的例句也是說由于“身份角度不同”而在觀點上出現(xiàn)差異,既不是什么行動,也沒有什么目的,更談不到行動和目的二者之間有何相反之處,與“南轅北轍”的比喻義相去甚遠,顯然都不能使用這條成語。
天然的景物怎能“巧奪天工”
從媒體上看到這樣兩句話:“翹首西望,海面托著的就是披著銀發(fā)的蒼山。蒼山如屏,洱海如鏡,真是巧奪天工?!薄吧缴系氖^奇形怪狀,有的像猴子嬉戲,有的像雙龍銜珠,有的似蓮花盛開……真是巧奪天工?!?/p>
“巧奪天工”意思是人工的精巧勝過自然造化(巧,精巧;奪,勝過;天工,天然)。形容技藝精巧絕倫。元·伊世珍《瑯環(huán)記》引《采蘭雜志》:“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每日后梳妝則盤結(jié)一髻形于后前,后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號為靈蛇髻?!惫〈ā对谏鐣髁x高潮中》詩:“六萬萬雙巧奪天工的手,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幸福?!?/p>
“巧奪天工”只能用來贊美人工勝過天然,而上面所引兩句話中的“山”也好,“海”也好,“石頭”也好,本身都是天然的,怎么還能說它們的精巧勝過天然呢?
“始作俑者”不能用于好事
易中天《品三國·力挽狂瀾》:“建議劉備聯(lián)合孫權(quán)的,是魯肅;說服孫權(quán)聯(lián)合劉備的,也是魯肅。魯肅是孫劉聯(lián)盟的始作俑者,也是孫劉聯(lián)盟的第一功人?!币紫壬摹镀啡龂飞钍茏x者歡迎,可惜這里的“始作俑者”用錯了。類似的誤用還有不少?!缎侣劤繄蟆芬黄獔蟮勒f:“內(nèi)地大片的始作俑者張藝謀昨日在面對媒體記者時終于承認,大片不應(yīng)該成中國電影的唯一出路。”
“始作俑者”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第一個用俑(土制或木制的偶人)來殉葬的人,恐怕不會有后代的吧。表示孔子不僅反對用活人殉葬,就連用俑殉葬也認為是不人道的。后來就用“始作俑者”比喻某項壞事或某種惡劣風氣的開創(chuàng)者。清·魏禧《姜貞毅先生傳》:“北鎮(zhèn)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刑,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聞一多《冬夜評論》:“作者或者以這堆‘俏皮話很能表現(xiàn)情人的衷曲,其實是東施效顰一樣,扭腰癟嘴地故作媚態(tài),只是令人作嘔罷了!新詩的先鋒者啊!‘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可見“始作俑者”是貶義成語,只能用于壞事。而許多人都把它當成“創(chuàng)始人”“首倡者”的同義語。孫劉聯(lián)盟是一個重大而英明的決策,怎么能說它的首倡者魯肅是“始作俑者”呢?在內(nèi)地首先拍攝大片,作為一種嘗試是可以允許的,也不是什么壞事,顯然使用這條成語也是不妥當?shù)?。他們的問題在于都忽略了“始作俑者”的特定含義和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