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車廂之間是用自動掛鉤連接在一起的,可你知道這自動掛鉤是誰發(fā)明的嗎?他就是美國一個鐵路工人哈姆爾特·詹內(nèi)。
一天,下班后的詹內(nèi)拖著疲憊的身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一邊走一邊思考著:“用什么樣的辦法才能讓火車的車廂連接得既簡便又牢固呢?”
是啊,當(dāng)時的火車車廂之間都是用鐵鏈子拴著的,接頭非常不牢固,一遇上爬坡或曲線運動時,鐵鏈子既沒有彈性,又容易拉斷,車廂很容易脫節(jié),十分危險。況且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花費的時間也很長。
“解決這個問題勢在必行。”詹內(nèi)走著走著,一抬頭,看見一群孩子正在做游戲:
這群孩子排著兩列長長的隊伍,面對著面,腳尖頂著腳尖,胳膊伸直,彼此的兩只手像鉤子一樣彎曲,緊緊地鉤在一起,臉向后仰,身子向后彎曲著,比賽看誰彎得厲害,而且堅持的時間又長。
“火車車廂之間,為什么不能用像兩只手一樣的掛鉤鉤起來呢?這樣又簡單又方便。”突然,一個創(chuàng)造的火花在他的心中跳動起來。
詹內(nèi)一口氣跑到家里,趕忙找來木頭制作了兩只手的模型,并且使模型手指也彎曲著,可是幾次試驗都沒有成功,但是他并沒有氣餒。經(jīng)過他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多次地改進(jìn),終于制出了火車自動掛鉤。
這種掛鉤,就像兩只鐵手,安裝在每節(jié)車廂兩端,兩只鐵手一碰上,便緊緊地握在一起。
孩子的游戲激發(fā)了詹內(nèi)的靈感,從而把鐵路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