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形成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器官或形態(tài),其結構的精巧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比如,螳螂能在0.05秒的瞬間,計算出眼前小昆蟲的飛行速度、方向和距離,并能將其一下子捕獲。生物具有各種各樣的功能及復雜和精巧的結構。那么,我們能否把生物的這些功能、結構運用到小發(fā)明上去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一門叫仿生學的科學,它就是把各種生物系統(tǒng)所具有的功能原理和作用機理作為生物模型進行研究,幫助人們在技術發(fā)明中利用這些原理和機理,實現(xiàn)新的創(chuàng)新。這就是仿生發(fā)明法。
海豚在游泳時能輕而易舉地超過快速航行的船只,原因在哪呢?科學研究表明,海豚不僅有一個理想的流線型體形,而且還有特殊的皮膚結構。海豚的皮膚分兩層:外層薄而富有彈性,其下面是乳頭層和刺狀層。乳頭層下面有稠密的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其間充滿脂肪。海豚皮膚的這種結構有許多作用,在快速游動時,它起消振器的作用,使水流引起的振動減弱,防止湍流的形成和液流的破壞。
人們依照海豚皮的這種功能和結構,研制成一種人造海豚皮,這種人造海豚皮由三層橡膠組成,表皮層平滑,厚約0.5毫米,起支持的作用,它與船上的殼體連接。試驗表明,把這種人造皮粘到魚雷上,魚雷在水中的運動阻力至少減小50%。
仿生發(fā)明法的要領
前面我們了解了什么是仿生發(fā)明法,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仿生發(fā)明法的要領吧!
仿生物功能
蜻蜓的復眼由許多單眼組成。在每一只小方角形的單眼中,都有一小塊角膜。這種角膜像照相機一樣單獨成像。在蜻蜓的復眼前邊,即使只放一個目標,但通過一塊塊角膜,也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個相同的影像。人們依照復眼的這個功能,把許多光學小鏡排列組合起來,發(fā)明了復眼透鏡。用這種復眼透鏡制成照相機,一次就可以拍千百張相同的影像。
仿生物結構
例如紙蜂窩墻板的發(fā)明。蜜蜂被稱為昆蟲界的“建筑師”。這是因為它能在一晝夜中用少量的蜂蠟建造上千間生兒育女的蜂房。而人類建造房屋用的磚,每立方米的質量約有1.8噸之多。依照蜂窩的結構,人們制成一種紙蜂窩墻板。紙蜂窩墻板是將厚約2.5毫米的石棉水泥和紗管紙,按一定方法粘結起來的新型建筑材料。目前,這種材料不僅用于建筑業(yè),還被應用到家具的制造中。
仿生物語言
動物也有語言。有一次,一位科研人員把動物的聲音用錄音機錄下來,同時仔細觀察該動物的相應行為動作,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有相互的關系。據此,人們一旦掌握了動物語言的秘密,就可以指揮動物的行動了。目前,有的飛機場、菜園、養(yǎng)魚場等為了不受鳥的危害,依照鳥語設立“鳥語廣播臺”。這種廣播臺播放鳥類遇到危險時發(fā)出的驚叫聲,以嚇跑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