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日
四川,自古稱巴蜀之地。這個名稱的由來大有淵源。其中,“蜀”指古蜀國,而“巴”就是指巴國。在巴國的土地上,曾經發(fā)生過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天府之地尋三巴
“巴”是一個古老的部族,也是一個古國的名字,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山海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吳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為巴人”,認為巴的遠祖是太昊。巴人活動在漢水流域中游一帶。殷商時代,巴人被稱為“西士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那時巴人活動在商王朝的西方。后來,巴人最終遷徙到了四川東部。
四川東部丘陵地區(qū),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巴人遷入以后,與當?shù)氐耐林褡逡煌G斬棘,開墾土地,挖掘礦藏,原來較為落后的川東地區(qū)開始發(fā)生變化。
巴國的疆域,從夏商時代到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有很大的變遷。夏商時代,巴人主要活動在沔水中游,另有一支以巨蛇(青龍)為圖騰的支系活動在今洞庭湖一帶。西周初年,巴立國于南土,與楚、鄧、濮為鄰,其活動范圍大致在今陜西東南部的漢水流域到今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地區(qū)。戰(zhàn)國時代,巴國入川后,向西、向北發(fā)展,其疆域“東至魚復,西至贊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控制了以嘉陵江、長江、烏江流域為腹心,包括今川東、陜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地區(qū)。
巴國建立了一套以土地世襲制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巴王是國內最大的領主,擁有最高軍政權力,直接統(tǒng)治其中心地區(qū)。巴王任用各級貴族為卿大夫,分封于王國各地,把土地人民封賜給他們作為采邑,命令他們鎮(zhèn)疆土、按職納貢和從軍出征,成為巴王統(tǒng)治各地的支柱。
公元前316年,巴國和古蜀國之間發(fā)生矛盾,巴國向北方的秦國求救。秦惠文王決定趁機滅蜀,遂派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統(tǒng)率大軍南下伐蜀。滅掉蜀國后,秦軍東進,俘獲巴王,滅亡了巴國。
巴人,你來自何方?
人們對“巴”的含義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巴”指動物,如蛇、蟲、蟒、魚、蠶;有的則將“巴”解釋為對山、水、石頭的稱呼。近年有學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稱呼老虎的一種發(fā)音。據(jù)史書記載,巴人認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并以虎為圖騰,因此巴人自認為是虎之族,以虎為崇敬對象,自稱“虎(音巴)人”。于是,中原及與巴族為鄰的人,皆稱其為“巴人”。
大溪位于瞿塘峽以東30多千米的地方,今天的大溪已是一個干涸的河床。大溪在古代通往清江,并與清江連接。這在史籍中已有明確的記載。古代大溪與長江平行流向,它穿過長江與清江的分水嶺而進入湖北恩施境內。史書記載的廩君沿鹽水之地遷徙,直到公元5世紀,清江以上到恩施尚可通航。春秋時,巴楚相爭,巴的兵力時常出現(xiàn)在湖北枝江、松滋、江陵一帶,就可證明巴人是沿大溪入清江東下的。
考古學家證實,早期進入峽江地帶的巴人,大多在長江的支流上建立他們的家園。這里有平緩的臺地和肥沃的土壤,這一切與當初巴人勢力的相對薄弱有關。春秋戰(zhàn)國之交,巴人在與江漢楚國、川西蜀國的分合中日漸強盛,強大的巴國在這一時期可謂如日中天。他們在長江邊的豐都、忠縣、涪陵都相繼建立過都城。
這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工商業(yè)城市——重慶。長江與嘉陵江在這里神奇交匯,勾勒出一座美麗的半島。生活在這里的重慶人似乎仍沉浸于他們最初的氛圍中,男人的熱烈率直,女人的美麗都一成不變地存留了下來。兩千多年前,這里是巴國最重要的都城——江州。20世紀,這些沿江而立的干欄式建筑,連續(xù)成片的船只,一眼望不到頭的石級,或許能帶給我們關于巴國圖景的想象。
兩千多年前的巴人經過漫長的顛沛流離,獲得了寧靜的生活。歷史上,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都與綿延不斷的大遷徙連在一起。從殷商開始往后的千百年間,巴人的足跡遍及半個中國。
巴文化溯源
約在我國商周時代,巴人在巴國的疆土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具有濃郁特征的區(qū)域文化,它是巴人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樣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巴人及其后裔,豪放剽悍,能歌善舞,在長期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以其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海納百川的精神,歷經數(shù)千年的變遷,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個性獨特的巴文化。
巴人或巴族是我國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區(qū)的一個族群,早期歷史距今3000~4000年。巴人是開創(chuàng)巴蜀文化的“主力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發(fā)揮重要作用。
在巴國的發(fā)展過程中,巴人積累了豐富的農業(yè)生產經驗,加之所居之地環(huán)境適宜,因而物產豐饒。對此《華陽國志·巴志》有詳盡的描述。巴國的手工業(yè)門類繁多,工藝先進,特別是青銅冶鑄,這一技藝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其產品如劍、矛等,鑄造精良,裝飾優(yōu)美,絲毫不遜中原諸國。
在巴人墓葬中,出土了相當數(shù)量的漆器,有漆盒、漆盤、漆奩、漆梳等,多髹紅、黑二色,色澤鮮明,造型優(yōu)美,而且多加以裝飾。
巴人是一個臨水而居的民族,他們用整木挖造出一種獨木舟,捕魚撈蝦,賴以為生。他們死后,又用這種獨木舟作為葬具,或仿其形且加蓋作葬具,考古學上稱之為船棺葬。其葬法是將死者遺體和隨葬品一道直接裝殮于船艙內,或者另備一只小棺容放尸體和陳放死者隨身小件物品,再將小棺放入船艙內,較大的隨葬品如陶罐、陶壺、陶釜、陶盆等,則放在船艙中空處。
巴人幾經轉徙,從一個弱小民族發(fā)展成為地括今湘、鄂、川、渝、陜、黔六省市大半地區(qū)的大國,從側面反映了巴人尚武、強悍的習性。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巴人的墓葬中多隨葬有富含本民族特色的青銅兵器,如戈、矛、劍等,因其形制、紋飾富有民族特色,迥異他國,因此,它們又被稱為“巴式青銅器”。
巴人常見的居室是一種“干欄”式建筑,這種房屋為竹木結構,分上下兩層,人居住在上層,下層為底架,這樣既能防御南方地區(qū)的潮濕,又可避蟲蛇之擾。
在巴國的發(fā)展過程中,巴人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又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的文化,如巴式兵器、樂器、舟船、民居、歌舞、服飾及婚喪習俗等。
巴文化厚重滄桑而絢麗多彩,融現(xiàn)實與浪漫于一體。在生活中,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同來自自然的、社會的一切艱難險阻作斗爭,使其文化成分中富含大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反抗壓迫的內容。他們對神秘的自然賦予奇特的幻想,這使得巴文化成分中又蘊涵瑰麗神奇的浪漫色彩。他們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信奉神靈,表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著名的古曲《下里》、《巴人》,正是源于巴地的民歌,傳遍楚地,這充分說明了巴文化是一種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所謂“大俗即大雅”,巴文化往往以其大俗的表現(xiàn)形式充分張揚個性,顯示藝術魅力,達到大雅的境界。再如源于巴渝地區(qū)的竹枝歌、竹枝詞,描繪風土人情,本身也就是俗文化與雅文化交融互攝的一種文學形式。巴文化在與外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博采眾長,在繼承的基礎上引進、融合和創(chuàng)新,如土家民間祭祀舞蹈《跳喪舞》,就源于古代巴人的《踏歌舞》。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