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沙
總有這樣一個日子,讓人聚焦傳統(tǒng)文化。
總有這樣一種記憶,讓人重拾新奇激動。
貼春聯(lián)、掛年畫、放鞭炮、收壓歲錢、逛廟會、看花燈、吃年夜飯……種種過年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世間流轉(zhuǎn)。但在許多人眼里,小時候的春節(jié)遠比現(xiàn)在的有味道,有氣氛。亮絕活、獻真聲、舞皮影……那些小時候的春節(jié)記憶已經(jīng)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在我們身邊,很多民間藝術正在流失,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始終堅守著傳統(tǒng)的家園,為日新月異的北京城,保留了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君宣傳媒總策劃李軍接受《小康》采訪表示,很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都在遺失,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在這個問題上,一方面是民間自救,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國家要大力扶植和保護這些傳統(tǒng)文化,從政策上要給予資金支持。那樣才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
回敲天橋真跡
——老天橋絕技藝術團趙伯真
訴說起老北京的天橋風貌,趙伯真沉浸在遠去的回憶中,率先談起它的由來。明朝嘉靖年間北京筑外城,天橋是外城的中心。那時,天壇、先農(nóng)壇北墻外,有東西走向的一條河,河上的橋是皇帝祭壇必經(jīng)之路。此橋只為天子所走,因此得名“天橋”。
多年前這里聚集了眾多民間藝人,可以說是北京民間藝術的搖籃。走過一條街,兩旁全是搭棚擺架的各色演出,京劇、京韻大鼓、相聲、硬氣功、變臉、評書、雜耍還有一系列曲藝種類,可謂形式龐雜,包羅萬象。那真是一段遺失了的美好時光,那時人們的業(yè)余生活單調(diào)、乏味,會有數(shù)以萬計的京城百姓去逛天橋,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diào)劑。
可惜的是解放后天橋被取締,這里的民間藝術由百花齊放的繁榮到只有趙伯真所在藝術團一支獨秀的尷尬局面,當年的盛況是再難尋覓了。作為團內(nèi)的主要演員,趙伯真前輩懷有“口內(nèi)紉針”、“銀針透體”、“七竅分珠”等絕技,找到一處場地,趙前輩即刻擺好架勢,展示了一段大刀剁腹的高超武技。
不愿再掏錢看
不過提到趙前輩掌握的這種民間絕技的傳承和發(fā)揚,其實受到頗多限制,它們通常都是傳子不穿外,外人對其中玄機不得而知,平添了一抹神秘色彩。當然也有例外,但趙前輩講收弟子應有的禮數(shù)必不可少:引師(有介紹人)、拜師會(圈內(nèi)知名藝人系數(shù)到會見證)、三拜九叩、頭頂大紅包、大擺宴席缺一不可。他們的技藝傳播的越廣也同時意味著其生存空間會不斷壓縮,畢竟不同于曲藝,沒那么多的創(chuàng)新,觀眾大部分是圖鮮,第一次、第二次看過還會驚艷于藝人的絕技,但幾次過后就會失去新鮮感,不愿再掏錢看老內(nèi)容。
好在如今趙前輩所在的藝術團表演的絕技已納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趙前輩說他們還是希望能延續(xù)老北京的這些民間文化,把老天橋民俗文化發(fā)揚光大。
復原市井風情
——“叫賣真人”張振遠
市井小巷,那一聲韻味悠長的“磨剪子嘞,戧菜刀……”,勾起多少人的童年回憶,隨著吆喝聲由遠而近,家家戶戶的門都打開了,一天就這樣開始了。而現(xiàn)在,除了在一些特殊場合(廟會、文化館等),很難再尋覓到叫賣的蹤影,可在老藝人張振遠的家中,卻時時能聽到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聲音。
盡管已是71歲的高齡,老爺子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鑠,聊起天來聲情并茂。說起自己的叫賣生涯,還頗有一段歷史淵源。他的姑夫是老北京專賣油茶、涼粉、茶燒的小商販,父親修桶,家族大部分成員均跟叫賣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兒時的耳濡目染,再加之沒事就愛去天橋一帶轉(zhuǎn)悠,看“八大怪”焦金池拉洋片,朱紹文表演單口相聲……深受這些民間文化的熏陶,一來二去,烙下難以泯滅的印記,無師自通,練就一口字正腔圓的叫賣技藝。
積累大批 “粉絲”
遙想當年榮,“叫賣真人”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由于叫賣之中飽含著文化,要想學會、學好、學得像,并非易事。85年開始,他沒事就去天壇吆喝,積累了大批忠實“粉絲”,眾聽客紛紛贊賞老爺子的才能,說唱得“真”好!嗓子“真”不錯!漸漸有了“叫賣真人”的雅號,直到04年北京全聚德烤鴨店正式贈此封號。92年退休后,老爺子有了充裕的時間,隨即磨練技藝,至今已掌握285段叫賣,自備了23件響器。談到興起,當即操持剃頭師傅用的喚頭、賣冷飲夾著的“冰盞兒”,表演了《賣西瓜》、《冰淇淋》等幾個名段,京腔京調(diào)、回味無窮的曲調(diào)用詞,聽得記者都忍不住拍案叫絕。近幾年的龍?zhí)稄R會上也都能看到這位老爺子的身影。
如今,老北京叫賣也已經(jīng)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張振遠也不遺余力地加入到這項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保護中,力求讓其重新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在京城百姓的生活中,更好地弘揚民間文化。
琴聲燈影里的“倩影”
——龍在天皮影俱樂部創(chuàng)辦人林中華
時間回到20世紀70年代。內(nèi)蒙古赤峰市一個遙遠的小山村,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無論影戲唱到多晚,當臺下只剩下十幾個老頭還在叭嗒叭嗒煙袋時,在火光中,人們還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孩童——這個孩子,就是林中華!
他今年35歲,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人,在北京一家中央級媒體下屬雜志工作。2007年,這個年輕人斥資150余萬元,在北京前門大柵欄建起了北京市首個動態(tài)皮影博物館,使這個傳統(tǒng)皮影戲演出消失了30多年的古都,再次恢復了日常演出,一門心思要把皮影這門古老的民間文化在文化中心的北京發(fā)揚光大。
林中華先生是皮影界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字輩”,但所有“皮影大師”們都不得不承認,這個30幾歲的年輕人是近幾年皮影領域最有魄力和朝氣的“皮影人”?!皟簳r那些關于影戲的記憶成了心中的情結(jié),多少年了也不能放下。皮影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能存活下來,就說明它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我對皮影將來的發(fā)展充滿信心。”林中華這樣對記者說。我們明白了,這也許就是林中華為什么要在繁華都市里唱響皮影戲的最初根源。
皮影面臨戲瀕危
林中華的“龍在天皮影俱樂部”坐落在北京前門大柵欄步行街上,在有著400多年歷史的這條以民俗文化和老字號著稱的步行街上,我們見到了林中華先生?!捌び笆侵腥A民族文化基因的符號之一,是最具中國特色的鄉(xiāng)土文化藝術形式”,林中華開門見山地為皮影戲定了性,但是現(xiàn)在皮影文化已到了瀕危的險境。皮影戲瀕危到什么狀況了呢?林先生說,據(jù)統(tǒng)計,全國目前大約還有不超過1200位皮影從業(yè)人員,這包含了能夠登臺的和已經(jīng)不能登臺的所有演出人員,及從事皮影雕刻的工匠和學徒工人。年齡結(jié)構(gòu)上,主要集中在55歲以上的年齡段,而60歲至80歲的老藝人占了40%以上。
就北京城區(qū)皮影來說,曾經(jīng)有30多個皮影戲班子活躍演出的盛況調(diào)零為僅存的五六位退休的老藝人,而這些老藝人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尤其是所有人都難有合適的傳承人,讓人很痛心?!罢者@種情況下去,歷史上活躍了300年的老北京皮影在未來15年左右就肯定失傳了?!绷种腥A說。
正是因為這種考慮,林中華把“傳承皮影藝術、弘揚影戲文化”當做了自己后半生的追求。他的“龍在天皮影俱樂部”是一個以傳播皮影文化、演出皮影劇目、開發(fā)皮影文化市場、培養(yǎng)皮影新人為主營項目的文化經(jīng)營機構(gòu)。是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唯一一家以皮影演出、展示、藝術交流、青少年皮影文化教育為主題的專業(yè)文化傳播機構(gòu)。
俱樂部每天循環(huán)上演8場皮影戲,皮影戲的劇目和內(nèi)容包括200多部傳統(tǒng)皮影劇目、新編現(xiàn)代皮影劇目,以及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兒童皮影劇目。同時,還特別設置了皮影DIY設備,喜歡皮影的人可以在老藝人的幫助下,親自動手操作、演示皮影人物動作。
通過這些,林中華相信皮影戲會越來越深刻地扎入到人們心中,讓所有的中國人來了解這種文化,一起來傳承和發(fā)揚它,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皮影戲的路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