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
我剛剛閱讀了一篇名為《那些不該入選的課文》的文章。它發(fā)表在2008年第6期《讀寫月報?新教育》上,作者朱華賢。
哪些是不該入選的課文?文章舉的一個例子很有代表性:
《一面五星紅旗》這篇課文講的是這樣一件事:“我”在國外的漂流中,不幸落入激流,并且受傷和迷路。第三天后,才找到小鎮(zhèn),當“我”向面包店老板說明處境時,老板卻提出要“我”身上的一面五星紅旗交換面包?!拔摇辈豢希x開面包店,摔倒在地。后來,面包店老板把“我”送到醫(yī)院,并支付了醫(yī)藥費。
課文要告訴學生的是:五星紅旗代表著祖國的尊嚴,它比人的生命更寶貴。寧可餓死,也決不能用它來交換。課文中的“我”寧可餓死而不肯用五星紅旗交換面包,看上去是頗為崇高的,但這是沒有必要的偽崇高,是缺乏人性的……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都應該得到最高規(guī)格的尊重。
除了朱華賢所批評的,面對這樣的課文,有一點筆者不吐不快:該文有明顯的編造故事欺騙孩子的嫌疑。這種假大空的東西,猶如精神上的“三聚氰胺”,毒害著孩子們的心靈。它為孩子樹立了一個說謊和造假的“樣板”——為了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難道就可以不擇手段?
朱華賢的這篇文章,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切的痛感,促使我思考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其實,教育的對象是人,全部目的也是為了人,離開這個核心,教育就失去了價值。這應該是教育的常識。
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忽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種典型的急功近利心態(tài),從深層次講,也是社會浮躁癥的反映。要知道,教育非比其他,它的“樹人”性質,決定了它必須拒絕急功近利,拒絕浮躁、浮華、浮夸。
觀察當今中國的教育現(xiàn)實,種種教育病涌現(xiàn)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了對人的理解和對人的權利的尊重。為什么當今中國的青少年,在學習時難以享受快樂,常常只能感受痛苦;為什么數(shù)以千萬計的農民工子女,雖然身在城市,卻只能寄身郊野陋室,不能與城市兒童并肩讀書;為什么同為國家公民,只因一紙戶籍,就要在跨進大學之門時,付出懸殊代價……
如果教育能真正做到尊重人、關注人、為了人,這些所謂的教育病并不難解決。推而廣之,各種社會病,也一樣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