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平
橘子味美宜適量
橘子內含有大量維生素C,《日用本草》認為有“止渴,潤燥,生津”之功。其實橘子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應少食或不吃,對糖尿病病人的消渴癥狀無效,可能越吃越渴,故不能止渴;因其維生素C含量高,與牛奶合服,牛奶中的蛋白質與橘子中的果酸、維生素C凝結成塊,導致腹脹、腹瀉、腹痛。有泌尿系統(tǒng)結石者,更忌食橘子,因為大量維生素C的代謝產(chǎn)物與體內代謝的鈣結合形成結石,造成結石加重。食橘子過量,容易上火,可出現(xiàn)口舌生瘡,咽喉干痛,因此無“潤燥,生津”之功,卻有生火助炎,傷津之害。因此,橘子不能多吃,一般每日2~3個(中等大小)為宜。適量吃橘子,增加體內碳水化合物(糖)和維生素C,對防止夜盲、皮膚角化和高血壓有輔助治療作用。蜜糖漬制的橘餅,能開胃化痰,可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及病后納差、食呆者,一般可直接咀嚼服用或橘餅泡茶飲汁。
橘皮入藥效用多
橘皮是一味傳統(tǒng)古老而又功效卓著的中藥。橘皮入中藥后改名換姓,即常稱陳皮、廣陳皮、廣皮、新會皮(廣東新會產(chǎn)的橘皮)等,很少用其出生時原名即橘皮。因為入藥宜陳久為上,產(chǎn)地以廣東為好,所以習慣稱其為陳皮或廣陳皮。
陳皮,性味苦溫,理氣和胃,化濕利痰。常用于慢性咳嗽,痰多胸悶,胃納不佳之證。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長期咳嗽,痰多氣喘,胸脘脹滿者,常用方如二陳湯(《和劑局方》),即:陳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2g,甘草5g。水煎服,藥簡效著。補氣方四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加上陳皮,名日異功散。為何稱其“異功”?因為陳皮加入之后,使之補而不滯,其補氣之功,更為卓著,功效特異,故名之。所以,凡補益之劑,尤其脾胃虛弱者,多加陳皮,則補中有疏,補力更強。
陳皮,對于胃濁上泛,納呆口臭,腹脹便溏都有較好效果,可用其泡茶代飲,即俗稱橘皮茶(干或鮮橘皮5~10g,用開水沖泡,即可飲用)。
若飲酒過量,橘皮有醒酒之功,用鮮橘皮1塊(約5g)嚼細吞下,或橘皮10~15g濃煎服。
若秋、冬季皮膚開裂,可用鮮橘皮擦皮膚,有潤燥防裂的作用,無論手、面,皆可外擦。
若脾虛納差,脘腹脹滿,暖氣不止者,用白術、陳皮等量研細后,溫開水沖服,5~10g/次,2次/日,或白術10g、陳皮5g水煎服。筆者常用,其功不淺。
若老年痰飲病者,晨起咳嗽多痰,痰如蛋清,人體消瘦,納差苔濁膩,則用:芡實30g,茯苓15g,陳皮10g,龍骨、牡蠣各30g,炙甘草5g;水煎服。長期服用有健脾化痰、祛飲化濁之功。患者應用效果很好,痰量明顯減少,胃納日增,服1~2個月,沒有任何不良反應。
其他“橘廢”皆是藥
橘子青而未成熟者為青橘子,亦是一味常用中藥,其皮俗稱青皮,又稱小青皮、四化青皮。有疏肝理氣,散結止痛之功。婦人經(jīng)前乳房脹痛,或有結塊者,筆者常用逍遙散(《和劑局方》:當歸15g,白芍10g,茯苓10g,柴胡10g,白術12g,炙甘草6g,煨生姜6g,薄荷5g,加青皮15g,或加橘子葉7張。臨床體會:其疏肝散結之功甚著,而橘葉比青皮效更佳。
橘絡,是橘子瓤外的網(wǎng)狀筋絡,色自如網(wǎng)絡,食橘時往往去凈、丟棄。其實,它是一味較貴的中藥,即橘絡。其性味甘平,入心肺,有通絡散瘀,理氣止痛之功。臨床常配降香以治療肋間神經(jīng)痛,筆者驗方:橘絡5~10g,降香6g,乳香、沒藥各5g,白芍30g,木瓜10g,炙甘草6g。其止痛效果很好,一般5~7劑可愈。
橘核,即橘子的種子,當今多為無核橘。其實,橘核多取實生苗(即未經(jīng)嫁接的由種子直接長成的苗木)野生橘子的核入藥,野橘多核,藥力又足。筆者開設男病專家門診,凡治療睪丸性疾病,如急、慢性睪丸炎,局部疼痛者,常用方:橘核10g,烏藥10g,荔枝核30g,懷牛膝12g,沉香曲1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有較好的消腫止痛作用。
橘紅,是橘皮的表層皮,稱其為橘紅。但當今中藥房里已沒有這樣的橘紅,統(tǒng)以陳皮用之。其實,橘紅有許多種,如化橘紅、賴氏紅等。橘紅擅長化痰止咳,藥性燥烈。橘皮除去橘紅即為橘白,橘白擅長和胃化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