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于懷
藝術需要獨創(chuàng),詩歌更需要獨創(chuàng)。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愈是詩的,愈是創(chuàng)造的”。詩歌的生命力來源于詩歌的獨創(chuàng)性。我國古代的詩歌理論家們,如南宋戴復古說:“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論詩十絕》)、清人葉燮說:“言前人所未言,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而后為我之詩”(《原詩》)、清人趙翼說:“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論詩》),都是在強調(diào)詩歌的獨創(chuàng)精神。詩歌創(chuàng)作的艱難之處主要在獨創(chuàng),而詩人的光輝成就也主要表現(xiàn)在獨創(chuàng)。
追求詩歌的獨創(chuàng)性,最重要的有兩點:
第一、要善于求異思維,在別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上發(fā)現(xiàn)新的美。
同一客觀事物,前人早已多次寫過。如山川景物、思親傷別;或者許多今人正在寫,如改革開放、城鄉(xiāng)巨變。怎么辦?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xiàn)出美來”(《藝術論》)。優(yōu)秀的有作為的詩人就應該是這樣的人。他要在前人已經(jīng)多次寫過或今人正在寫的客觀事物上,能夠找到與眾不同的感受,能夠發(fā)現(xiàn)新的美、新的詩意。這就要求作者力避趨同思維,力求求異思維,深入細致地觀察客觀事物,努力探究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深刻內(nèi)涵,從而發(fā)掘出別人尚未認識到的社會意義與美學價值。這樣寫出來的詩才會具有獨創(chuàng)性。如果作者不愿開動思想機器,只是浮光掠影地看到事物的表象,只是看到別人都能看到或者已經(jīng)看到的地方,寫出來的東西,必然是千人一面的膚淺平庸之作。
我曾經(jīng)談到今人的一首小詩:“三十大嫂著花衫,一任村人帶笑看;莫怪服裝紅又艷,十年箱底未曾穿?!边@就是一首歌頌改革開放的好詩,具有它的獨創(chuàng)性。如果我們要寫“改革開放三十年”,或者“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之類的詩歌,應該從這首詩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再看看明人的兩首詩。有些人認為明人的詩寫得不好,其實明人也有許多好詩。一首是比較有名氣的詩人于謙寫的《除夜宿太原寒甚》。除夕之夜,一人在外,天氣大寒,思親之情,自會油然而生。然而這樣的題材,前人早已寫過。像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崔涂《除夜有感》“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xiāng)人”,都是這一題材的名詩名句。于謙該如何寫出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呢?請看:“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彼麖膭e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了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于嚴寒中看到了來之不遠的春意,于困苦中看到了充滿希望的未來。因而全詩富含人生哲理,給人以樂觀向上的鼓舞。英國著名詩人雪萊也寫過類似的名句:“冬天既已來臨,春天豈還遙遠?”但他比于謙要晚四百年。還有一首是明代毫無名氣的女詩人宸濠翠妃的《梅花》。前人寫梅花的詩多不勝數(shù),明人高啟就寫有“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的名句。她該如何寫呢?首先,作者將自己的觀察點作了兩個轉移:一是從一般人室外觀梅轉向室內(nèi)透過窗洞觀梅,二是由一般人觀察梅樹轉為觀察梅樹周圍的事物。作者最終把目光投向一只正在倒拖著梅花爬上東墻的螻蟻,并從中發(fā)現(xiàn)了新的詩意。于是她寫道:“繡針刺破紙糊窗,引透寒梅一線香;螻蟻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東墻?!毙≡娡ㄟ^對詩人刺破紙窗窺看梅花和螻蟻倒拖梅花爬上東墻兩個情景的描寫,十分巧妙地暗示并贊頌了梅花的艷美,更生動形象地表達出詩人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小詩寫得十分新穎,富有情趣,也富有獨創(chuàng)性。作者雖無名氣,這首小詩卻能夠在歷代優(yōu)秀的詠梅詩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要善于別出心裁,選取作品最佳的藝術表現(xiàn)角度。
從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角度去描繪相同的客觀事物,是追求詩歌獨創(chuàng)性的另一重要手段。清人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說:“詩有從題中寫出,有從題外寫入;有從虛處實寫,實處虛寫;有從此寫彼,有從彼寫此;有從題前搖曳而來,題后迤邐而去,風云變幻,不一其態(tài)?!边€有劉熙載講的“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藝概·詩概》),都是在講詩歌的不同藝術表現(xiàn)角度問題。本人25年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側寫出新奇》,也是這個意思。同一題材的詩,可以有多個不同的表現(xiàn)角度。為了避免人云亦云,作者就要開動腦筋,別出心裁,認真選取作品最佳的藝術表現(xiàn)角度。
社日是古代農(nóng)民祭祀土神、祈盼豐收的日子,也是農(nóng)民借機開展各種娛樂活動的日子,向來十分歡慶、十分熱鬧。唐人王駕的《社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通過春社散后情景的描寫來反襯出散前的歡慶與熱鬧。宋人楊萬里的《觀社》“忽然簫鼓來何處,走煞兒童最可憐;虎頭豹面時自顧,野謳市舞各爭妍,”從正面對春社的熱鬧場景作了生動具體的描寫。兩人選取的表現(xiàn)角度不同,描寫的側重點也就完全不同,但都不失為寫社日的好詩。
洞庭湖有一君山,屹立于萬頃碧波之中,十分美麗壯觀。唐代有許多詩人寫到它。劉禹錫的描寫是:“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看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雍陶的描寫是:“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金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題君山》)。兩人都運用了想象、比喻等手法,但由于選取的表現(xiàn)角度不同,描寫上也就有很大差異。劉禹錫的角度是“遙望”,描繪的是遠景、全景:皎皎明月之下,風平浪靜之時,遙看千里湖光、一點山色,很自然就會產(chǎn)生“白銀盤里一青螺”的想象。而雍陶是到了君山,他的角度是“近觀”,描繪的是近景、倒影:波平如鏡,靜影沉壁,深翠的君山倒映于湖水之中,于是自然產(chǎn)生了倒映的君山好像鏡中仙女黛色螺髻的聯(lián)想。兩人的角度不同,寫景的側重點不同,想象和比喻也就各不相同。我們讀來絲毫沒有雷同之感。再看方干的《題君山》。方干是晚唐詩人,前人劉禹錫、雍陶都已寫到君山,而且是公認的好詩,他該怎么寫呢?請看:“曾于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彼耆﹂_常人的套路,避開正面的直接的描繪,采用游仙的格式,運用虛寫的手法,去講述君山的來歷,間接地寫出了君山的雄奇與瑰美,收到了驚世駭俗的功效。三個人,三首同寫君山的詩,選取的藝術表現(xiàn)角度各不相同,表現(xiàn)出各自的獨創(chuàng)性,對今天學詩的人來說,很有啟發(fā)和借鑒作用。
最后需要強調(diào)的是,追求詩歌獨創(chuàng)性的同時,要顧及到藝術作品的可接受性原則。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說:“陳腐之語,固不必涉筆,然求去其陳腐不可得,而翻為怪怪奇奇不可致詰之語以欺人,不獨欺人,而自欺,誠學者之大病也?!边@段話說得十分精辟,也十分中肯。詩歌是寫給大眾看的,必須為大眾所理解、所接受,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如果不顧及讀者能否理解和接受,為了體現(xiàn)獨創(chuàng)性。而去一味地求奇、求怪,弄得誰也不懂,那就走到創(chuàng)作的邪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