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離
太極是我國的國粹,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宋代之前,太極僅有其名而無圖象流傳。相傳太極圖是宋代華山道人陳圖南所繪,后來朱熹把它附于其大作《周易本義》之扉頁,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陰陽魚”太極圖。
太極,就是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渾沌狀態(tài),氣、形、質(zhì)渾為一體,清濁未分。后來由于太極運動產(chǎn)生陰陽二氣,氣之輕清者上浮而為天,氣之重濁者沉降而為地。
太極圖是一個圓圈,中間以一個“S”形的曲線分開,左白右黑,其形狀恰似黑白兩條魚,所以俗稱太極圖為“陰陽魚”。白魚在左,頭向上,屬陽;黑魚在右,頭向下,屬陰。陰陽不相離,故兩魚回環(huán)互抱,象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根,進退消長。更妙的是,陽中有一個黑點,陰中有一個白點,恰似魚的眼睛。白色中的黑點,表示陽盛極時陰并未消失,只是潛藏起來,故藏于陽中而根于陽。黑色中的白點,表示陰盛極時陽并沒有消失,而是藏于陰而根于陰。太極圖最外層的圓圈為太虛或無極,表示宇宙萬物是由元氣化生的,同時又在進行著運動和循環(huán)。
又有學者認為,太極圖包括天、地、人三部。它的陽方代表天部,陰方代表地部,中間的曲線代表人部,太極圖是一個研究天地萬物共同規(guī)律的法象圖。孟康給它下了一個定義:“太極圖,含三為一?!边@與道家學說不謀而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彼?,就宇宙而言則有三才,除天地之外還有一個人部。陽方的黑點代表天之極點,陰方的白點代表地之中點,曲線以陰陽交會點(即曲線的正中心)為界。所以,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劃分天的陰陽,當以極點為標準;劃分地的陰陽,則以中點為標準;劃分人的陰陽,以曲線上陰陽交會點為標準。
太極圖在中國極為常見。在戲劇中諸葛亮穿的衣袍中間有一個太極圖,山東曲阜孔廟的橫梁正中畫著一個太極圖,武術(shù)界將太極圖作為服飾或飾物,煉丹術(shù)中用太極圖來說明煉丹的藥物和火候,道家、儒家、丹家都用太極圖作為自己的標志,中醫(yī)藥界更是以太極圖作為職業(yè)的志徽。總之,在中國文化史上,太極圖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標志。
令人驚奇的是,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太極圖也甚感興趣。丹麥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chuàng)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N·玻爾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他在1937年訪問中國時見到了太極圖,對太極圖對立兩極的概念深感震驚。他十分嘆服中國人的智慧,回國后便把太極圖用來作為他家族的族徽,并在國家為他受勛時選用了太極圖作為他獎章的圖案。
太極圖高度概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是一個具有高深學理和分析探索事物規(guī)律的模型,形象地反映了陰陽、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同規(guī)律,一開始就成為易學的象征,彰顯了易學的精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