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才 趙維林
奇哉天峻①,賴天公妙爾,鬼斧神工,喀斯特②崮秀險峻,崔嵬崢嶸;疊嶂陔崖,草木蔥蘢,居環(huán)湖十三名山之首③,史不絕書兮駐名揚也。形勝巨舸兮昂首北騁,山風(fēng)吹兮山帶徜徉,奇秀絕異兮萬山獨彰。吐蕃圣山曰“巨層白崖”④,史載斯山兮“天青遮哈尕”峰⑤。雄起乎古西海西南也⑥,乃通西域陸路之沖,入古羌戎之掌中。
神哉天峻,背倚青海南山中東,其險則山阻柴達木東北成屏障。崇崇迂回叢峰競蒼穹,北瞰巍巍祁連,沉沉長云兮暗疏勒雪山⑦,東俯王母萬帳斷炊煙⑧,赤嶺塞外兮粼粼湖色冷靚⑨。
秘哉天峻,秘境深處兮團結(jié)峰凌空⑩,姐妹嬋媛兮守望昆侖{11}。疏勒東延兮紫山云嵐?jié)鈡12},赤水煙浮兮東注河湟乎{13};布喀素出兮青海湖盈{14},潺湲北匯兮黑河洶涌{15};蘇里河出兮西入羅布中{16}。斯謂漢羌乎昆侖之丘焉{17},吐蕃神山兮阿米辰達岡{18},穆王西行祭河宗斯夫{19}。斯山孤高兮矗云矣,聳疏勒南山兮扼北方矣,積雪幬巔兮寒光欺夏日,冰鏡鑒日兮素彩煉天河;一片瓊瑤兮寰域享清涼,其西南漍流彌漫阻隔,湖池星羅兮人鬼同沐,日中人沐兮黃昏鬼沐焉{20}。高寒盆地如灶頭厝釜兮{21},措納泓澒兮云霧迷茫{22}。
富哉天峻,疏勒南山兮萬載冰川,盡澤四河奔流四方{23};滋潤四方兮田園牧場。崗格爾肖合力胸攬木里北域,臂抱億萬斯年煤田豐礦。寶藏興兮財富殖,境地利兮贍民用。油路四通輻輳忙,境物阜兮百姓富,山野闊兮帲幛眾,野草茂兮三畜豐,大川平兮野驢騰驤,雪山寒兮野牛奔靡,峭壁聳兮巖羊伏藏。布喀東流兮肥鯉億萬,母親河兮恩浩蕩焉。
悠哉天峻,南魯芒兮北盧森{24},兀巖勒石兮鏨畋圖,斯默言兮漢羌游牧謠。關(guān)角山麓兮王母{25},百八藏經(jīng)兮化石墻焉{26},漢琉瓦默誦乎“常樂未央” {27}。君不見三危山出疏勒西{28},三苗西徙經(jīng)天峻{29},君不見王莽出征羌中道{30},重金誘羌羌帳遷?!叭舴蛐旅е每そ▽m,隋煬徙罪而死居,李靖行軍而取道,吳仁破虜而擒渠”{31}。鄧愈征西哭雪山煙瘴{32},酒泉太守馬岌立西王母祠于山中{33}。吏治東晉,契汗乙弗遷天峻{34}布喀南北炊煙濃。南北朝,吐谷渾治伏俟宮,游牝馬兮得驄龍{35}。唐永隆吐蕃統(tǒng),贊婆屯青海河源道控西東{36},明正德,東蒙古夫亦卜剌,阿爾禿斯襲青海而控四方{37},汪什代海北徙“安多雄”{38}。清道光,河北空兮草原官荒,蒙古西遷兮環(huán)湖原野曠,河南八族兮渡黃河復(fù)故鄉(xiāng){39},萬帳棋布環(huán)湖樂土上{40}。哈拉庫圖兵池空{(diào)41},伏俟廢址牧草蔥。民國間,都蘭縣駐都蘭寺,王振剛者治蒙藏{42}。
歡哉天峻,西路紅軍兮越祁連,疏勒河谷兮急行軍{43}。冰天雪地安何往?風(fēng)展紅旗兮過考克賽{44},悲唱國際歌兮突瓜州。見署光兮東方紅,黨派工作組進草原,駐熱乃亥運建政{45},汪什代海得解放。
強哉天峻,改革開放三十載草原面貌日新月異。綴高原明珠于新興草原{46},躍居全國百強縣榜。政通人和各族人民親如弟兄。市街縱橫商賈云集三產(chǎn)興旺。鐵龍呼嘯天路貫境時空短,國道過縣城物流星馳夜市亮。循環(huán)經(jīng)濟園落雪山下圖車龍。通路通水通電牧業(yè)新村政策通,移動聯(lián)通鐵通信號漫村莊。
夫吾天峻,萬眾贊頌,黨恩浩蕩,福祉永存。夫吾天峻,社會和諧,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夫吾天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勇于進取,科學(xué)務(wù)實,團結(jié)奮斗。秉承柴達木精神,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戮力開拓,勵精圖治,再鑄天峻輝煌,當(dāng)指日可待矣。
注釋:
[1]“天峻”一名為建政后取的新地名,是“天青”或“天近”的諧音。
[2]喀斯特,巖溶,石灰?guī)r高原的地名。
[3][國民]劉郁芬修,楊思等纂《甘肅通志稿》一百三十卷輿地八。第42頁:“阿木你天青插漢山,在青海西南,其峰甚峻,無雪而白,故名。亦十三山之一。”
[4]“巨層白崖”漢意譯,藏語“天青遮哈尕”。
[5][清]康敷鎔著《青海記》第37頁:“天青遮哈尕山,一名天近哈達,海西南大山也,距海百余里?!?/p>
[6][清乾隆]查郎阿、劉宇義修、許容纂《甘肅通志》四十卷第六冊第38頁:“西海,在縣(指西寧)西三百余里,周圍九百里。有魚無鱗,背負黑點?!?/p>
[7][唐]王昌齡詩《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薄扒嗪!敝盖嗪:?“雪山”指疏勒南山雪山。明清以來史籍載“西雪山”或“雪山”均指浩門河源頭崗格爾肖合力雪山。
[8]藏族稱青海湖為“措尺雪杰姆”,意為“萬帳王母”。解釋有兩種:其一,古代時青海湖一夜間暴發(fā),淹沒了萬戶牧帳;其二,青海湖是萬戶牧帳之主母。
[9][清]康敷鎔著《青海地志略》第1冊第15頁:“赤嶺,在西寧西邊外,《唐?地志》:‘石堡城西二十里至赤嶺。其西吐蕃,有開元中分界碑。《吐蕃傳》:‘開元中,吐蕃又請交馬于赤嶺,互市于甘松嶺。”
[10]團結(jié)峰,藏語崗則吾杰雪山,位于天峻縣疏勒南山中段,為祁連山系中的最高峰,海拔5826米。
[11]姐妹——姐妹峰,為團結(jié)峰的另一名稱。團結(jié)峰是雙仞雪峰,故名,藏族民間也稱其為“崗彩瑪”,即雙胞峰。
[12][乾隆]楊應(yīng)鋸纂修《西寧府新志》卷四第1頁:“唐長慶中,劉元鼎使吐蕃云:‘三山中高四下,曰紫山,古所謂昆侖。夷曰悶?zāi)枭??!薄白仙健笔乔颊Z的漢語意譯,漢代今崗格爾肖合力為“阿木你母枯”或“羌日母枯山”,即紫山。
[13]赤水:《山海經(jīng)》卷二,西山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中的昆侖之邱(丘)發(fā)源四條河,分別向東南西北四方流去。曰“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泛天之水”當(dāng)為黃河,木里河?xùn)|南流注于湟水入黃河。
[14][民國]劉郁芬修、楊思等纂《甘肅通志稿》?輿地九水道一。第1~8頁:“布喀河在青海西,源出青海西北三百余里阿[木你]母枯山(紫山——筆者),名喀喇細納河(為藏語——筆者)。”“青海左右諸水無大于此者。”“布喀河”即今布哈河。
[15]崗格爾肖合力北麓發(fā)源黑河次支流拉薩爾曲納,注入八寶河匯黑河。
[16]蘇里河發(fā)源于崗格爾肖合力雪山西緣,向西流出天峻縣蘇里鄉(xiāng)境,天峻縣境內(nèi)稱“蘇里河”,流入甘肅境內(nèi)一段叫“昌瑪河”。疏勒河,沒于羅布泊。
[17]《山海經(jīng)》卷二?西次三經(jīng):“昆侖之邱,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铀鲅?而南流東注于無(mo—筆者)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泛天水。洋水出焉,而南流注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是多怪獸?!?/p>
[18]阿米辰達岡:[康熙]王全臣等慕修《河州志》六卷第五卷?第109—110頁:“阿米辰達山上,有大淵水,即昆侖山也?!兜乩碇尽芬喾Q昆侖山在臨羌西”。辰達山是羌人的神山,藏語稱“阿米辰達岡”。奧地利人勒內(nèi)?德?內(nèi)貝斯基?沃杰科維茨所著《西藏的神靈和鬼怪》記載稱“乘達嶺”?!斗饒D西域志》稱“辰達山”。此山即今天峻縣境西北的崗格爾肖合力雪山,位于疏勒南山東端,主峰海拔5174米,古代環(huán)湖地區(qū)十三名山之一。
[19]丁謙《穆天子傳地理考證》:“穆王北征時,犬戎必尚居西寧本部。其地為西域孔道,故穆王即由此河宗昆侖”。這里的河宗是布哈河,穆王到崗格爾肖合力雪山布哈河發(fā)深處祭河宗。
[20]曹清景先生《西海山考察記》:“距木里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約30公里,是原木里公社一大隊一生產(chǎn)隊的夏秋草場。在一個比平地高不了多少的小山丘上,有兩個方形石池。池旁石上刻有‘曰中人沐,黃昏鬼沐八個碗口大小的漢字,工整鐫秀?!?/p>
[21]措納湖地區(qū)是一個高聳的冰積湖盆地,為祁連中段的一個高原高山構(gòu)造盆地。盆地面積北至疏勒南山南麓,南到宗務(wù)隆山北麓,西至黨河南山,東入天峻縣境,四面的山架著盆地,猶如鍋置灶頭。
[22]措內(nèi)湖,也叫哈拉湖,蒙漢混合語,“哈拉”為蒙語,為“黑色”之意,藏語“措納”亦意為“黑?!?。措納湖略呈雞卵形,湖水面積588.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42米,最深65米,為咸水湖。
[23]疏勒南山崗格爾肖合力雪山周邊發(fā)源四條河即木里河、蘇里河、布哈河、黑河次支流。
[24]天峻縣魯芒溝、盧森巖畫,系漢代羌人所刻畫。
[25][民國]劉郁芬修、楊思等纂《甘肅通志稿》?變異人異?第41頁:“周穆王見西王母于昆侖之石室。穆王西征,見西王母,執(zhí)壁帛之好,獻錦組之屬。穆王享王母于瑤池之上,賦詞往來,辭義可觀?!苯耜P(guān)角山谷甘珠爾石窟被認為是西母石室。
[26]石室外曾有石砌墻、城門等,共有巨形方塊石一百零八塊砌成墻體,藏族認為是一百零八部大藏經(jīng)甘珠爾化成了方石塊。
[27]關(guān)角山谷甘珠爾石窟前有古城遺址,曾出土漢代方磚及圓形瓦當(dāng),瓦當(dāng)上印?!俺肺囱搿?、“常樂億萬”等漢字及畫紋圖案。
[28][清宣統(tǒng)]升允等修,安維峻等纂《甘肅新通志》卷四十五第2頁:“帝堯已未七十有六載,竄三苗于三?!?在今疏勒南山西端,敦煌縣南,“三峰聳峙,如危欲墮”,具體指疏勒南山團結(jié)峰,宰日姆枯,阿木你姆枯烏拉(阿爾金山)等雪山曰三危。
[29]三苗:“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黑河大峽谷河關(guān)之西南、天峻等地曾經(jīng)是眾羌中心。
[30]羌中道:古代通往西域最重要的中外陸路交通,經(jīng)西域羌人居住的中心區(qū)域,曰羌中道,大至從青海湖、茶卡鹽池起沿布哈河過河爾金山脈北麓、疏勒南山南緣,通往敦煌的昆侖中干陸路。起于青海湖,故亦稱“青海道”。
[31]西漢未年,王莽用重金誘編當(dāng)時游牧天峻、青海湖、茶卡鹽池等地的羌人,要眾羌西遷獻出青海及允谷鹽池(茶卡鹽池),于此置西???羌人“徙者千萬數(shù)”。
[32][光緒及民國]鄧承偉修、張價卿等纂《西寧府續(xù)志》卷十第48頁:“青海賦”(以環(huán)海周圍七百余里為韻),作者張森焱(皋蘭翰林)。
[33]鄧愈,虹縣人,征西將軍。洪武九年,討羌人,窮追至昆侖山,即疏勒南山一帶。
[34][乾隆]楊應(yīng)琚纂修《西寧府新志》四十卷第3~4頁:“馬岌為涼酒泉太守。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周穆王見王母,謂此山宣立西王母袔,以禆朝廷無韁之福。駿(張駿)從之,王母既袔?!?/p>
[35]契汗、乙弗:“東晉時期,原牧于我國北方的鮮卑契汗和乙弗部落分別徙居于天峻縣的北部和東南部,成為天峻地區(qū)的早期居民之一?!薄短炀h志》。
[36]伏俟宮: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入口附近。公元540年吐谷渾夸呂可汗建宮于此。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置西海郡。
[37][乾隆]楊應(yīng)琚纂修《西寧府新志》卷二十第9~22頁:“永隆二年,吐蕃贊婆屯青海河源道?!奔礊橥罗澠?普)駐軍防守屯兵布哈河一帶。
[38]《西寧府新志》卷二十第9~22頁:“明正德四年,蒙古部亦卜剌、阿爾禿斯擁眾西奔,瞰知青海饒富,襲而居之,破安定四衛(wèi),番人多遠徙,其留者反為所役屬?!?/p>
[39]今天峻地區(qū)藏族共有十八個部落,稱“汪什代海十八部落”,明正德年間從環(huán)湖地區(qū)北遷黃河以南?!鞍捕嘈邸睘榘捕嗟貐^(qū)東部之藏語名。
[40]河南八族:即清朝時期駐牧黃河以南的天峻汪什代海、剛察等八個游牧部落。
[41]樂土:藏族稱青海湖周邊草原稱作“樂土”。
[42]哈拉庫圖城,在日月山下,清代屯兵駐守,清末廢。
[43]民國19年(1930)冬,都蘭理事公署改為都蘭縣,縣政府駐都蘭寺,首任縣長王振綱。
[44]1973年3月,西路軍左支隊翻越托勒南山,進入疏勒河谷跨越肅北和天峻縣蘇里鄉(xiāng)交界的考克塞山進軍新疆。
[45]熱乃亥:天峻縣建立縣級政權(quán)之初,住黑牛毛帳篷辦公。當(dāng)時駐地稱“熱乃亥”。
[46]1959年縣城取名為“新原”,即新興草原之意,1960年5月31日青海省人民委員會正式批準更名為“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