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萱
[牛詞牛語集解]
中國的漢字中,只要與牛配伍的,不是有那么點牛勁,就是有那么些牛的精神,否則就是一頭貨真價實的牛。
“牦?!薄瓣簟薄盃佟薄跋薄瓣钡茸种覆煌N類的牛。
“牧”指放牛之地?!袄纭眲t指牛耕地之器物?!盃奚惫乓鉃橐耘3洚?shù)募榔?。脾氣倔如牛的稱“犟”。牛角稱為“犄”。死不悔改的牛性謂之“牾”。此外,如“牡”“物”“特”“牿”等也都是與牛沾親帶故的本家。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體積最大的,與老鼠正成對比,所以人們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痹⒍嗷虼蟆?/p>
如大材小用為“牛刀小試”或“殺雞焉用牛刀”或“牛鼎烹雞”。說寧在小地方做首領(lǐng),也不在大地方做部下為“寧為雞口,勿為牛后?!?/p>
牛體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眾多而細密?!侗阕印窌镎f:“為學如牛毛,獲者如嶙角”,強調(diào)做學問之不易。杜甫有“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詩句,是古代法令繁苛的具體描寫。
古人以竹蒲作畫,以牛拉車載書,所以有“汗牛充棟”的故事。柳宗元文:“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焙笕怂彀褧喾Q為“汗牛充棟”,可見牛很早就沾染上了書香。
牛有四個囊,食下物后能反芻,食量很大,民人譏笑人食量大者為“牛肚”,稱人善飲的為“牛飲”,脾氣大的稱為“牛脾氣”。稱制止發(fā)脾氣或遏止說謊者為“扯牛鼻”。罵人不愛惜物品為“牛神”。譏人粗野不潔為“牛樣”。稱人行動遲緩如牛為“牛步遲遲”。
稱夸耀不實者為“吹?!被颉按蹬Fぁ?。
今稱企圖非份,信口開河,投機取巧的不法分子為“黃?!?。
凡事兩情不符者為“風馬牛不相及”或“牛頭不對馬嘴”。
事不關(guān)痛癢謂“蚊子叮牛角”,即一點知覺都沒有之意。
好繞道旁門營私為“鉆牛角尖”。
“泥牛入海”指代一去無返。
牛以愚忠聞名。人們常把不智不肖,愚笨者稱為“蠢?!被颉帮暸!?。古時譏笑目不識丁者為“青瞑?!?瞎眼牛)。世人謂不明話意為“對牛彈琴”。形容賢愚利鈍不分為“牛驥共宰”。報恩于人寧“做牛做馬”,即做牛馬為人耕作馱行之意。
漢書中有“獨念牛衣涕泣時邪”一句,故后人形容貧賤為妻之貧苦境況為“牛衣對泣”。
孟子云“牛山之木嘗美矣”,本是指山東臨淄縣的牛山地方林木之美,后人借喻人之禿頂。
韓愈云“牛溲、馬勃、敗鼓之皮”,后人遂形容極細微之物也有用處,所謂“牛溲馬勃”。
此外,“歸馬放牛”比喻戰(zhàn)事結(jié)束,士兵解甲歸田永息兵戈。“九牛一毛”言極多數(shù)中的一小部分。“九牛一虎”形容極大的力量。“騎牛找?!北扔魍浔径兴笾??!皡桥4隆毙稳葸^分的懼怕?!袄吓M栖嚒弊I人力盡無能。
在民間俚諺中,“黑漢、犁牛、鐵青馬,一個作活就頂兩”喻人身強體健,力氣大,一人做兩人的事?!芭3缘静荩喅贼~蝦”,即謂各人福氣不同。
[與牛有關(guān)的文化習俗]
(一)鞭春牛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h門外,爭土蓋春蠶?!毕取氨蕖倍蟆盃帯?,是古代送寒冬迎新春風俗的兩部曲。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后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jīng)》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jié)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xiāng)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nóng)之卷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p>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shù)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nèi)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完,百姓搖籃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后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nèi)。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巫術(shù),即經(jīng)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nèi)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二)獻牛王
我國少數(shù)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nóng)歷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jié)也稱“牛神節(jié)”“敬牛王菩薩節(jié)”“祭牛王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并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后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jié)”,屆時春耕已結(jié)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并在牛欄旁插兒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
(三)砍牛、生祭、熟祭
喪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禮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項目,其儀式是轉(zhuǎn)戛,而轉(zhuǎn)戛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這樣的記載:“親死,選牛一頭或數(shù)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之(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于云南中部、麗江山區(qū)的納西族在喪葬時有跳耗牛的風俗。老人死后,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內(nèi)燃起火堆,來客圍在四周,跳喪葬舞,舞者唱著挽歌。歌舞畢,眾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隨后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將一碗牛奶灌進去。若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則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就要另換一頭再灌,然后捆住牛的四蹄,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剝皮分肉,將牛心、牛肉獻于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稱為“熟祭”,祭畢埋骨入土。
(四)結(jié)牛財親,搶牛尾
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jié)牛財親”一說,流行于湖南一帶。在當?shù)?,一頭牛幾戶共用的稱為結(jié)牛財親,并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quán)一旦換成別人,其“親戚”關(guān)系也到此結(jié)束。流行于陜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搶牛尾的婚姻風俗,流行貴州西北一帶。男女訂婚后,女方要喂養(yǎng)一頭黃牛,待婚禮那天將牛牽到現(xiàn)場,再用兩根繩索絆牛腿。然后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會立刻上去搶奪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則婚姻告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