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雷
孫犁“包書”孫犁先生愛書成癖,視書如命,甚至還有一種給書包書皮兒的嗜好。孫犁還愛在包好的書皮上附記一些文字,如書名、作者、卷數(shù)以至得書經(jīng)過,該書簡評或偶然感觸等等。此類文字短小精練,言簡意賅,頗耐玩昧,先生名之以“書衣文錄”。如:《宋詞選》,1974年6月4日上午記。“某君需索宋詞,既刻撿出,恐其有失,軟紙皮外,另加硬紙皮焉?!?/p>
余光中“玩書”一般人買書,多視其內(nèi)容來決定取舍。而臺灣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看到精美華麗抑或裝幀考究的書籍便一見傾心,也顧不得內(nèi)容是怎樣的。他曾經(jīng)這樣來形容自己“欣賞把玩”書籍的情形:“資深的書呆子通常有一種不可救藥的毛病。他們坐在書桌前,并不一定要讀哪一本書,或研究哪一個問題,只是喜歡這本摸摸,那本翻翻,相相封面,看看插圖和目錄。并且嗅嗅(尤其是新書)好聞的紙香和油墨味。就這樣,一個昂貴的下午用完了?!?/p>
王夫之“嫁書”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兒出嫁,人們都來看望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給他女兒辦點什么嫁妝。王夫之高興地拎來一只箱子,說嫁妝都備齊了。有人打開一看,原來是滿滿的一箱書。王夫之對大家說:“這就是我多年來為女兒操辦的嫁妝啊!”
袁枚杖“吃書”清代詩人袁枚說;“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癡瘤。”袁枚自然是善吃者?!吧瞥浴本褪蔷捉赖梅ǎ肺队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李時珍“啃書”李時珍從小跟父親學醫(yī),22歲當醫(yī)生,博采經(jīng)方、時方、單方、驗方,外治內(nèi)服,療效顯著。他發(fā)現(xiàn)《本草》錯誤很多,品種不全,決心重修。經(jīng)27年辛勤勞動,“啃書”800多種,走遍名山大川,收集藥物1289種,插圖1160幅,處方11096個,于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補稿。
王亞南“綁書”我國第一個翻譯《資本論》的經(jīng)濟學家王亞南,1933年,他在由紅海向歐洲駛?cè)サ拇?,因遇海浪,大船顛簸得叫人無法站穩(wěn),他便請餐廳的服務員將他綁在椅子上。服務員以為他怕摔倒,便照辦了。誰知他卻開始聚精會神地讀起書來。
聞一多“醉書”詩人聞一多新婚那一天,親朋好友‘大早就擁入家門,前來賀喜??珊镁貌灰娦吕沙鰜?,大家都以為他更衣打扮去了。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得到家門時,人們才在書房里找到他。他仍穿著那件舊袍,手里捧著一本書,興味正濃。于是家人都說這個大喜時刻不能讓他看書,因為他一看上書就“醉”。
華羅庚“猜書”華羅庚的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當他拿到一本書時,首先要對著書思考一會,猜想書的布局謀篇,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jié)省了讀書的時間,而且培養(yǎng)了自己的思維力合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侯寶林“抄書”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于他勤奮好學,才成為著名的語言學專家。有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愿。后來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便頂風冒雪,一連18天跑圖書館去抄書。一部10多萬字的書,終于被他抄錄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