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天
1 個人經(jīng)歷過的通識教育課程
因著奇妙的機緣,在美國念了一年的大學部。為了省錢拼學分,跑去選了一堂叫“古典家具修復”的通識課。一方面好奇大學怎么會開這種課,同時也想喘口氣免得從早到晚都與計算機打混,當然,主要還是因為聽說不用考試。試想我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哥大,才兩百年的美利堅小弟還能有什么“古典”可言?真是誰怕誰!
開了課才發(fā)現(xiàn)教室就在工廠,要動手做實物,首先就得張羅個夠舊的家具。我是全班唯一的“老外”,沒祖國同胞可商量,更沒考古題可參考,這下可真是束手無策。好在熱心的老美同學幫我從廢物場拖了把老椅子,每堂課就拙手笨腳模仿著別人,拿著各型號的砂紙,左擦擦右磨磨。每當老師帶領(lǐng)學生審視每件家具時,大家興高采烈地討論樣式、色彩、設(shè)計,我卻插不上嘴,不是英文不好,是腦袋中不知道有什么可談的,而無言以應(yīng)對。
我對個人的專業(yè)課程非常有把握,平時上課老師經(jīng)常參考我發(fā)表的意見,因為沒事就會考滿分,臺灣同學給我封了個外號叫“Hundred王”??墒敲鎸δ前哑埔巫樱铱墒侨缏谋”?,生怕被當?shù)?,除了平時與同學拉好關(guān)系,三不五時就到老師辦公室“打招呼”。就這么磨磨擦擦一學期,在學期末最后的上漆修飾時,才突然發(fā)現(xiàn)這破椅子的型還頗有味道的,不知它的主人是誰?它為何流落?居然還有點不舍。
但是俗不可耐的我,至今對商店里的古董一點興趣也沒有,總覺得那些“東西”的所有權(quán)是屬于“作古人”的,擺在博物館里就可以,放在家里難道不會毛毛的?真不了解老東西有啥好買賣的?為什么價錢可以賣得比新的還貴?有閑錢不如買新產(chǎn)品,除了享受新科技,還能促進經(jīng)濟活絡(luò),那有多好!肯定是商人的炒作,不信且等蕭條時,看是饅頭值錢還是古董值錢。
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從此以后經(jīng)過路邊見到棄置的家具,每次我都會多看兩眼。不是想要拿來用,而是好奇它的主人長得什么樣?它是否參與了某個家庭的變遷?它有沒有陪伴孩子們長大?它肯定對我們的社會進步有某些程度的貢獻,應(yīng)該脫帽致敬!不僅如此,如今我見到了稍有年代的老單車、老房舍、甚至老人家,我會不自主地多停留那么一下,試圖拼湊他/它昔日的光彩,想象曾經(jīng)生活在他/它周遭的人、事、物,期望尋得蛛絲馬跡,找著仍然美麗的靈魂……
2 摸索東西方對通識教育的認知
完成學業(yè),也在美國大學設(shè)帳誤人子弟十余年,其間因參與課程規(guī)劃及系所認證工作推動,對美國的高等教育有進一步體認。后來因思念遠在臺灣的二老,同時想讓孩子能扎根中華文化,于是也加入了海歸,擁抱生長的土地。很榮幸地能進入臺灣銘傳大學服務(wù),更幸運的是能投身國際學院,站在第一線推動教育國際化。
國際學院是臺灣唯一全英語授課的教學單位,有一半的學生是臺灣本地生,另外是來自全球60多國300多位中文不靈光的國際生。目前大學部有國企、傳播、觀光、信息四學程,加上華語文教學系,另外還有國際關(guān)系研究所。特別感佩銘傳大學李銓校長的遠見,這個國際學院的設(shè)立,還不僅是讓國際學生來認識臺灣,主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臺灣的學生,能提早具備國際觀及全球化競爭力。
然而回到東方后,尤其在進入推動教育國際化的工作里,慢慢發(fā)現(xiàn)我理解的高等教育似乎與現(xiàn)況有差距。問題好像還不單單是結(jié)構(gòu)層面的,許多時候在與同仁討論、交流,甚至沖突中,體認到可能是觀念上的不同。
結(jié)構(gòu)上的改變還比較容易溝通,觀念上的差異會完全不知如何交流。就以通識教育為例,在我海外服務(wù)養(yǎng)成的認知里,無論在任何大學中,通識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項目,雖然臺灣早就有了通識教育,然而當我推動一些相關(guān)科目計劃時,沒有幾位同仁認為有必要,反而認為只要有幾個學分“長”得與外國大學一樣即可。
本來我這個學計算機的,邏輯應(yīng)該還不錯的,突然間發(fā)現(xiàn)認知全亂了套,弄不清自己是對是錯,回想當年在臺灣讀大學時沒聽過通識教育,現(xiàn)在同仁們也不認為重要,懷疑自己是否太過重視通識教育,是否在海外練就的武功已走火入魔了?一直到2005年參加了臺灣輔仁大學舉辦的“大學原創(chuàng)精神”研討會,經(jīng)過多位教育界前輩精彩的描述高等教育的來龍去脈,頓時覺得有如打通任督二脈,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腦袋還算正常。個人認為可能的關(guān)鍵問題,是東方與西方對大學的功用,有基本認知上的差異。這個問題尤其在通識教育這個議題上最能突顯,個人也認為這正是推行通識教育的瓶頸。
這個認知上的差異,簡單說來就是“大學是不是等于職業(yè)培訓?”答案應(yīng)該是否定的。以個人的專業(yè)來說,計算機科技快速成長,新的知識技術(shù)瞬息萬變,大一學生所學的知識,可能到他大三就已過時。而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也曾表示;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時可能根本不存在。可以說現(xiàn)在的學生畢業(yè)后,面對的將是目前還
不存在的工作(而非當前的熱門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fā)明的科技、解決從未想象過的問題(注:Karl Fisch, http://thefischbowl.Blogspot.com/2006/08/did-you-know.html 朱學恒翻譯,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 2007/04/04/a_a_c_a_oaf_if)。那大學要教什么?如果只是為了職業(yè)培訓,花幾個月時間補習就可拿到證照去謀職,何必浪費四年在大學?
高等教育要給學生什么?難道就只有職前訓練么?難道就只能談證照么?在拉丁文里的大學一詞為“Universitas”,指的應(yīng)是培養(yǎng)學生知人、知物、知天,使人的才能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全人”(Uomo Universale)(注:單國璽 (2005, December 08) The Origin and Spirit of University,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Original Spirit and Future Prospect of University.)??梢姶髮W的存在不應(yīng)是職業(yè)導向,從西方大學的校訓不難見其辦學理念,例如哈佛大學的“讓真理與你為友”,普林斯頓大學的“為國家服務(wù)、為世界服務(wù)”,簡單且富有感力。但說的比唱的好聽,他們是如何落實理念?如何去培養(yǎng)人?答案是通識教育!
以美國Kent大學對通識教育的說明為例,清楚說到通識教育是大學使命的核心,以準備學生居住在今天復雜的全球性社會(注:www.kent.edu/kasada/Handbook/AcademicRequirements/LER.cfm)。如果說大學是棵大樹,通識教育應(yīng)該是大樹的主干,而各個學系是樹上的枝干。這種觀念似乎與東方思維有差距,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認定大學就是要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所以舉目只見各院系專業(yè)掛帥、山頭林立,沒人理睬通識教育。雖然臺灣的高等學府普設(shè)“通識教育中心”,但也只淪為宴席上的幾道小菜,原因就非常清楚了。
如果得空去Google一下,您會發(fā)現(xiàn)臺灣的大學各種通識教育中心,不知能否算為臺灣高等教育的一個特色。閣下如果參觀美國大學不見所謂的通識教育中心,因為整個大學就是通識教育中心。這些年間臺灣銘傳大學接受相關(guān)評鑒機構(gòu)MSCHE(注:www.msche.org)的認證,通識教育被單獨立項檢核,而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系所被如此檢核。且不論大家如何把專業(yè)科系凌駕通識教育之上,現(xiàn)代大學發(fā)展趨勢將是分領(lǐng)域而不強調(diào)科系了(注:Special Report, Newsweek, August 18, 2008),單就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審慎思考。
但是什么是通識教育?我在國外讀書以及教書期間不斷接觸通識教育,我能非??隙ㄍㄗR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可以搬出許多例子說明,也可以告知如何操作。但要我?guī)拙湓捳f明什么是通識教育,就好像要我說明愛情的滋味是什么,總有個東西卡在喉頭說不上來、也咽不下去??吹絿鴥?nèi)外許多文獻,個人認為都沒能那么具象地清楚說明,例如Kent大學的定義已經(jīng)算是很不錯了:
課程能擴展學生智慧的范疇,提升道德和人道主義價值,準備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并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事業(yè)人生。通過這學習經(jīng)驗,學生能發(fā)展其智慧的靈活性,以適應(yīng)一個不斷變遷的世界。
可是還有著那么一點八股,總搔不到那個癢處。
3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驚艷
2007年哈佛大學推出新的通識課程架構(gòu),當然引起大家的關(guān)注。我雖然后知后覺,怎能脫俗不也去湊湊熱鬧,在相關(guān)的網(wǎng)上四處閑逛,忽然間在他們前置作業(yè)的說帖中(注:Harvard University, (2007, January),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http://www.Fas.harvard.edu/%7Esecfas/ GenEdLegislation.htm),發(fā)現(xiàn)令我拍案叫絕拍到手都痛的一段話,興奮的差點睡不著覺,心中直念道:“果然不愧是哈佛大學!”他們?nèi)绾稳瓋赡_、干凈利落地解釋通識教育,且容我試試來與大家分享,然而在下外語能力有限,希望將來有翻譯達人能更加精準的予以闡明。
首先,說帖中開宗明義的清理大家對通識教育的誤解,說到通識教育
●并非訓練學生就業(yè),或指引畢業(yè)后的人生方向。
Does not mean to train students for their professions or to give them a guide to life after college,也非擴張學生的自信,去發(fā)展自我為是的認知。
Nor does it means instilling confidence in students by flattering the presumption that the world they are familiar with is the only one that matters。多少人認為通識教育是與職業(yè)掛鉤?又有多少人認為通識教育是要開啟人生方向?不能說它們毫無關(guān)聯(lián),只能說那些只是附帶產(chǎn)品,并不是通識教育的主要功能。那通識教育到底要做什么呢?通識教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
●動搖原有的認知
to unsettle presumptions
●使熟悉的變成陌生
to defamiliarize the familiar
●揭露表顯下的事實
to reveal what is going on beneath and behind appearances
●讓年青人迷失方向, 使他們重新定位出發(fā)
to disorient young people and to help them to find ways to re-orient themselves
什么是“動搖認知”?舉個例子,早年臺灣沒有麥當勞,大伙第一次吃漢堡包時就忙著找刀叉。為什么?因
為在“認知”里吃西餐不就是該用刀叉嗎!Presumption這字被我說成是一種認知,亦可翻譯為自以為是或設(shè)想,而settle可說成定居或安家。如過一個年紀輕輕的大學生,就把自己的思維鎖定在許多自以為是的認知,他怎么可能會有璀璨的未來?
什么又是“熟悉的變成陌生”?例如過馬路這件事,對大家來講是太熟習不過了。記得當年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才部分開通時,卻有不少人橫向穿越而命喪,他們肯定是憑著以往的經(jīng)驗過街,想著不就是那么左閃右躲一下么?哪知道大街的形態(tài)已經(jīng)改變了!人類是有惰性的,容易安于所熟悉的而不愿嘗試改變,因為改變是需要付出代價的?,F(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快速改變,不愿改變的人反而往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表顯下的事實”例子最多,不再贅述。
哇!“讓年青人迷失方向”這句話最讓人感到震撼,無須多加解釋。但敢問有多少位教育先進,能設(shè)計課程其目的是使學生迷失方向?又有多少人能設(shè)計課程,讓迷失的學生重新覓得方向。這段話可是讓我卡在喉頭的那句說上來了,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應(yīng)該算是解釋通識教育最精粹的描述。
4 教師也要先迷失方向才能找出什么是通識教育
近些年間大家都曉得,西方教育流倡導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養(yǎng)成。哈佛大學百多位教授歷經(jīng)3年討論出來的新通識課程,本身就可以視為是批判思考下的杰出作品(masterpiece)。哈佛新通識課程特色已有多文討論,我也就不再贅述。但問題是在我們這些老師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shù)都缺乏被培養(yǎng)批判思考的經(jīng)驗,更沒有體驗過通識教育。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的東西,要如何呈現(xiàn)出來去教育培養(yǎng)學生?答案很簡單,就是需要實行如上所述——動搖原有的認知、使熟悉的變成陌生、重新定位出發(fā),才能不斷地跳脫出自己狹隘的小框框。
其實哈佛提出的這些思想,在我們固有中華文化里不缺席,臺灣玄奘大學林安梧老師答應(yīng),要引經(jīng)據(jù)典找出相應(yīng)典故,我們拭目以待。但是我們要什么樣的未來,面向教育最后一道戰(zhàn)線的高等教育,我們不能放過今天。個人認為從事高等教育的伙伴,應(yīng)有如是的認知:知識傳授只是載體,目的先是“養(yǎng)人”,后是“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