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佩云
【摘要】在新課程下的教學理應(yīng)是詩意的、智慧的、創(chuàng)造的。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潤澤生命,怎樣讓學生“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理應(yīng)成為我們課堂的追求。一、珍視個性,讓課堂放飛夢想,流淌詩意;二、平等對話,讓課堂彰顯民主、洋溢馨香;三、放飛情感,讓課堂聲情并茂、搖曳生姿;四、注重積累,讓學生滋養(yǎng)l心靈,沐浴書香。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詩意智慧創(chuàng)造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1-1270(2009)7-0081-01
湖北省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史紹典在《交流溝通對話——史紹典語文教學案例選》中這樣論述:“語文,是詩意的、激情的、顧盼的、聯(lián)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樣的奔涌、一馬平川式的傾訴、午夜黎明式的靜寂、狂飆突進式的嘯傲……,語文,是勵志、交鋒、感悟、體驗、暢談、淺吟;是抑揚頓挫、回腸蕩氣、余音繞梁……,語文是獨立思想的家園,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語文,永遠是語文……”史紹典老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詩意課堂的美妙圖景,讓我們感到新課程下教學理應(yīng)是詩意的、智慧的、創(chuàng)造的。在我們對新課標新教材心馳神往的同時,又感覺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yīng)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潤澤生命,怎樣讓學生“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愛因斯坦)理應(yīng)成為我們課堂的追求。
一、珍視個性,讓課堂放飛夢想,流淌詩意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痹娨庹Z文,是一種極具個性色彩的語文,“有一千個讀者就有會一千個哈姆雷特?!币虼怂笞鹬貍€體、高揚個性,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驗。它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zhàn)書本、挑戰(zhàn)教師、挑戰(zhàn)權(quán)威。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寬容的胸襟,不要用標準答案去統(tǒng)一學生,即使是違背主旨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也應(yīng)給予一定的激勵賞識。
記得有一次我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大家理解“孤帆”這個詞時。大部分同學說是孤零零的一條船,而一位男同學卻發(fā)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說:我從孤帆這個詞語體會到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煙花三月季節(jié),千里澄江似練,一碧如洗的江面上肯定會有許多船只,可作者為什么說是孤帆呢?我認為當時作者的整顆心、滿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的身上,即使其他帆船進入他的視線,他也好像沒看到一樣,真可謂:“千帆駛過皆不見,唯見浩然一扁舟。”學生那精彩的充滿個性的發(fā)言,令我不禁為之喝彩。童言、童心、童趣回歸了課堂,那種感覺,真好。所以,語文課要給孩子的思想松綁,讓他們用自由的身姿舒展生命的愜意,在神思飛揚中真正地擁有自我。讓學生詩意地棲居,是語文老師的天職。
二、平等對話,讓課堂彰顯民主、洋溢馨香
《新課標》中有這么一段話“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闭Z文教學的對話,其實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溝通。心靈上的碰撞。在課堂中,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互相傾聽著、解讀著,互相體悟著、欣賞著,時而陶醉于學生的精辟見地,時而點化著學生的稚嫩觀點,時而又提升著學生的審美情懷——這一直是我所追求的對話效果。
教師全身心投入課堂,與學生在親切溫馨的氛圍中對話合作,就會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建立情感的磁場,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始終。這樣跨越了心靈的桎梏。課堂里沒有了教和學的界限,一切似乎成為心靈之間的對話!
通過對話,必然讓課堂激蕩著師生的靈氣,彌散著詩意的芳香。對話使教學處于一種民主平等的狀態(tài),民主的程度越高,這座連通心靈的橋就越堅固、越寬闊,課堂就會更加溫馨、詩意。
三、放飛情感,讓課堂聲情并茂、搖曳生姿
詩意的語文,是一種文化的氣息,是一座精神的花園。詩意語文,應(yīng)該用全人類的文化神韻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引領(lǐng)他們登堂入室,領(lǐng)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美麗姿態(tài),充分享受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課堂上,師生情思隨之起伏,身心俱在其中,真知、真情、真理,渾然一體。情感生成有四個階段:
情感的醞釀階段——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情感的呼喚階段——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情感的體驗階段——此間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情感的生成階段——驀然回首,燈火闌珊
我在學完《在山的那一邊》這一課后,請你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自擬一句座右銘,當你遇到困難時拿出來多念幾遍。學生擬出以下格言:“不經(jīng)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隨隨便便就成功。”“艱難困苦乃是磨煉人的試金石?!薄皼]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p>
語文教學不再僅僅是注重結(jié)論的獲得,而高度重視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用各自的表達方式,生成新知識,發(fā)展新認識。這一過程是情感的拓展和深化。
四、注重積累,讓學生滋養(yǎng)心靈,沐浴書香
“胸藏萬卷憑吞吐,筆蘊千鈞任翕張?!痹u價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人們常常用滿腹詩書、能說會寫來衡量。滿腹詩書是指語言積累豐富,能說會寫是一種語文能力,它不會憑空產(chǎn)生。在這方面我的具體做法是:
1積累名家名篇。名家之作,大都在鮮活的潺潺流動的語言里,搏動著或纏綿或深沉、或哀怨或昂奮的心靈,橫溢著生命的熱血,迸濺著激情的火焰,顯示著他們對恩愛情仇、榮辱進退的思索。每讀一遍,便是如癡如醉的享受一次語言大餐、文化大餐。教師應(yīng)誘導學生與大師對話。通過閱讀名著來認識生活,汲取營養(yǎng),從而精神上得到愉悅和陶冶,提升審美素養(yǎng)。
2搜集材料,積累語言。事實證明,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其基本途徑是大量的語文實踐和豐富的語言積累。那么,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搜集語言材料的作業(yè),諸如收集成語、俗語、諺語,分類摘錄名言警句,背誦精短古詩,剪報收集時文等??梢源偈箤W生擴大閱讀量,拓展語文視野,大有裨益。
3積累一份人文情懷?,F(xiàn)在的課程標準把課程目標定位為三個維度,其中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成為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一份愛心——愛心是永遠的色調(diào);要學會尊重生命——這是永遠的責任;要學會審美——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要珍愛親情——錢淡情濃,親情無價……讓學生擁有博大剛毅、悲天憫人的情懷。
積累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積累的過程,就是用人類文化的精品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為學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當閱讀成為孩子們“詩意棲居的家園”時,我們會欣喜地看到學生在不斷成長。
生活是詩意的,但唯有在大地上,方能使人感受到一種歸宿;課堂也應(yīng)該是詩意的,但必須觸及生命、充盈精神。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師生,若能時時、處處感受到課堂中的趣意和美的存在,便會成為詩意的存在者。讓學習成為享受,讓課堂成為精神家園——這種詩意正是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思想品德課堂的傾心追求和殷切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