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雙金
先從禪宗故事說起:
有一位小沙彌問禪師:“我們寺內(nèi),千百年來出了數(shù)不盡的得道高僧,佛堂內(nèi)化育過無數(shù)眾生,可是,我們佛桌上那只木魚聽過那么多經(jīng)書,受過如此多佛號,為什么至今仍是只木魚而不能成佛呢?”
禪師微微一笑,問他:“你來這里多久了?”
小沙彌說:“已經(jīng)兩年了?!?/p>
禪師說:“那懂不懂得念經(jīng)?”
小沙彌說:“懂?!?/p>
禪師問:“懂不懂得禮佛?”
小沙彌說:“懂?!?/p>
禪師問:“懂不懂修持?”
小沙彌說:“懂?!?/p>
禪師笑了起來,說道:“你看你自己說了那么多‘懂、懂、懂,那你成佛沒有?”小沙彌臉紅地說:“還沒有?!倍U師語重心長地說:“這就對了。那只木魚說了無數(shù)聲‘咚、咚、咚,畢竟永遠是只木魚,因為佛法不是說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
好一個“悟出來的”!佛家說“瓦片磨不成鏡子,坐禪成不了佛?!狈鸱ㄈ绱?,道亦如此,莫可名狀,只有心領(lǐng)神會。
現(xiàn)在小學語文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有倡導“深度語文”,有追求“詩意語文”,有主張“情智語文”,有推崇“簡單語文”……真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少了自己“悟”性的人就會迷了眼、亂了心:語文到底是什么呀?語文到底怎么教呀?怎么一會兒簡單,一會兒深度?其實,不管在“語文”二字前冠了什么詞,它的中心詞都是“語文”,語文是核心,語文是根本,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詩意語文”也好,“情智語文”也罷,不過是倡導者對語文的獨特理解與追求,是他們對語文教育個性化的主張。哲學上講,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了個性,哪來共性呢?
再說文本解讀吧。有的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說強調(diào)閱讀者的主觀感受,強調(diào)閱讀主體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庇械恼f:“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終究是哈姆雷特,而不是賈寶玉。”此說強調(diào)要重視文本內(nèi)容主題,不可曲解文本,更不可誤讀文本。有的說“深度解讀”,因為他們認為小語界普遍存在淺讀文本的通病,沒有深度就沒有高度,就沒有對兒童的精神引領(lǐng)。低層次的重復是對兒童的貽誤和不負責任,是做教師的最大失職。有的說“廣度閱讀”,他們認為文本內(nèi)容有限,要善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沒有思維的廣度,也就難有思維的深度,“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趶V闊的知識背景下來觀照文本,文本才有活潑潑的生命力。有的說“細讀文本”,他們認為作者“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們作為讀者的豈可辜負了作者的苦心,須“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有如此方能“入境始與親”。
以上各家之說均有道理,但你我諸君貴在悟其精髓,把握其度。教師讀書當該深入,教師教書貴在淺出;教師讀書理應思接千栽,教師教書貴在選其精要;教師讀書本該語語悟神,教師教書貴在舉一反三。這其中的奧妙呀,只能自己去悟了!
這“悟”字呀,豈是我輩能說得清、道得明的?真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