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言文教學在當下的處境之艱難,大多數(shù)一線教師基本都有體會。推究起來,“學生不喜歡”是其主要因素。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深思過,學生為什么不喜歡呢?難道文言文真的那么可憎,以至難懂難記到讓人生畏的地步?難道學生興趣低迷就沒有教師的責任?
一、文言文教學的弊病
我認為,當下的文言文教學百病纏身。教學方法的失當無疑是最為顯性的表征。我們的教學模式化到了極點:教學流程之僵滯,教學形式之呆板,教學手段之單一,使得學生昏昏欲睡。學生學習文言文全無主動和興趣可言,完全為考試所迫,極為被動和功利,課堂了無生氣。試問,這樣的文言文教學誰會喜歡?
如果說教學模式化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目標的偏差則直接把文言文教學拉入了死胡同??v觀我們的課堂,“理解詞句含義、梳理文章內容”幾乎成為文言教學的全部?;谶@樣的目標定位,講究字詞的落實、注重詞句的用法、追求詞句的翻譯也就必然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于是,為了尋求意義的精確理解,講課時一字一對、一句一講、字必求其訓、句必索其旨,如此,富有情趣和靈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得支離破碎,美感全無,雅致全無。其實,只要此舉能夠產生較高的效益,吃點苦也不要緊,問題的關鍵在于,2/3以上的教學時間被耗費,學生收獲了什么呢?這樣的定位完全背離了學習文言文的初衷,學生撿到的只是芝麻,丟棄的卻是西瓜;原本索然寡味的串講再加上機械繁復的解析,這樣的課堂還有多少趣味可言?這樣的學習又有多少實用可言?
更為糟糕的是,除去串講課文消耗的大量時間,我們又把所剩不多的寶貴時間浪費在大而無當?shù)募芸辗治錾?。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陷入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認為教材所選的作品都是經典,無論是內容和主題,還是語言和寫法,都只能以欣賞的態(tài)度去面對,以膜拜的心理去解讀,發(fā)掘詞句的微言大義;文章呈現(xiàn)的也只是靜態(tài)的、歷史的信息,其中的人和事全都與今天毫不相干、與自己沒有關聯(lián)。于是,我們的課堂也就像祥林嫂不斷地向魯鎮(zhèn)的人們嘮叨“我真傻,真的”,以至于學生“一聽到就厭得頭痛”,連偶爾“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的場面也十分少見。這種長期以來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和實踐對文言文教學的危害極大,它不但消解了學生的興趣,疏離了文言文與當下的關系,更疏遠了學生與語文的情感。
二、文言文教學的對策
基于當下文言文教學的弊端,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科學定位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既然不少學生認為文言文不實用,一些專家也認為“文言文在現(xiàn)代社會已經失去了生命力”,我們何不抓住“實用性”這一關節(jié)來做文章,讓文言文充分煥發(fā)出“實用”的生命活力呢?
如何才能做到“實用”呢?我想它應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指向現(xiàn)實的、功利的,即在理解文意的過程中學習古人的經驗,吸取曾經的教訓,有的甚至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直接拿來、全盤化用,用于管家理財、濟世治國。譬如,《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廣為日本人喜愛和推崇,成為他們經商和管理的必讀書目。第二個層面是指向內心的、精神的,即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提升道德的境界。譬如,讀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你懂得了一條基本的做人準則;讀了《伶官傳序》中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你又明白了生活的奮斗哲學,這就是精神的“實用”。這些東西,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悟出來,而并非只有作家才能悟出來,也更非只有古人才能悟出來。但是,這都需要以時間和經歷為代價,很多時候,這種代價可能是非常巨大和慘痛的。牛頓說:“如果說我能看得比別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那么,從
文言文中領會先賢的精神世界,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嗎?
三、文言文教學的途徑
這樣,我們對文言文教學就有了新的認識,即理解意義只是一個基礎,只是一種工具或憑借,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就是被文言文的精華所化,而不只是孤立地停留在意義理解的層面上。我們的教學就會上升到以理解意義為手段、以吸取文化養(yǎng)料為旨歸的理想境界。然而,課堂教學是具體而微的,我們又該如何通過有效的路徑來到達這種理想的境界呢?
“語文即生活”,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但是,當前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正是:語文是語文,生活是生活,我們把語文搞得越來越遠離生活,把文言搞得越來越遠離現(xiàn)實。
為此,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盡量突破教材的原點向生活靠攏,一方面通過讀古人之文來吸取經驗和教訓以啟迪智慧,一方面通過讀圣賢之書來豐富心靈和品德以怡養(yǎng)性情。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設置“我讀我想”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站在當下的角度,聯(lián)系現(xiàn)實,發(fā)散思考,從而獲得新的啟示以提升智慧、濡染品性。例如,上《寡人之于國也》,我引導學生做了如下一系列的思考:辦事情要符合規(guī)律,要有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眼光,要把發(fā)展生產、滿足并豐富人民的生活需要放在首位。由此結合現(xiàn)實來反思,我們就可以想到國家為什么要提出和諧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也就能夠明白黨中央為什么特別重視“三農”問題,為什么要把清理拖欠民工工資作為一件全國性的大事來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百姓的基本生存,才能做到“養(yǎng)生喪死無憾”,社會才可能保持基本的穩(wěn)定。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連接和轉換,學生的思維卻迅速地超越了文字所設定的時空界限,躍過歷史的阻隔,置身于鮮活的現(xiàn)實之中。死的文字轉化為活的思想,歷史的文本重新閃爍出智慧的光芒,誰還會說文言文過了時?誰又能說文言文不實用?
文言文雖為前世之作,但它并沒有隨古人的身體而死去,相反,選入教材的文章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名篇,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地認識并積極地開掘,它將是學生寫作的一座富礦。
在文體上,我們可以借鑒文言文的語言形式寫作文言文;在內容上,文言文更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素材。因此,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但可以指導學生適當?shù)貒L試文言文的寫作,更可以充分地引導學生開掘文言文在寫作素材方面的價值,從而最大程度地彰顯文言文在高考這一人生關鍵環(huán)節(jié)中的實用性,這恐怕比任何的架空分析都來得實在,也比任何的宣傳都更有說服力。
只要我們以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情思想,力爭做到生活化、形象化,深入之,淺出之,學生就會品味到學習文言的妙處,體會到學習文言的益處,感受到學習文言的樂趣,然后親近文本,誦讀感悟,遷移明理,并逐漸為其所化,品性得以涵養(yǎng),心靈得以濡染。
毛忠平,教師,現(xiàn)居甘肅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