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娟
摘要:菲力浦是20世紀英國小說家毛姆的長篇代表作《人性的枷鎖》中的主人公,其形象與存在主義的部分關(guān)鍵詞存在某些暗合,本文就試圖從這些角度來解讀菲力浦形象意義,探索人性的枷鎖的具體內(nèi)涵及其作品深沉的命運觀。
關(guān)鍵詞:存在主義枷鎖命運意義
中圖分類號:15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19-02
菲力浦是毛姆的一部半自傳體作品《人性的枷鎖》所塑造的重要形象,作品于1911年動筆,以菲力浦的成長經(jīng)歷及尋找人生價值的過程為主線牽引出一系列的人物,鋪展故事情節(jié),凝聚了作者四年的心血,以其獨特的形象價值而成為藝術(shù)人物畫廊里的一枝奇葩。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契機來看,人物形象與流行于20世紀的40-60年代的存在主義美學存在著某些時代特質(zhì)的偶合,本文就試從菲力浦面對與情感、宗教、人性、社會等的矛盾沖突時,其形象與存在主義的部分關(guān)鍵詞:荒謬、自由選擇內(nèi)涵的某些暗合出發(fā),來解讀菲力浦形象意義,探索人性的枷鎖的具體內(nèi)涵及其作品深沉的命運觀。
一、荒謬的狀態(tài)
加繆指出:“荒謬就是世界的不合理性與人的靈魂深處竭力追求清晰之間的沖突?!币簿褪钦f人是處在各種矛盾和背離中的人,人應該自我參悟,認識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就本作品而言,在對人性的追問中,套在人身上的枷鎖其實也就是人的荒謬的生存狀態(tài)。主人公的成長過程就像是一幕荒謬的人生劇,在各種綜合力下探索人生命運。
在人生過程中,人的思想及行為在內(nèi)力和外力的作用下會產(chǎn)生持久的性征,而這種性征又會對其整個人生產(chǎn)生很大影響。主人公菲力浦,有著痛苦的童年經(jīng)歷,很小就父母雙亡,還天生跛腳,后被伯父領(lǐng)養(yǎng),伯父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在伯父的安排下,菲力浦進入學校學習《圣經(jīng)》,只為將來能當牧師做準備。只是在學校,跛腳的事實讓他受盡捉弄,他十二歲那年,學校里掀起了一股篤信宗教的熱潮,菲利普顯得十分虔誠,他先是在《福音書》里看到,而后又在大教堂牧師布道時聽到關(guān)于“信念能移山”的基督信條;圣誕節(jié)回到家里,再經(jīng)過伯父的一番解釋說:“誠心可以移山”,天真年幼的菲利普信以為真,便每天虔誠地祈求萬能的上帝,在新學期開始那天早上他醒來時賜他一雙好腿。到了開學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冒著嚴寒,赤裸著身子,跪在光禿禿的地板上向上帝作禱告,可是他的跛足依然如故。上帝對他的禱告無動于衷。菲力浦想借助上帝的力量讓自己免于跛腳的困擾,獲得生活的信心及他人的尊重成為了無影之念。此時菲力浦意識到:誰也沒法心誠到足以挨近上帝。他生活在宗教的虛妄中。意識中的“宗教”反而在他心中種下了懷疑的種子。周圍的荒謬環(huán)境促成了他尋求內(nèi)心力量的觸動,他喜歡以讀書解憂,在書籍中得到成長的力量。只是所激發(fā)的幻想?yún)s又使現(xiàn)實顯得更加慘痛。
成年之后,菲力浦面臨著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枷鎖:情感上的、物質(zhì)上的、信仰上的,在人生意義的追逐過程中,在迷茫和希望交錯的精神狀態(tài)中,他飽嘗人間艱辛,歷盡世態(tài)炎涼,直到最后在漁村找到了他的寧靜和歸屬感,也讓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真實深入人心。從選擇充滿生命激情和冒險的生活到最后劃歸平靜,這個過程其實是耐人尋味的:菲力浦身上的那種持久的性征及由此帶來的人生百味,讓人物形象獨具魅力和價值。
二、自由選擇的態(tài)度
薩特認為“存在先于本質(zhì)”,他把藝術(shù)作品看作是自由意識(想象力)的對象賦予它以主觀意識性的自由存在性質(zhì)?!本褪钦f人的本質(zhì)是后天形成的,而且在于個人自我的選擇才得以實現(xiàn),菲力浦的性格形成也有這樣的過程體現(xiàn)。相應的,主體本能的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之后還可能出現(xiàn)一種主體中心心理,具體化到菲力浦身上,正如下面一段話所體現(xiàn)的:“而菲力浦的想象力和讀過的書使他一直崇尚拜倫式的氣度,他忽而受不健全的自我意識的支配,忽而又相信自己是個有風流騎士風度的人。這時他感到自己一定要表現(xiàn)得聰明伶俐又風趣些,可是他的腦子里竟空空洞洞,關(guān)于自己想不起說些什么好?!?/p>
其實此時菲力浦的自我意識就比較強了,他關(guān)注自身,以自我的心靈來分析周邊的事物及自己,從而表現(xiàn)出既自尊又自卑的一面。再看這一段:
“在布萊克斯塔布爾,那兒有農(nóng)場主的女兒和本地商人家的閨女,他僅限于知道她們的名字,見過她們色模樣,不過十分膽怯。不敢同她們來往,怕他們訕笑他的殘疾?!?/p>
跛腳這樣一個外在事實對他造成的困擾及心理壓力,讓他的自我體驗當中多了一份畏懼。同時,作者塑造人物時讓人看到了個人積極選擇的一面,他也在試圖通過其他的方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比如學識修養(yǎng),都是他給自己添加的生存籌碼。而且成年后他精力旺盛,盼望著刺激和冒險。
面對情感的選擇時,威爾金森小姐,一個比他大20幾歲的女子曾激起他的好奇和占有心,同她相處時,威爾金森小姐的經(jīng)歷,她說的那些名字使菲力浦眼花繚亂,就算她將的他不怎么懂,“他也會點點頭,又怕說他不知道,她會認為他太無知”而且他追求威爾金森小姐時,總在嘗試著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比如說想好什么時候要吻她,就照著機會去實行,其實是將自己設定為一個主體,是為了體驗自己的存在??腕w的威爾金森小姐就成了一個目標。達成之后,也就對菲力浦失去了吸引力。后來,當菲力浦對威爾金森小姐有所冷淡,她眼淚婆娑的祈望菲力浦的愛時,菲力浦已經(jīng)可以做到冷眼相對了。
人對于自己及周圍事物的認識多少都是主觀性的,而自己的存在對別人來說卻可以說客觀性的。威廉·巴雷特還提到“我作為客體被他人看待和我作為主體認識他人是不能并存的。”同樣是作為感情對象的女人,菲力浦愛上的另一個女子,米爾德麗德,一個故作風騷的女招待,使主人公歷經(jīng)了情欲的折磨,他最初以主體對客體的姿態(tài)去和她交往,但米爾德麗德對菲力浦的感情并不接受,這時菲力浦轉(zhuǎn)向了客體狀態(tài),降低自己的姿態(tài),甚至以犧牲自尊和人格為代價,只為獲得她的愛,但始終不得,他碰到是是一個更加自我的女人,對菲力浦來說他得到的體會是自己的自由被深深限制了:自己做為一個主體,卻被米爾德麗德當做客體來對待,由米爾德麗德來決定對自己的看法,判決自己的生存意義,而自己卻不能了解,無法干預,因而主體性的自由大打折扣,自己的自由被他人的自由所阻抑,“我成了一個對象”。只是這種感情在菲力浦的體驗中“每經(jīng)受一次挫折,他對米爾德麗德的愛也隨之上升一步,對她的怨怒和忿恨也上升到極點。矛盾的感情更迭反復,使菲利普極其痛苦但又無法解脫?!备杏X在米爾德麗德身上他能找到自己的意義和價值,而且渴望一點無法滿足的欲望,此時就有了追逐的理由。命運在此處衍生到了“他者”對自我雙重的影響的關(guān)注。
三、欲望與痛苦
欲望是每個有生命的個體都有的。金錢、地位、權(quán)利、情感、信仰都能構(gòu)成人欲望的內(nèi)容。人性的枷鎖不光是無情地暴露了宗教、教育、貧困和社會風尚對人的發(fā)展的禁銅,而且也使人意識到人的成長過程中,自我不斷膨脹的欲望就是枷鎖。“人做了欲望的俘虜,而正常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其原因則主要來自金錢名利和道德觀念的束縛——壓抑久了,就會帶來人性的異化變態(tài),要么折磨自己,要么折磨他人”無法確定自己的位置和所需的情感,蒙蔽而無助,迷惘而不斷掙扎,外在和內(nèi)在的雙重壓力迫使人在人生路上感受到的多是痛苦,幸福的人也許只是在心態(tài)上平和、欲求少時,體驗到的滿足感才更強烈,超越自我說的也是在思想上更加的超脫,不受其他外在力的影響而得到自我的升華。主人公菲力浦最后在漁村找到寧靜的幸福,本身也體現(xiàn)著這樣一個主題形象內(nèi)涵。
菲力浦是寄托了作者深刻的社會人生理想的人物,毛姆塑造此形象是應時代而生,在荒謬、“他者”的生存環(huán)境下,關(guān)注個人的命運及其內(nèi)心,也足以帶給人們真實的心靈振動和啟發(fā),作者對人性的內(nèi)涵及意義的理解在他身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使人物形象獨有意味,經(jīng)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