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高
最近,看到《光明日報》上一篇有關語文教育的文章,開頭的引述激起了我的強烈共鳴:
三十年前,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中小學語文教育效果很差?!薄笆陼r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大多數(shù)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笔迥昵?,北大中文系朱德熙教授說過:“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教育簡直是摧殘兒童!”五年前,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語文教育面臨一個悲哀,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薄爸袊Z文高峰論壇”與會的許多教師和作家承認:“語文教育效率不高?!?/p>
上述語文教育大家的話,筆者以前多少也陸續(xù)看過,但似乎都沒有像這一次深有同感。因為,最近組織的一次期中考試卷命題質(zhì)量的調(diào)查評比情況,讓我由衷的感到,語文教育的這些問題,與我們考試命題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 一次語文水平測試卷命題質(zhì)量調(diào)查情況綜述
最近,我們在金湖縣范圍內(nèi)組織了一次小學語文期中學習水平測試卷命題質(zhì)量調(diào)查評比活動。期中考試前下發(fā)通知,明確評比要求,有關學校于考試后上交各自命題的試卷參評。評比所依據(jù)的標準是:遵從《語文課程標準》,尊重本冊教材;凸顯語言文字,體現(xiàn)試卷育人;出題細致嚴密,力求自主原創(chuàng);題型靈活適宜,便于考試答問;題量比分適中,難易適度有效。
評比的概況是:全縣15所小學(含省、市級實驗小學,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村級小學)六個年級共90份試卷參評;評委們按優(yōu)秀、優(yōu)良、良好、一般、較差五個等級評定試卷的命題質(zhì)量,據(jù)統(tǒng)計,“優(yōu)秀”卷鳳毛麟角(僅占1.1%),“優(yōu)良”卷微乎其微(僅占7.8%),“良好”卷也是少得可憐(17.8%),而“一般”卷和“較差”卷則相當普遍(73.3%)。
上述數(shù)據(jù)顯示:本次參評測試卷的整體質(zhì)量不高。這么大的范圍,涉及這么全的年級,再加上總共約有2/5的題目并非命題者自主設計,其中有的是從網(wǎng)上下載,有的是照搬教輔資料試卷,有的是借用曾經(jīng)考過或其他學校(甚至名校)現(xiàn)成的試卷,等等。上述評比情況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當前小學語文試卷命題質(zhì)量的基本狀況。
二、 小學語文試卷命題質(zhì)量的主要問題與分析
綜合此次調(diào)查評比的情況,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水平測試卷命題質(zhì)量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現(xiàn)分別淺析如下:
1. 偏標離本,隨意拼湊
這一類試題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第一,所安排的考點并不是“課標”要求掌握的,如考查教材中為方便閱讀而隨文注音的字;一年級要求給“二會”字選擇聲母、韻母,并標上調(diào)號;要求填空的語句中有太多不認識的字;要求對修辭句做理性分析等。第二,考題超出了本年段的目標要求,如考查本年段“課標”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標點符號;一些文段閱讀感悟的考查題很草率,命題者沒有去研究“課標”的目標要求。第三,考項根本不屬于本學期教材所安排的訓練重點,與本冊教材也幾乎沒有什么關聯(lián),如考查字詞的題目,動輒一大串的辨字組詞、填字成詞語或詞語解釋;三、四、五3個年級中,竟然有好幾份試卷在考查句子時,題型幾乎如出一轍——都是加關聯(lián)詞語連句子,改病句,改“把字句”為“被字句”,改反問句為陳述句等。
一個最典型也最讓人不解的現(xiàn)象是,不少試卷對本冊教材課后習題和單元練習中安排的許多訓練項目漠不關心,而對那些放在其他任何年級都可以考的“泛語文題”卻倍感興趣。如五年級的某份試卷上安排了教材上沒有的改病句題,且占了10分,要求修改的5個病句涉及“搭配不當”“前后矛盾”“用詞不當”和“不合事理”等幾種類型,而對五年級上冊教材上安排的改錯別字一項卻視而不見。試問,這樣的考題除了引導學生平時盲目地濫做習題,還能有多少積極的意義呢?又如一詞多義、近義詞的辨別以及重點詞語表達效果的推敲等習題,在五年級上冊教材中多有出現(xiàn);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在“課標”上有明確規(guī)定,六年級課后習題也多次安排,但非常遺憾的是,在兩個年級各自的十幾份試卷中,都沒有被分別顯現(xiàn)。
這樣想當然地拿來湊數(shù)的試題,失卻了“年段”、“年級”的鮮明特征,也根本沒有“期中”考試的獨特個性,怎么能談得上針對性和有效性呢?
2. 重人文,輕語文;重知識,輕技能
一些關于課文閱讀積累的填空題,要求填的多是關于人名、地名等課文中的人文知識以及相關的文學常識,很少站在關鍵詞句的積累、理解特別是推敲運用的角度出題;而不少閱讀感悟題問的多是關于文章內(nèi)容的“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這樣的“疏通性”問題,很少著眼于文章的遣詞造句與謀篇布局,圍繞“怎么寫的”“寫得怎樣”出一些“推敲賞析性”的問題。請看這些考題(“□”表示填答試題的空檔):
① 本學期學過的課文中,我們認識了越王□、發(fā)明聽診器的□,還有第八次終于打敗敵人的□。(三年級)
② 本學期的課文幫助我們認識了在□銷煙的□、年輕的畫師□、重人才的□,還帶我們到了世界上最寬廣、最壯觀的廣場□。(四年級)
③ 判斷題:虎門銷煙的步驟是撒鹽、拋鴉片、倒生石灰□;九寨溝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那里有九條神奇的山溝□。(四年級)
④ 從課本上我們認識了□、□、□等人,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因為□。(五年級)
⑤ 根據(jù)《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肖邦的祖國是□,當時他的祖國正被□侵占。(六年級)
這類試題給教學的導向,好像是讀一篇篇課文就是為了記住幾個人名、地名似的。用填空或連線搭配的形式考查課文中的人物、地名等,只是關注內(nèi)容而已,而只關注課文“寫的什么”并非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若能結合知識性的內(nèi)容,進行遣詞造句能力的考查,才是對語文習得真正有用的。不妨可以這樣認識:考人物姓名不如考人物品格,(無限制地)填人物品格不如按要求用規(guī)定的詞語概括品格,或在幾個相關的詞語中選擇最恰當?shù)囊粋€。這樣出題,涉及的是內(nèi)容,考查的卻是遣詞用語。
短文閱讀的考查,應著重于優(yōu)美語言材料的積累與感悟,而不是滿足于對內(nèi)容情節(jié)的了解,即使考查具體情節(jié),也應從“語文素養(yǎng)”的角度來考慮。像“《烏鴉第二次喝水》中烏鴉用的什么方法”,“《小貓和老虎》中是誰救了誰”,“目前50元面額的人民幣上有□這個氣勢磅礴的景象”等問題,實在沒有多少語文的情味。
重識記積累,輕靈活運用,是“重知輕能”考題的又一表現(xiàn):不論年級,“基礎知識”題大多是字詞句的照實默寫、填空,而對于教材中一些經(jīng)典語句的含義,也多是簡單地要求直接作硬性解釋。其實,細致地設計判斷、選擇、造句等題型,更能適度而有效地考查學生對詞句意思的理解感悟水平,乃至靈活恰當運用的能力。
語文元素的缺失,人文知識的過度涉及,同樣讓語文試題的有效性大為削弱。
3. 遠離文本,拓展無度
先請看一組考題——
三年級試卷中,針對《航天飛機》的:“我國剛成功發(fā)射了神州□號飛船,宇航員□和他的伙伴們真讓我們感到敬佩”;根據(jù)《北大荒的秋天》出的:“請你用一兩句話來贊美家鄉(xiāng)的美景□□”。
四年級就《普羅米修斯盜火》考的是:“除了文中介紹的,你還知道火有哪些作用?□□”;“你還知道哪些神話故事,寫出三個故事名□、□、□”。
五年級就《畫龍點睛》這樣問:“你一定還記得其他成語故事,如□,這則成語告訴我們□□”;就《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樣出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是散文詩□的重點句子,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如□”;由《黃山奇松》中的幾大名松,又拓展出“你知道江蘇的名山有□、□、□”這樣的問題。
六年級圍繞《船長》一課中與“履行做人之道”相關的兩段話,這樣問:“你認為做人之道應該有哪些?”“這兩段話選自□國作家□的□,你還能寫出他的其他作品嗎?□、□”;從《我們愛你啊,中國》中的有關語句,帶出了“長江是我國第□大河,它全長約□千米”這樣的試題。
像上面這些隨意發(fā)揮、節(jié)外生枝的考題五花八門,實在讓人匪夷所思。我們的命題者在出題時,不知有沒有這樣自問一句:這考的是語文嗎?
誠然,語文教學要樹立大語文觀,但《語文課程標準》在倡導“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時,明確提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顯而易見,拓寬也好,融合也好,交叉、滲透和整合也好,都是手段,目的只為“語文實踐能力”的獲得。教學也好,評價考試也好,都不能舍本逐末,丟了語文這個根本。
完全置學生當前“必須習得”的語文素養(yǎng)于不顧,對教材文本的內(nèi)容特別是語言形式不聞不問,卻對只跟課本和語文“有些相關”的東西挖地三尺,這樣的命題其價值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
4. 指向過寬,不著邊際
不少考卷上動輒出現(xiàn)這樣的題目:“讀了這段話,你想對他(她)說些什么”“讀了這篇短文,你想到的成語是□、□、□,想到的名言是□□”“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女作家很多,她們是□、□、□,其中你最喜歡□寫的《》”“你讀過的課外書還有□的《》”,有的題目要求更空泛:“寫出你喜歡的一句名人名言□,一句歇后語□”。
其實,這類問題如果提示再具體點,限制的成分稍多些,就能考出學生的真知灼見,也會使解答多少具有些挑戰(zhàn)趣味。命題時大而化之,的確省事省心,但卻讓學生答題時無所適從,枉費心機,也會讓教師評卷時難定尺度,甚至爭持不已。這樣的考題看似“寬松民主”,實際上是太過空泛,其答案好像能夠“信手拈來”,但往往沒有什么思維含量,所考察的并不是實實在在的語文基本功。這樣的題目,或設問隨意,或表述不周,或提示不明,或示例不夠,有些恐怕連命題者都難定答案,學生就更會云里霧里,這樣的試卷當然也就鮮有學習水平評價的實際價值。
5. 試題分值及分量畸輕畸重
有些考項明明很重要,分值卻很低(如有的試卷對“四會字”的考題只占三四分);有些考題明明不算重要,分值卻很高(如組詞太濫,解詞太多,調(diào)整句序占分過多,等等),這就影響了命題的信度與效度。
中年段的個別試卷用16開紙出了6頁,這樣的分量用在高年級尚可,在中年級則偏大了。退一步說,考卷中如果都是“有效有度、有針對性”的題目,長一點似也情有可原;遺憾的是,這些“哈達卷”中的的確確含有許多“非語文,遠語文”“偏標準,離教材”的無效題,真是徒然耗費了紙張,耗費了時間,這樣考下來,陡增無謂的負擔,語文教與學的興趣和信心必然大受削弱。
卷不在長,有度則好;題不在多,有效則妙。我們的試卷,考言語是本,看能力是真。堅守這個本真,才會考有所值。
三、 對小學語文考試命題的再思考
考試命題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讓我們感到,在課程改革中,對小學語文評價考試的研討,既要注重考試形式、評價方式等管理層面的問題,更要關注“考些什么”“怎么命題”一類的技術問題。如果我們的考卷粗制濫造,命題漏洞百出,哪怕考試次數(shù)再精當,考評思想再端正,考試諸環(huán)節(jié)組織得再天衣無縫,這樣的評價也無異于南轅北轍。
小學語文考試命題質(zhì)量問題的解決是愈來愈緊迫了。認真打造堅守學科本真的“綠色”試卷,優(yōu)化題目題型的“科學”試卷,善待評價對象的“人文”試卷,是課程改革實踐的強烈訴求,也應是考試命題的價值取向?,F(xiàn)借助幾道小學四年級上冊期末測試題(使用蘇教版國標本教材),并作簡單說明。
1. 堅守學科本真,保持試題的“原綠色”
語文考卷要姓“語”,有兩個關鍵。一要依據(jù)“課標”教材,適度延伸;二要圍繞學用語文,精心命題。也就是說,試題要源于教材,活于教材,立足語文,圍繞語文,考查對積淀語文學養(yǎng)有用的題目。
例1:在□里填入合適的字詞,注意與加線詞語的對應。
(1) 課文《九色鹿》告訴我們:知恩圖報真君子,□□□□是小人。
(2) 春回大地□峰秀,日暖神州萬木榮——偉大祖國又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3) 與藍天為伴,與□□同行,小鳥永遠是那么自由自在。
(4) 這一帶谷窄、山高、林□,搜救(地震)傷者的難度很大。
例2:(閱讀《天安門廣場》前三段,就“東西兩側(cè),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巍峨壯麗的人民大會堂遙遙相對”一句,這樣出題):這一句中,“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巍峨壯麗的人民大會堂”的位置能調(diào)換嗎,你的看法和理由是。
說明:例1涉及的本冊(四年級上冊)教材的內(nèi)容有:重點課文題旨的把握、對對子、春聯(lián)、對仗句。這樣命題試圖體現(xiàn)的是:緊密聯(lián)系教材,突出關鍵語句,用填空的形式,著重考查準確用詞的能力,也使試題有了綜合性。例2的導向則是,表達方式和表達效果是閱讀感悟要著重關注的。
2. 精煉題目題型,追求命題的“科學化”
因“題”制宜、設置題型,有所鋪墊、適當示例,斟酌推敲,三思而定,是命題者應有的智慧。
例3:讀一讀,想想加線的語句用得是否恰當,對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