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鋒
[摘要]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指導下,英語教學面臨著深刻的變革。建立“學生主體式”的英語教學,既有利于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學生去探索、創(chuàng)新。
[關鍵詞] “學生主體式” 英語教學 學生
當前,開展素質教育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指導下,英語教學面臨著深刻的變革。通過近年來的英語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建立“學生主體式”的英語教學,既有利于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學生去探索、創(chuàng)新。
一、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式強調學生要學好音標,學好語法,記憶大量的詞匯。這一方式導致了課堂教學的教師中心化。而事實上,教育應該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必須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實踐。學生具有模仿力強、求知欲強、記憶力好、表現(xiàn)欲和創(chuàng)造精神強等特點,這些正是學生們學習英語的優(yōu)勢。如果我們只要學生學習和理解語言知識,背語音和語法的規(guī)則,就恰恰忽視了學生學習語言的優(yōu)勢,不少學生因為學不會音標或不喜歡語法而掉隊,進而放棄英語學習。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方式,達到培養(yǎng)興趣、形成語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
二、以學生為服務主體,實現(xiàn)教師的角色轉換
以“學生為主體”,意味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要擺正教與學的關系。首先,要做到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架子,置身于“主體”之中,從實際出發(fā),按學生認知規(guī)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后進生;其次,要做到多向交流。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交流的三向結構;再次,做到環(huán)境寬松。教師在課堂上要交換角色,使學生產生平等心理,從而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最佳氛圍。在教學中,筆者嘗試變單一的“教學”為“導學”、“領學”、“研學”等多種方法,設計讓學生上講臺圍繞課文中的某個章節(jié)講課,學生積極性很高,聽課的學生也能積極地進行補充。通過突出為學生服務的主體性,增強了英語課的教學效果,較好地完成了課堂教學目標。
三、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誘發(fā)正確的學習動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生們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只有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教學的下一步的工作才會有意義。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教師長期使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他們的能力發(fā)展。造成教學被動局面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重視培育學生的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生沒有產生“想學”、“愿學”的心理傾向。師生之間的關系演化為“你不想學、我要你學”,“你不會學,我教你學”的領導式的上下級的關系。這樣,學生學得困苦,教師也教得艱辛。學生在內心深處滋長著厭學的情緒,甚至對教師有惡意。這種不協(xié)調的師生關系阻礙了教學的順利進行。應該說,絕大多數學生都有求知的欲望,不想學或不愿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外界環(huán)境的強迫或缺乏必要的吸引力而造成的?;诖?在教學中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的同時,筆者特意讓同學用英語講一些自己身邊發(fā)生的有趣的故事、笑話,或者觀看英語原版片中的精彩片段,又或者同唱一首英文歌曲,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對英語的應用,比如,在“情景模擬”中讓學生設想置身美國某一街區(qū),對店名、路牌等標識進行翻譯,甚至偶爾也會將“CS”等網絡游戲中的幾句話請學生翻譯,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極大的調動。
四、以學生為探索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維
中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擁有學習知識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我們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本身,應該同時利用語言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成功的英語教師要注意做到在用中教,讓學生在用中學,同時,在運用中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既能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達到英語學習的目的。其主要的方式就是情景教學,即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在情景中運用語言,教師畫龍點睛,學生舉一反三。在進行情景教學的同時,注意營造良好的參與環(huán)境,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盡量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生能講的,盡量讓學生講;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做。事實證明,“以學導學”、“以學促學”的探索式教學方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學生為情感主體,導入成功的激勵機制
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說過,在人的所有情緒中,最強烈的莫過于渴望被人重視。由此可見,學生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重視和尊重。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與其他課程不同,英語教學的背后是濃郁的西方文化背景,“民主”和“平等”作為西方的主流價值元素,在教學過程中更應得到充分體現(xiàn)。教師應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展平等互動的交流,用真情實意尊重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融洽、和睦、協(xié)調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有眾多角色的課文學習或是課外練習時,筆者有時也作為角色之一,與學生共同扮演,有時也一樣戴上各式道具甚至是搞怪道具,既融入了班級整體,又活躍了學習氛圍。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切合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如給水平較差的學生布置的教學任務就可以是基本理解并熟讀課文,而成績稍好些的學生就可以要求他們對文章進行歸納,整理甚至復述和改寫。同時做好相應的評價,及時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的表現(xiàn),以增加其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特別是非尖子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及時而充分的肯定,“perfect”,“wonderful”等鼓勵的話語幾乎是英語課堂上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句。
“以學生為中心”是基于“以教師為中心”教育思想的重大變革。在這樣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英語課堂教學是學生積極參與、相互合作的語言實踐過程,是教師結合教學實踐,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英語教學過程。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師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全面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質。在今后的不斷實踐中,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都市家教.2009,(6).
[2]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
[3]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教科書.
[4]張云紅淺談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江西省信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