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春
一
從鎮(zhèn)政府調到縣機關綜合辦公樓上班,我總結出三多,即上班時“上層建筑”到底樓拎水壺打水的多,中途上廁所“排澇”的多,垃圾桶里茶渣多。皆因眾所周知的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緣故。同一層樓,設了幾個局,平時,恪守著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古訓,倒是常在方便處頻繁碰面,不覺啞然失笑。彼此不好意思打著哈哈,說,氣溫驟降,冷尿熱屎閑聊嘛。也難怪,半天時間,一瓶開水見底了,坐機關的水平再深,要不尋個出處,那還不內澇啊。
老劉是位老機關,他一邊品茗,一邊說,茶頭酒尾飯中間,假若沒有茶水灌溉,八個小時枯坐還不萎蔫?古人發(fā)明滴漏計時,想必不無道理。我就是以水度日的,一日兩開,一天等于兩瓶水。如若不喝茶,軀體可能成了木乃伊,人體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水。老劉對茶很有研究,他的玻璃臺板下,壓了唐朝盧仝的“七碗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我問:你從哪里弄來這些亂七八糟的。他說,這叫茶文化,開會都有個茶話會,沒茶,連話都說不順溜呢,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嘛。久而久之,我也習慣捧個茶杯了,像寫總結報告那樣,拼湊了辦公室喝茶的十大意義,愣是比盧仝多出三條,恐傷同仁,不便行諸文字。并將史學大師范文瀾的勵志對聯(lián)篡改成“板凳須坐十年冷,茶水不喝腹內空”。
二
對我來說,關于茶的概念,最早是米湯。米下鍋的時候,母親用手掌平放在鍋里,水淹沒手背,便恰到好處,鍋燒沸了,揭開鍋蓋,用葫蘆瓢將多余的米湯舀到暖瓶里,就成了全家生津止渴的飲料。肉爛在湯里,米也爛在湯里,米湯里都是米的汁米的油,補人。母親端著海碗,邊喝邊咂著嘴,還說,一碗米湯勝過粗茶三缸。一臉的幸福和滿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莊稼漢們就是用隨手攜帶的米湯滋潤冒煙的喉嚨的。
當時,糧食緊張,農閑時,我家的稀飯的確名副其實,稀成了“洪湖水浪打浪”。父親解嘲道:吃這樣的飯,好處是不用喝茶;這叫拜年帶討秧一舉兩得。后來我聽到一個私塾先生的故事,東家特摳,連飯都不讓他吃飽,他作詩嘲諷:數(shù)米煮成粥一甌,鼻風吹出兩條溝;從此不用照鏡子,先生早在甌里頭。私塾先生有點夸張,不過,我想,與事實出入不到哪里去。當時正是我長身體的時候,所謂長根要力長嘴要吃,肚子餓得唱空城計,母親便給我沖一碗米湯,用她的經(jīng)驗之談,這叫飯不夠茶來湊。
三
最直截了當?shù)牟瑁^于水。小區(qū)工地,我就常見到民工趴在水龍頭上牛飲海喝,咕嚕咕嚕,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氣呵成,抬起胳膊,用骯臟的衣袖抹抹嘴,干凈利索。老家一個堂兄,在工地打工,一次到我家,我給他從飲水機里倒了一杯純凈水,放了半杯茶葉,我說,這叫粗茶細喝細茶粗喝,他卻不領情,跑到我家水龍頭酣暢淋漓,愣是將一杯“碧螺春”冷落了。他的理由是胃口吊上去就下不來了。他說,再好的茶到頭來還不就是水?
堂兄的話,勾起我的記憶。赤日炎炎汗流浹背的我們,溝渠塘堰不都是宜興紫砂和景德青花么。那年,隊里來了個插隊知青,看著我們蹲在菱溪邊捧浮游著小蟲的水,津津有味,他連忙制止,說水臟,我們操著大人的口吻,說臟水不臟人。那位知青作隔岸觀火齜牙咧嘴狀,好像我們是在喝中藥。不久,他也顧不得衛(wèi)生和體面,喝著喝著,他竟和我們一樣,感覺溝渠里的水有了甜味。干旱,塘溝也餓,渴得不行,我們只有攪動舌頭,靠一丁點的唾液回潮。有一次,我?guī)У奶展蘅樟?,故意在里面裝了一撮泥沙,當著大頭他們面晃蕩。饑不擇食的他們信以為真,大頭捷足先登搶過陶罐,一飲而盡……
狗年春節(jié),在東北打工的弟弟一家突然回來。他們本來是不準備回家的,是一件真實的事改變了他們的主意。他碰到一位老人,老人吃大食堂時全家死得只剩下他一人,為了逃命,他離家出走,臨走時他的故鄉(xiāng)早變成一座水庫。他趴在水庫邊痛飲起來。失望之余,老人懷揣了一瓶水。想念家鄉(xiāng)時,老人混濁的眼光就在那瓶水里游泳。美不美家鄉(xiāng)水?。?/p>
水雖然不是茶,但茶本質上卻是水。
四
我這人五音不全,卻和許多國人一樣對阿炳的《二泉映月》情有獨鐘。除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二伯與唐朝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將無錫惠山寺石泉水列為適宜煮茶的名水第二的二泉有一段不解之緣。我二伯被抓了壯丁,中途溜號。按說,是要受管制的。還算幸運,我二伯從來沒摸過槍,他的歷史問題沒有被追究。二伯當了一年兵,給國民黨團長挑了一年水。他們部隊駐扎在無錫郊外,離二泉十里之遙,他們團長嗜茶如命,且只喝二泉水。于是我二伯這個勤務兵每天就得在駐地和二泉之間穿梭了。他那時還年輕,力把子尚未長扎實,每天挑著一百多斤水桶,可不是鬧著玩的。兵當三年滑,二伯挑了三個月,就捉摸著偷肩。那日途中,一個趔趄,滿滿一擔水弄成落花流水。二伯一屁股坐在菱塘埂上,渾身一點力氣都沒有了。前功盡棄,還得返回二泉。忽然,他打起菱塘主意,眼前不就是水么,活人豈能給尿憋死;于是二伯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在水缸里冒充了一擔二泉水。豈料團長是個品茗高手,況喝出菱藕味,因此關了二伯一天禁閉。從此我二伯談挑水色變,他在家什么活都干,就是不挑水。這事,二伯在憶苦思甜時不止一次揭露聲討過。從此,我和二伯一樣,對惠山的二泉就刻骨銘心了。我想,那里的泉水,肯定清澈甘冽保健養(yǎng)顏。多年后,我去無錫惠山玩,二泉依然在面目已全非,游客扔進去的幾枚鉛幣冒名頂替了那輪瘦了不知多少圈的月亮,細辨,泉眼有一搭沒一搭地冒著水泡,好像在生誰的閑氣。這樣的水,二伯的那位團長怎么會喝呢?阿炳怎么會拉出如泣如訴的千古絕唱呢?!
五
我們家飲的茶,是柳葉茶。我們家是水鄉(xiāng),不出茶,出柳樹。柳葉與茶葉形似卻神不似。柳枝上抽出嫩葉,露珠在芽嘴里噙著,極是生動,我們則趕緊挎了柳條籃,勒柳葉。早了,太嫩,經(jīng)不住火頭;遲了,嫌老,苦不堪言。柳葉摘下來,晾干,揉捏殺菁烘烤,柳葉茶便算制作出來了。
柳葉茶看著饞聞著香喝著澀。不過,殺殺水氣還是不錯的。昨晚,我捧著一本唐詩,當讀到賀知章的《詠柳》,情不自禁回味起柳葉茶,我覺得這首優(yōu)美的絕句,好像被我們勒得光禿禿的了……
六
樣板戲風靡,《沙家浜》里阿慶嫂的春來茶館響徹云霄。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阿慶嫂的唱腔余音繞梁言猶在耳。
看《沙家浜》后,老師布置一篇作文:學習阿慶嫂永做革命人。我抓耳搔腮,怎么也下不了筆。第二天,恰巧爺爺趕集,我也隨他去了。爺爺那次出手大方,賞我到茶館喝茶。我說,茶有啥好喝的,要錢么?爺爺說,當然要錢,不過,這里的茶可不是家里的柳葉茶,是山上摘的。那才是真正的茶。我?guī)汩L長見識。那年,我十一歲。坐在茶館里,爺爺要了幾個米餃,一人桌前放了一只老海碗,海碗里抓了一撮茶葉,跑堂的提了一只大水壺,壺嘴比村子里的快嘴嬸嘴巴還長。坐在茶館,爺爺對我拉起了古,說這個茶樓是解放后在原址重建的,原來的茶樓被小日本燒了。小日本占領,一個少佐喜歡喝茶,但從不付賬,茶館無奈,同仇敵愾,在茶客的幫助下,趁其不備,將少佐塞進水缸溺死。故事說完了,我的作文也有了,爺爺?shù)拇蠛M胍惨姷琢?,我發(fā)現(xiàn),他的茶碗里,連茶葉梗子都不見了。我問茶葉到哪去了,爺爺拍拍肚子,說,全吃進去了,喝茶又叫吃茶嘛。
七
《茶經(jīng)》云,茶有九難:曰造、曰別、曰器、曰火、曰水、曰日炙、曰末、曰煮、曰飲。冷水要人挑,熱茶要人燒。這話是爺爺對我說的。不識字的爺爺,善于捕捉生活細節(jié)對我們循循善誘。爺爺還對我講了一個喝茶敗家的故事。爺爺說,從前,村子里一個大財主,多大啊,就是上街,不必走人家田埂。這個人患有茶癖,什么茶沒喝過?他喝茶,特別講究,宜興壺,桃樹柴燃料,茶葉是不惜重金搜盡名山大川,至于泡茶的水,則是幾十里外的山泉。忽一日,有人討好他,說是什么水也沒露水日月精華天然純凈,而且,最佳的露水,莫過于荷花含苞待放時葉上凝聚的花露,清心養(yǎng)性怡養(yǎng)天年。于是命人采集。這得要多少人工,花多少銀子!上行下效,財主一家嗜茶之風愈演愈烈,直至到了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最終破落。
八
茶,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那么,中間的“人”,肯定是背著茶簍哼著茶曲婀娜多姿的采茶村姑,亦或是在茶地里躬耕的茶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