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存
當前,在一些初中作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作文指導簡單化、模式化,學生寫作激情普遍不高,甚至有厭寫、怕寫情緒,學生在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缺乏精雕細琢,寫作水平很難提高。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寫作提出的要求是:感情要真摯,注意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和獨立的寫作意識。重視鼓勵自由表達,在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能與他人交流寫作體會,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研究,并總結出以下六“宜”六“忌”。
一.宜“激情洋溢”,忌“死氣沉沉”。
作文教學的課堂應該激情四射、充滿活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個性得到完美的展示,同時讓學生們的興趣得到充分的調(diào)動。在這樣的課堂上,你可以閱讀名家經(jīng)典,領學生邁進文學的殿堂;你可以展示學生的佳作,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你可以讓學生自由交流,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文學才華的舞臺。這樣的課堂好似一場辯論會,同學們 “唇槍舌劍”、“硝煙四起”,在辯論中提高寫作水平;又好似一場欣賞會,那優(yōu)美的文字、細膩的語言仿佛潺潺的流水,情意綿綿、讓人陶醉。在這文學氣息濃厚的課堂上,學生的寫作靈感得到觸發(fā),激情也會被點燃,原先厭寫的情緒一定會蕩然無存。反之,如果在課堂上學生態(tài)度消極,激情不高,不能主動參與交流討論,即使教師使盡渾身解數(shù),學生寫作也很難有靈感閃現(xiàn)。硬著頭皮被動去寫,怎能有佳作出現(xiàn)呢?
二.宜“靈活多樣”,忌“簡單指導”。
在一些初中作文教學的課堂上,一些教師作文指導千篇一律,方法簡單,而且套用模式,大致程序是:出示題目——明確要求——閱讀范文——方法指導——學生作文,但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原因,要么是教師指導不求創(chuàng)新、死板教條,要么是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面狹窄,對生活的思考過于膚淺,結果學生作文或輕描淡寫,或空話套話。筆者嘗試了以下方法:
1. 結合范文佳作,讓學生剖析文章的成功之處,搜尋文章的閃光點,并交流閱讀感受,從中悟出寫作的方法,獲得寫作的靈感。如我在教學生寫《溝通》一文時,結合滿分作文讓學生走近作品,共同探討作品特色,讓學生懂得溝通不僅指人與人的溝通,還可以指人與自然的溝通,在溝通中感悟親情的偉大和無私,體會到人生的真諦。通過交流,學生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思緒的閘門一旦被打開,寫作自然流暢自如。
2. 結合學生自己的作品,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讓學生評點作品的成與敗,既要看到作品的閃光點,又要發(fā)現(xiàn)作品的瑕疵和不足,在交流中領悟寫作方法和寫作要點。這樣,學生寫作就會沿著正確的寫作思路寫下去,避免走進各種寫作誤區(qū)。
3. 俗話說:“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睘榇?,我?guī)W生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生活中去。這樣,學生既觀察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又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如寫《感悟自然》一文時,我把學生帶到公園、田野,讓他們邊看邊議,這樣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彩和無窮魅力,又從中獲得了人生感悟。有位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到:潺潺流淌的流水讓我感到了時光的流逝,茁壯成長的樹苗讓我看到了奮斗的力量,搏擊長空的雄鷹讓我悟到了自信的神奇。再如寫《走近》一文時,我又把學生帶進工廠、機關,讓學生貼近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職工們的酸甜苦辣。這樣,學生既得到情感的熏陶,也能寫出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文章來。
4.課堂上教師不能“一手包辦”,應讓學生唱主角。在教師引導點撥下,學生既可分組討論,也可集體交流?;蛱接憳嬎挤椒ǎ蚪涣髁曌魈峋V,或溝通寫作體會,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個人見解,而教師只能起穿針引線的作用。
三.宜“精雕細琢”,忌“只寫不改”。
據(jù)筆者了解,學生在完成中考作文時,往往由于時間關系,幾乎不打草稿。而平時認真寫作文草稿的初中生也很少,“草稿”仿佛就是“定稿”,缺乏修改的習慣。不少同學作文從不打草稿,提起筆來洋洋灑灑、一蹴而就,字數(shù)湊足便“交差”。豈不知,這樣的文章會漏洞百出,小到字、詞、句、標點,大到觀點表達或文章結構都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毛病。
古人云:文章不厭百回改。古今文人都十分重視文章的修改,賈島“推敲”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曹雪芹的《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大文豪魯迅修改文章更是“毫不手軟”,據(jù)說曾把一千多字的文章“削減”成一百多字……那么如何修改文章呢?作家葉圣陶認為,把寫成的文章念一遍是個好辦法,可以檢查是不是通篇上口,然后在字詞句章上進行錘煉、加工,從而達到文從字順、情真意切。
四.宜“互改互評”,忌“孤芳自賞”。
當前,學生在寫作上的交流并不多,往往把自己的作品視如“珍寶”,“羞于見人”,除了老師有“特權”瀏覽外,別的同學很難“一睹芳容”。而如果讓學生互閱、互評、互改,很有好處:其一,可以了解各自習作中的得與失。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別人的眼中,可以發(fā)現(xiàn)你習作中的閃光點或不足,這可能是你所想不到的。其二,可以使學生習作互補借鑒。有的習作構思獨特、大膽創(chuàng)新;有的習作文采飛揚、絢麗多姿;有的習作語言流暢、行云流水?;ピu互改中,學生會受到啟迪,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宜“深入挖掘”,忌“平淡處理”。
限于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和文化層次,他們的習作如初春的幼苗,往往顯得有些稚嫩,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佳作。所以,教師在批閱作文時,應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一些好的作品,并指導學生對習作進行“精加工”,然后在班級交流,在學校文學社期刊上發(fā)表,或向一些報刊雜志社投稿,一旦發(fā)表,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信心,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激情,讓這些同學嘗到寫作的甜頭,又為其他同學樹立了典型與榜樣。與此同時,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文學“苗子”,為他們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打好基礎。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佳作“平淡處理”,很難調(diào)動起寫作愛好者們的積極性,這些同學寫作欲望一旦下降,作文就很難做到精益求精,寫作水平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下降。
六.宜“下水游泳”,忌“紙上談兵”。
應該說,寫“下水文”的教師不少,其中也不乏一些佳作,但能長期堅持寫“下水文”的卻很少。究其原因,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苦心鉆研教學,精心設計教法,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上,而忽視了練習寫作,導致用筆生疏,教師自身寫作水平下降,殊不知一個寫作能力一般的老師怎能培養(yǎng)出高質量的寫作人才呢?同時,由于長期不“下水游泳”,就無法知道“水”的深淺和“水”的溫度,對學生能否掌握寫作要領,寫出好作品就沒有底。盡管教師在作文指導上花了不少工夫,但只能是“紙上談兵”,脫離學生的實際,就很難把握學生習作的難點和重點,引導學生寫作也很難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有時盡管也明確了寫作要求,突出了寫作重點,學生對寫作方法還是一頭霧水,似懂非懂,作文指導效果甚微。反之,如果教師也積極投入到寫作浪潮中去,與學生一起研討寫作的秘訣,感悟寫作的樂趣,既提高了自身的寫作水平,又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同時還能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寫作的熱情,何樂而不為呢?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做到因地制宜,結合學校、學生實際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總之,只有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guī),才能讓學生在新形勢下寫出高質量的作品來,作文教學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