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泮玉竹 江春美 柴振光 仲林林
摘要石蠟切片是觀察植物組織結構最重要且常用的一種方法,應用石蠟切片技術及光學顯微鏡觀察中華補血草葉部排水器的形態(tài)以及超微結構,進而來研究其發(fā)育過程。結果表明:排水器發(fā)育晚于鹽腺細胞和氣孔;鹽處理對排水器的發(fā)育并無明顯影響。
關鍵詞中華補血草;排水器;發(fā)育;石蠟切片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7.2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3-0007-01
中華補血草(Limonium sinense Kuntze)是藍雪科補血草屬植物,作為一種旱生植物,中華補血草具有特殊的泌鹽機理,具有改良鹽堿地的功能,是堿化比較嚴重地區(qū)的理想綠化植物。目前,大多數(shù)文獻都是關于補血草泌鹽機理、鹽腺細胞結構的研究,而本試驗則通過對中華補血草排水器的超微結構的觀察來研究其形態(tài)發(fā)育過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新鮮、老嫩適宜、大小適中并具有代表性的中華補血草(幼芽和嫩葉)分為鹽處理和非鹽處理。
1.2試驗方法
(1)固定。將F.A.A固定液倒入青霉素小瓶內,將切割好的材料立即投入其內,蓋好瓶塞,用注射針管抽去細胞間隙的空氣,使固定液迅速浸入材料,固定24h。
(2)沖洗與脫水。將固定好的材料,分別用50%、70%、85%、95%、100%的酒精沖洗浸泡,以除盡組織內的水分。
(3)透明。透明劑一方面能溶解石蠟,另一方面能替換出脫水劑,常用透明劑是二甲苯。方法是用1/2二甲苯和1/2純酒精混合液浸泡2h,然后轉入純二甲苯中,中間換1次二甲苯新液。每級停留2h,在二甲苯中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材料發(fā)脆。
(4)浸蠟。浸蠟的過程一般是從低溫到高溫,從低熔點到高熔點順序逐步進行,這樣可使石蠟慢慢滲入到組織內而將透明劑代替出來,這一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則浸蠟不徹底而影響切片。具體方法:先將石蠟切成薄片,然后取石蠟少許輕輕放入溶解有材料的透明劑中,使其隨著透明劑滲入到組織中去,等到完全溶解后,再不斷加入少許石蠟薄片,所加石蠟的量約占透明劑的1/2,即達到飽和石蠟不再溶解為止。然后把它放在60℃恒溫箱中過夜,因溫度高石蠟會溶解,所以必須慢慢加入石蠟。
(5)包埋。包埋時將紙盒放在溫臺上,溫臺下一角點燃酒精燈加熱,使溫臺保持高于石蠟熔點的溫度。然后將材料連同石蠟迅速倒入紙盒內,用鑷子迅速而輕輕地把材料按所需的切面擺好位置。材料安置妥當后,向蠟面微微吹冷氣,盒中的石蠟凝結成不透明狀態(tài)時,用力把紙盒全部浸入冷水中,并翻轉紙盒使其很快均勻地全部凝固,即成蠟塊。
(6)切片。將載蠟器夾緊在蠟鉗上,所需材料的切面與刀面平行,調整好組織塊的角度,右手搖動切片機,左手執(zhí)毛筆把切下的蠟帶輕輕托住,便可得到連續(xù)的切片。其厚度一般在7~9μm。
(7)脫蠟。將粘有材料的載玻片放入二甲苯中,使石蠟完全溶解,一般需5~10min。室溫過低,脫蠟時間需延長,或放在40℃左右恒溫箱中,脫蠟只需3~5min。
(8)顯微鏡觀察。
2結果與分析
通過石蠟切片在光學顯微鏡下的圖片,可以得到排水器的光學顯微結構模式(見圖1)。中華補血草葉的上表皮細胞有排水孔分布,孔的下方葉肉組織有較大的氣腔,其周圍有通水組織與小維管束相連。顯示出了比較典型的排水器組成及其與維管束的聯(lián)系,可用于以后對中華補血草葉部排水器的研究。
觀察分化早期的水孔,可以看到很明顯的木質部管胞末端,水孔的發(fā)育與維管束的分化密切相關。而氣孔的分化卻看不到與維管束的分化有關系,這是在分化早期辨認氣孔與水孔的重要依據(jù)。觀察分化中期的水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通水組織的分化是從靠近維管束的一端向葉緣一端發(fā)生??拷S管束末梢的通水組織細胞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明顯地體積膨大,而靠近葉緣的通水組織細胞仍然處于原始細胞狀態(tài),沒有明顯的變化。此時,表皮細胞已經(jīng)分化出了保衛(wèi)細胞,但是保衛(wèi)細胞之間的水孔通道仍未形成。另外,試驗表明,鹽處理對水孔的分化無影響。
3結論
通過對中華補血草葉部排水器的光鏡觀察發(fā)現(xiàn):中華補血草葉部排水器位于葉尖或葉緣,由水孔、通水組織及其相關聯(lián)的木質部末梢和微管束鞘層細胞組成,屬于復雜型排水器。水孔是由2個似保衛(wèi)細胞組成,與氣孔的保衛(wèi)細胞相比較已經(jīng)失去了調節(jié)孔開關的能力,始終處于開放狀態(tài)。
在排水器發(fā)育初期可以看到明顯的管胞末端,這說明排水器的發(fā)育與微管束的發(fā)育密切相關,在木質部發(fā)育成熟之后才能分化出排水器,也因此排水器的發(fā)育晚于鹽腺細胞和水孔細胞的發(fā)育,同時做中華補血草幼葉的掃描電鏡觀察,也得到相同的結論——在第2、第3片幼葉(數(shù)字排序由內及外,即由幼及老)的邊緣中有鹽腺而無水孔。
4參考文獻
[1] 黃勇,張秀省,孟憲磊.野生花卉補血草屬及其開發(fā)利用[J].中國種業(yè),2002(8):42.
[2] 王振恒,張繼,哈飛,等.補血草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5,18(7):1077.
[3] 楊世杰.植物生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4] KINGSLEY R STERN,SHELLEY JANSKY,James E Bidlack.Intro-ductory Plant Biology[M].McGraw Hiu,2003.
[5] JOHN S SPERRY.Observation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ydathodes in Blechnum lehmannii[J].American Fern Journal,1969(73): 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