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中
如何在高三復習課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探究,從而提高單位時間內(nèi)的復習效率呢?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在近些年的高三復習教學中進行了一些研究與探索。
一、傳統(tǒng)復習課存在的問題
1.教師上演“獨角戲”
在新授課時,教師都能設法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發(fā)揮主體作用,學生學習效果較好。然而每到復習課,一種“盡量講得細點、挖得深點、拓得廣點、練得多點”的無形繩索禁錮了教師的教學思維,于是,“一言堂”、“滿堂灌”、“題海戰(zhàn)”應運而生。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困”,久而久之,學生成了一臺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對復習課感到乏味、無趣,甚至厭倦、放棄。
2.課堂形式單調(diào)
談到復習課,學生都能說出大致程序,無非就是梳理知識結構一例題分析一模擬練習一階段性測試。學生經(jīng)常置身于這種程序化、模式化、大容量的課堂中,自然而然參與課堂教學的欲望就會大大削弱,學習激情就會匱乏,談何復習效率?
3.重教輕學,缺乏學情的調(diào)查
在復習課上,教師總是過多地考慮“如何去教”、“如何去練”,很少去想一想、問一問學生“怎么學”、“怎么做”。于是課堂上重點不突出,難點沒突破,疑點沒解決,其結果是:教情脫離學情,復習內(nèi)容與例題選擇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力求從教與學、教師與學生、時間與效率等方面人手,換位思考,使教學始終圍繞著學生這個中心展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復習課效率
同樣一個知識板塊,一個結論,一道題的解法,學生自己理出來、悟出來、做出來,與教師寫出來、講出來、教出來,效果明顯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知識水平、認知方式、心理素質(zhì)及思維習慣不盡相同,在自己的“土壤”中親手播下的“知識種子”萌發(fā)率與成活率就明顯提高。這就啟發(fā)我們,應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以實現(xiàn)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1.引導學生主動建模,實現(xiàn)知識的合理遷移
一個個完整、清晰的知識結構構成的知識網(wǎng)絡,是提升應試能力、實現(xiàn)知識遷移的必備條件。我沒有采取教師在黑板上寫、學生在下面記的做法,而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師示范、指導,引導學生課前自己試著在筆記本上對章節(jié)和專題知識按照由“點—線—面—體”的層次展開,注重簡約性、重點性與發(fā)散性的結合,課堂上選擇部分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與大家交流或寫在黑板上,鼓勵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補充與完善,對于較優(yōu)秀的知識網(wǎng)絡圖,可以通過實物投影在全班展示,或印發(fā)給每位學生,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例如,“染色體變異”一節(jié)有近六項較為抽象的內(nèi)容,通過幾位學生的提煉與完善,整理出一個較為直觀、簡潔的知識結構圖:
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yǎng)成善于整理、善于聯(lián)系的良好學習習慣,一個個知識結構圖便會轉換成為“腦圖”,能較為持久地扎根于大腦中。
2.充分發(fā)揮課堂討論的教學功能
在高三復習課中,我常以“小組合作模式”組織課堂教學,沿著“展示討論題→自思、自悟→小組交流、互悟→全班交流、共悟→總結與反饋”的程序進行,有的學生為某一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課堂氣氛活而不亂,很多重點、難點、疑點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到突破與解決。例如,在第二輪復習中,我以“種子的萌發(fā)”為專題,課前設置了一組討論題,力求將種子萌發(fā)過程中涉及到的種子的結構與個體發(fā)育、種子萌發(fā)與水分代謝、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關系、種子萌發(fā)所需條件的探究等重點知識串聯(lián)起來。上課伊始,用Powerpoint課件投影出來,讓學生展開討論。(見下框內(nèi))
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激烈討論,將課堂教學氣氛推向了高潮,尤其對“種子萌發(fā)條件”這一探究課題,學生很感興趣,設計的很多實驗方案較為合理且富有創(chuàng)造性。又如,在對“水分代謝”專題進行復習時,我提出這樣一個討論題:為什么不用糖腌肉而用鹽腌肉?學生面對這樣一個極為熟悉的生活案例,展開想象,最終將思維聚合到“糖類能為細菌等異養(yǎng)微生物提供能量來源”這一知識點上來。
3.多給學生一些交流表達的機會
上復習課,教師易“居高臨下”,常把自己的思路、想法強加給學生,總是“我認為……”、“我覺得……”,而很少去想一想、問一問學生會“怎么想”、“怎么做”、“會遇到哪些困難”、“本專題的疑點是什么”等問題,而這些信息對于高三復習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捕捉這些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呢?
(1)專題反思課。即復習完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后,專門安排1~2節(jié)課,讓學生就近階段“我心中的疑點”進行提問和交流,先讓學生相互問答,去解決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當遇到困難時,教師進行引導、點化、答疑,最終解決問題。例如,在復習完“遺傳與變異”單元后,我專門安排了兩節(jié)課,讓學生交流本單元復習過程中存在的困惑、疑點,學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
①生殖細胞中是否存在同源染色體?是否存在等位基因?
②秋水仙素是否能引起植物基因突變?
,
③在無籽西瓜培育過程中,能否以二倍體西瓜作母本,四倍體西瓜作父本,為什么?
④人類基因組計劃測序為什么測定的是24條染色體,而不是23條或46條染色體?
⑤同一生物個體不同組織細胞中的DNA相同嗎?mRNA、蛋白質(zhì)呢?
⑥孟德爾遺傳定律對細菌等原核生物適用嗎?
以上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澄清學生頭腦中一些似懂非懂、模糊混淆的概念,強化一些重要的生物學原理大有裨益。這些問題也正暴露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夾生飯”。收集和記錄好這些問題,對今后的教學大有幫助。
對于一些階段性考試(如月考、期中期末考試、診斷考試)結束后,我適時地安排一些時間讓學生談考試前的短期復習、考試過程中的解題和審題等的成功做法及存在的問題,促使學生相互啟發(fā),共同進步。
(2)筆記本交流法。在每屆高三開學之初,我都要求學生準備一個專門的筆記本,著重記錄復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疑點,收集錯題,整理重點,以及記錄對某些試題的獨到解法和解題隨感等等,這是一筆財富。每隔一個階段,鼓勵全班學生互相交流筆記本,從中吸取精華,彌補自己的不足。經(jīng)過多次這樣的交流,幾十位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過程進行了交融,這比教師多講幾節(jié)課、學生多做幾十道題目、多背幾個概念的效果要好得多。在交流過程中,學生間相互協(xié)作、相互幫助的團隊精神和良好品質(zhì)也得到了培養(yǎng)和升華。
總之,教師在高三復習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打通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通道,增強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性、交融性,要變換課堂的組織形式,優(yōu)化對教學內(nèi)容的表述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沉悶、枯燥的復習課鮮活起來,這才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經(jīng)。
(責任編輯:符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