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艷
【摘 要】新課程倡導“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而歷史與社會課由于自身的課程特色更加需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不能流于形式,怎樣才能有效落實是每個教師都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和而不同 有效性
《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作為君子,要善于與別人和諧相處,要善于調和矛盾沖突,但與此同時,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別人的獨立見解,不能隨風倒、隨大流;小人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一致,不講求原則,與別人卻不能保持融洽的關系。這本是孔子提倡的在處事為人方面的準則,但卻使筆者想到了新課程所提倡的三維目標之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它要有效地落實是否也應追求“和而不同”,而要拋棄“同而不和”呢?當然筆者無意把學生比喻成君子更或小人,只是借用它們的后半句來描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狀況。那怎樣才是“和而不同”的狀況?怎樣又是“同而不和”的狀況呢?就讓我們先來看兩則案例:
案例1:在《義務:在規(guī)則中履行》這課教學中,教師引用了《背起爸爸上學》這部影片,想用小主人公石娃背著他爸爸上學的事例來教育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石娃在他爸爸殘廢后所做的事情中,哪些是他的權利,哪些是他的義務呢?
生1:我覺得繼續(xù)上學受教育是他的權利,同時這也是他的義務,因為他還沒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師:講得不錯。
生2:我覺得照顧爸爸、承擔家庭重任是他的義務。
師:是的,每個人對自己的家庭都有承擔責任的義務,都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履行家庭義務方面石娃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總結,準備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生3:老師,我覺得石娃還是一個未成年人,他沒有能力也沒有義務承擔照顧家庭的重任。
(下面的學生議論開了,教師有點慌。)
師:你這樣想就不對了,難道石娃就這樣看著爸爸死也不管不顧嗎?
(教師轉入下一環(huán)節(jié))……
案例2:教師在上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的《鄭和下西洋》這一課時,拿前面學過的哥倫布航海與之相比較。突然,有一位學生問道:“老師,你說鄭和偉大,還是哥倫布偉大呢?”教師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于是就反問其他學生:“同學們認為誰偉大呢?”
生1:我方認為鄭和要比哥倫布偉大。從航海目的來看,鄭和下西洋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lián)系……因此,無論從航海目的、航海規(guī)模、還是航海影響來看,哥倫布都是無法與鄭和相比的,所以我們認為鄭和要比哥倫布偉大。
生2:我方認為哥倫布要比鄭和偉大。我們認為航海目的、航海規(guī)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航海結果。哥倫布航海最大的成果是發(fā)現(xiàn)了美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而在歷史上,資本主義應該是比封建制度要先進的,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鄭和是沒辦法與哥倫布相比的,哥倫布要比鄭和偉大。
生3:哥倫布是發(fā)現(xiàn)了美洲,但是他帶給美洲人民的卻是無盡的災難……他是十足的殖民掠奪者,而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建立印第安人的痛苦之上的,沒什么好稀奇的。
生4:哥倫布是給美洲人民帶去了痛苦,但他畢竟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而鄭和下西洋是沒有任何利潤的,他帶給明朝的只有巨大的負擔,假設鄭和向哥倫布學一點,也許今天我們中國就不會貧窮了,所以哥倫布與鄭和誰偉大呢?
生5: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美德,更何況我們國家也曾經遭受過被人侵略的痛苦,所以我們怎么可以用這一點來評價鄭和與哥倫布誰偉大呢?
……
師:鄭和與哥倫布誰偉大,我也說不上來,但我希望同學們從今天這節(jié)課中學會一分為二地來思考問題,既要看到他積極的一面,也要注意到他消極的一面。
從以上兩個案例的片斷來看,案例1中教師課前設計是利用影片來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提問使學生既了解了公民在家庭生活中的權力和義務,落實了知識技能的目標,同時又教育了學生在享受權利的同時要履行義務,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落實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從實際效果來看前面兩個學生的回答基本符合了教師課前的預設,并且順理成章形成了統(tǒng)一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師也感到比較滿意??蓪W生3卻提出與前面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觀點,顯然這個問題跟教師課前的預設是不一致的,也是教師課前所沒有預料到的,教師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就一句“不對”草草帶過,并未作進一步的評價和引導。筆者認為這位教師在這部分處理得不夠妥當,雖然迫于教師的威信,學生3沒有說什么了,但他心里肯定不服,而且這樣的學生肯定不只他一個,所以這節(jié)課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落實上只能用“同而不和”來描述,它的有效性是大打折扣的。
案例2中學生就“哥倫布與鄭和到底誰偉大”這一問題的提出顯然也是超越了教師的課前預設的,至于評價哥倫布與鄭和到底誰偉大,筆者認為這涉及價值判斷問題,由此而來的是情感問題,不僅僅是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案例2中的教師處理得很好,他并沒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也沒有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只要適當?shù)亟o予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同時通過探究,回顧人類文明的歷程,使學生認識文明發(fā)展是多種多樣的。在探究過程中,也使學生學會在世界文明進程中關注中華民族的興衰,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這節(jié)課到最后也沒有辯出是哥倫布偉大還是鄭和偉大,從表面上看好象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但每個學生心里肯定特服,所以這節(jié)課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落實上可以用“和而不同”來描述,它是有效的。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現(xiàn)代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我國進入了一個價值多元化時代,傳統(tǒng)價值觀、現(xiàn)代價值觀和外來價值觀縱橫交織。我們的學生思維活躍,接收新生事物特別迅速,他們首當其沖的受到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再加上每個學生都是有差異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經歷不一樣,知識儲備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自然產生的想法也不一樣。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有自主權,也允許學生在道德上有逐漸成長的時間,所以教師在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時不應該也沒有必要追求整齊劃一,如果過于追求整齊劃一將會出現(xiàn)“同而不和”的狀況?!巴缓汀弊非蟮氖潜硐笊系南嗤鸵恢拢鴥仍诓]有達到和諧統(tǒng)一,所以這種“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落實表面上看起來很成功,學生都順利地接受教育,但在整齊劃一的背后是學生沒有經過大腦深思,沒有與以往的行為產生沖突,那教育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導致的后果是學生的言行不一致。我們要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使學生從內心形成基本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而在無關原則性的問題上可以讓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它追求的是內在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要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形成“和而不同”的境界,達到真正的有效,筆者認為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上要愛護
教師愛護學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教師不光在生活上愛護學生,在學習上也要愛護學生。學習上愛護學生不僅要重視知識技能的落實,還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這也是本著對學生發(fā)展負責任的態(tài)度,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對學生的一生來說,有時可能比知識技能的掌握來得更為重要,所以教師愛護學生就要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有效形成,而不是一切從分數(shù)出發(fā)。教師在情感上有了愛護之心,才會對學生付出真心。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心,才會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情感溝通,這樣師生之間才會奏出和諧的曲調,才能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形成“和”的氛圍。
要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達到有效,教師的愛護除了有真心之外,還要有一定的愛護技巧。例如,教師在落實“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教學目標時,假如班中有學生的父親是踩三輪車的,那就千萬不能拿踩三輪車的職業(yè)與其他的職業(yè)進行比較,否則這位學生不但不能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反而會加重這位學生的自卑感,教師無意間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又如學生性格各有不同,有外向型的,也有內向型的,教師在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時候也要區(qū)別對待。如果教師一定要讓內向型的學生當眾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想,結果可能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導致他們由恐懼走向自閉,反而不利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其實這類學生教師只要給他們時間,讓他們自己靜靜地思考就好了。所以教師要有效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僅要有愛,還要學會因材施愛。
二、態(tài)度上要尊重
教師在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時要尊重學生的每一個想法,哪怕想法有點離譜,甚至有點錯誤,但這些畢竟都是學生的真實想法,是教師教育的起點。只有尊重學生的想法,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形成心與心的交流,教師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落實上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境界。
尊重學生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建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積極發(fā)言,允許他們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其次,教師要學會傾聽,真誠傾聽學生表達的想法,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講話,也不要以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作為評價的標準直接去評判對或錯,要讓學生有被尊重感和成功感。至于評價,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肯定上,肯定他們積極思考問題,肯定他們敢講真話的勇氣,對學生觀點的正確與否教師不要過于苛刻,教師應該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允許他們保留一點自己的看法,甚至允許他們保留一點落后,允許他們有時間成長,這才是保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效落實的生命力所在。
三、價值觀上要包容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價值觀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我們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不要把教材里的價值觀作為唯一的真理,這樣才不被學生和社會淘汰。同時,教師也必須承認學生的差異,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道德認知、思維方式、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都影響著他們對某個問題的判斷和認知,影響著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對學生中不同的價值觀,尤其是不同于教師自己的價值觀,教師要學會包容,做到求同存異,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形成“和而不同”的情景。
當然,教師的包容決不是無原則的包容,尊重學生的想法也不是學生說什么都對,在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則問題上教師不能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否則這是對學生不負責任,容易造成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混淆。對初中學生,教師應該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堅持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引導,這樣才能塑造心靈健康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和而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追求的“和”就是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教師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確立學生以人為本、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總之,教師要努力讓每個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課堂中都得到碰撞,然后又各自找到方向,形成“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沖突”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周驪.由“和而不同”所想到的[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8).
[2]方長明.有效對話:智慧與真情[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