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的拐點
      ——寫在“七八憲法”頒布實施30周年

      2009-04-05 13:37:28江國華
      關鍵詞:憲法公民

      楊 蓉, 江國華

      (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在“中國向何處去”等重大問題上,以華國鋒為核心的中央高層提出了“兩個凡是”之主張,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①但這一主張遭遇到了以胡耀邦為核心的“真理標準”論的強烈挑戰(zhàn)。②他們敏銳地認識到,“兩個凡是”固然“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一劑藥方,但它不是良藥,而是一副禁錮劑,把人們的思路禁錮在個人迷信、盲從,以及愚昧和落后之中”。[1]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七八憲法”匆匆出臺了。盡管“真理標準”論在當時引起巨大反響,但由于當時的特殊政治氣氛,其對“七八憲法”制定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兩個凡是”基本上成為“七八憲法”的指導思想。在這個意義上說,“七八憲法”固然是當時關于“中國向何處去”的一個答案,從而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但這是一個很勉強的答案,“七八憲法”預告了一個時代開始的同時,預示了其自身的歷史命運。

      一、歷史倒退的終點

      十年“文革”造成了社會秩序的動蕩、國民經(jīng)濟的衰退,法制更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文革結束之后,人心思治,通過法治的重建來恢復社會秩序,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工作。而作為基本法的憲法,具有對整個國家當前政策和未來走向的宣示意義,也是其他立法的基礎,因此其修改更是首要的任務。197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通知:“中央決定于1978年春召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央要求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和人民解放軍采取適當?shù)男问?,征求黨內外群眾對修改憲法的意見。”[2](P316)此時,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尚未展開,關于中國未來發(fā)展道路的共識尚未形成,當時所征集的修憲意見,自然也免不了受到這一大背景的影響?!捌甙藨椃ā奔丛谶@一矛盾的新舊交替之下誕生,自身烙上了那個時代鮮明的特征。從內容和形式上來看,“七八憲法”可稱為一部恢復性的過渡憲法,但相對于“七五憲法”而言,“七八憲法”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憲政倒退歷史的終結——就其條文而言,“七八憲法”由“七五憲法”的30條增加到60條,從而使得其形式更為完善;就其內容而言,“七八憲法”也作了諸多改進,具體表現(xiàn)為:

      在“序言”部分,“七八憲法”明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即四個現(xiàn)代化)的新時期總任務;在第六段增加規(guī)定鞏固和發(fā)展“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第七段規(guī)定“一定要解放臺灣,完成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在對待國際事務方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性得以強調,居于首位。

      在“總綱”部分,“七八憲法”刪去了“七五憲法”中對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以工農兵代表為主體的”表述;刪去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手段和目的中 “抓革命,促生產(chǎn),促工作,促戰(zhàn)備”的表述;刪去了文化教育中“無產(chǎn)階級必須在上層建筑其中包括各個文化領域對資產(chǎn)階級實行全面的專政”的規(guī)定,轉而規(guī)定“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以下簡稱“雙百”方針);將“七五憲法”中“國家保護公民的勞動收入”改為“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增加規(guī)定“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鼓勵公民在勞動中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國家機構”部分,對于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的規(guī)定、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的職權的規(guī)定、對國務院行使職權的規(guī)定都較七五憲法更為詳盡,并且將“七五憲法”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改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不僅邏輯上更為準確,也有利于對于黨政關系的明晰?!捌甙藨椃ā陛^“七五憲法”新增國家行政區(qū)劃劃分的規(guī)定,并進一步列舉出民族自治機關的兩項自治權。③有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規(guī)定,“七八憲法”較“七五憲法”的進步在于重新恢復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設置。[2](P331~336)

      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部分,“七八憲法”有關公民基本權利義務的規(guī)定改變了“七五憲法”本末倒置、先規(guī)定公民義務,后規(guī)定公民基本權利的做法。[3](P67)在公民的基本權利方面,增加規(guī)定“公民對于任何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和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有權向各級國家機關提出控告。公民在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有權向各級國家機關提出申訴。對于這種申訴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并從第48條到第50條分為三條詳細表述公民有勞動權、勞動者有休息權和物質幫助權。在公民的基本義務方面,增加規(guī)定“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

      這些進步都反映了“七八憲法”不僅語言更加科學化,更重要的是明顯淡化了 “無產(chǎn)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xù)革命”思想,暗示了將工作重點轉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為經(jīng)濟改革鋪平了道路;同時表明對于世界局勢的判斷由準備世界大戰(zhàn)轉向和平與發(fā)展,這又為實施對外開放提供了保障。

      二、重返“五四憲法”傳統(tǒng)的拐點

      “七五憲法”中浸透著“文化大革命”中的極左思想,從國家機構到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都不是國家基本法所重視的問題,總共加起來只有區(qū)區(qū)14個條文,序言加總綱則占據(jù)了“七五憲法”的大部分內容,形成了“大頭細身”的怪狀。[2](P293)粉碎“四人幫”后,在“兩個凡是”錯誤方針指導下,七五憲法中階級斗爭至上的錯誤指導原則仍然得到一定程度保留。但是,五四憲法所指明的道路已經(jīng)得到了更廣泛的接受,④因此,盡管七五憲法的錯誤并未完全消除,七八憲法仍然努力回歸五四憲法傳統(tǒng)。1979年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guī)定的決議》,對“七八憲法”的有關條文做了較大幅度的修改;1980年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再次局部修改“七八憲法”,開始向“五四憲法”傳統(tǒng)回歸。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ENSO and volcanic eruptions on the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of atmospheric CO2

      在序言和總綱方面,序言與整體文本的比例較“五四憲法”而言依然顯得臃腫,其中的核心內容也沒有太大的變化。然而,序言以“第一次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結束,使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議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的表述在法律上終結了文化大革命的進程,為社會主義法制的回歸與重建提供了廣泛的憲法空間。總綱第3條有關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規(guī)定與“五四憲法”完全一致,即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也對法制回歸的主導者給了必要的限定;有關公民收入的保護,“七五憲法”與“五四憲法”表述一致,即“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在序言和總綱的空間內,清算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失誤,將發(fā)展的軌跡從漸行漸遠的階級斗爭道路上重新拉回文革前“中共八大”所提出的“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道路上成為可能。

      在國家機構方面,在總綱確定的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具體化,雖然“五四憲法”原有的“決定大赦”權、國家主席的設置、國防委員會的設置并沒有在“七八憲法”中得到恢復,但是“七八憲法”已經(jīng)重視到這些權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的職權設置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以專門的條文規(guī)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委員長的職權,即“七八憲法”第26條的規(guī)定。從中可以看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扮演了部分國家元首的角色。再者就是有關國務院的規(guī)定,在性質和地位方面,恢復了“五四憲法”規(guī)定的內容;在國務院職權方面,詳細列舉了國務院的職權。另外就是有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規(guī)定,雖然一開始并沒有去掉“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的稱呼,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后,確定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即對“七八憲法”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修改集中在第2章第3節(jié)的內容,第1條將“第二章第三節(jié)的標題修改為:‘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革命委員會”名稱的排除,除去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影子,反映了國家重視經(jīng)濟建設的愿望。并恢復“五四憲法”關于國家行政區(qū)劃的規(guī)定,只是在表述上略有差別,“七八憲法”還帶有“人民公社”的稱謂,但此時的“人民公社”已經(jīng)去掉了“革命”的影子,其的“代表大會和管理委員會”屬于基層政權組織和集體經(jīng)濟的領導機構。⑤“地區(qū)”不再是一級地方政府恢復原有的體制,在這樣的條件下實行基層直接選舉和縣級(含縣級)以上間接選舉,并增加規(guī)定:“縣和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它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它的組合和職權由法律規(guī)定?!雹抟虼?,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召集主體也相應變化,縣和縣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人民公社、鎮(zhèn)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鎮(zhèn)人民政府召集。同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執(zhí)行機關,是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其受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jiān)督,并受國務院統(tǒng)一領導。⑦“七八憲法”在恢復了檢察院的設置后,于1979年憲法修正案中明確了“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雹?/p>

      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方面,有關公民的“政治權利”用第44條和第45條具體規(guī)定,其中具有革命色彩的“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在1980年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被修改為:“公民有言論、通信、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罷工的自由?!被謴土恕拔逅膽椃ā钡南嚓P表述。同時“七八憲法”第55條恢復了“五四憲法”有關“控告權”的規(guī)定,并增加規(guī)定“申訴權”,對象是“任何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和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并且“對這種控告和申訴,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通過局部修正,“七八憲法”吸納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jīng)驗,一方面是對“五四憲法”傳統(tǒng)的回歸,另一方面,在“七八憲法”設定的度之下,國家法制建設蓬勃展開。

      三、法治啟航的原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確立了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也十分重視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法制建設。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設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從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始,審議和批準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聽取“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成了每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重要議程,國家權力機關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落實,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還恢復了代表提出提案、意見和建議的權利。提出議案、意見和建議,成為代表行使職權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此次會議還修改了“七八憲法”,并審議通過了七部急需的法律,即刑法、刑事訴訟法、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選舉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和中外合資經(jīng)營企業(yè)法。雖然這七部法律后來都經(jīng)過一定的修改,但都沿用至今。

      其中“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為了貫徹“七八憲法”中關于在中央統(tǒng)一領導下充分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方針,改變了三十年來地方政府一貫實行的委員會制度,對縣以上人民政府采用了與國務院相類似的組織形式,將各工作部門的第一把手(廳長、局長等)都包括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組成之內;同時,他們的產(chǎn)生不再由上級行政機關或國務院任命,而是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任免。[4]這一立法明確了給了地方政權一定的自主權,解決了地方自主性不強的問題,使得已存在的以區(qū)域“塊塊”為原則的“M型”多層次、多地區(qū)層級制組織結構成為了有利因素。雖然這些結構存在重復建設、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但其對協(xié)調其運轉的通訊和信息處理的要求比較低,更適應中國國情,并能夠更好地調動基層單位積極性,降低地區(qū)實驗成本,允許更多的制度實驗,將外部沖擊局部化。這些特點,都有利于中國的經(jīng)濟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也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增長的飛躍。[5]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和國家對經(jīng)濟的計劃管理的逐步放松,國家權力逐漸從公共空間退出,促使著“國家——社會”之間的二元結構得以形成,社會中的利益主體也隨之分化,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日益復雜,博弈過程也更加復雜。

      與此相應的是對糾紛解決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糾紛主體的多元化和糾紛數(shù)量的增加,需要更為公正而有效率的糾紛解決機制,司法在中國社會生活中開始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在“七八憲法”基礎上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為司法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吨腥A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1條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經(jīng)過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決定》修訂后一直沿用至今。1983年修改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符合“八二憲法”的相關精神和用語,因此,對于第2條有關人民檢察院的設置、第20條有關人民檢察院的機構設置、第22、23條有關人民檢察院的人員任免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大體框架沒有改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經(jīng)過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2006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修訂后沿用至今。與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修改一樣,沒有對大的框架進行改動,只是對第2條行使審判權的機關,第4條獨立行使審判權的規(guī)定、第9、10條審判制度、第13條有關死刑復核制度、第17條人民法院與人大及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的關系、第19條基層人民法院的設置、第22條基層人民法院的職能、第24條中級人民法院的設置、第34條人民審判員的規(guī)定進行了一定改動,并刪去了原有的第42條。

      “七八憲法”將“抓革命,促生產(chǎn),促工作,促戰(zhàn)備”從憲法中刪去,表明對于世界局勢的判斷由準備世界大戰(zhàn)轉向和平與發(fā)展,這為實施對外開放提供了保障。例如設立經(jīng)濟特區(qū)和引進外資,只有在七八憲法確定的和平發(fā)展這樣一個大框架之下才可能蓬勃發(fā)展,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yè)經(jīng)營法》這樣的立法也是以此作為基礎得以制定。另外刑法、刑事訴訟法都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七八憲法”。其后直到“八二憲法”頒布前共頒布了10部法律,涉及到教育、民事、環(huán)境以及知識產(chǎn)權等各個方面。[6](P4~17)這說明了法制建設蓬勃發(fā)展,同時也說明了“七八憲法”在法制建設方面的努力,通過適當?shù)男薷?,為現(xiàn)今所適用。

      四、“八二憲法”的基點

      盡管囿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七八憲法”很快就與變化了的政治生活和公民需求之間出現(xiàn)了沖突,但其中的許多內容仍為“八二憲法”所吸收或傳承,具體表現(xiàn)為:

      其一,“七八憲法”所確認的民主原則為“八二憲法”所傳承?!捌甙藨椃ā痹陉U述憲法條文時所涉及的五方面的內容中就有關于發(fā)揚民主的闡述:增加規(guī)定“國家堅持社會主義的民主原則,保障人民參加管理國家,管理各項經(jīng)濟事業(yè)和文化事業(yè),監(jiān)督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

      其二,“七八憲法”所確認的公民權利之憲法地位在“八二憲法”中得到弘揚。在民主原則的前提下,“七八憲法”對如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增加了新的具體的規(guī)定,主要表現(xiàn)在第29條和第35條(對人大代表的監(jiān)督權)、第55條(控告和申訴權)等,其詳細規(guī)定了公民的選舉權以及公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的具體救濟途徑,以及對相關單位的要求。上述這些規(guī)定被“八二憲法”所繼承,并在其中更有體系地表現(xiàn)出來。例如“八二憲法”第2條第3款(人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途徑)、第33條第2款(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1條第1、2款(申訴、檢舉、控告及獲得賠償?shù)臋嗬?等等,都是關于公民基本權利的規(guī)定。首先確定國家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才能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管理國家事務,但并不表明人民的權利是無界限的。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受到人民監(jiān)督的,但人民的監(jiān)督也是依據(jù)法律行使的。這一方面表現(xiàn)出對民主和自由的承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沒有絕對的民主和自由,民主和自由只有在法律的調控下以及憲政的模式下才能發(fā)揮它們的有效作用,這點切實體現(xiàn)了“依法治國”的理念。

      其三,“七八憲法”在國家機構設置方面的變革為“八二憲法”所吸納和完善。一方面,關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設置,“七八憲法”規(guī)定的全國人大的職權有10項,“八二憲法”規(guī)定全國人大的職權有15項,其有權制定哪些法律得到了明確的規(guī)定,明確了黨政之間的關系,明確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之間的關系。由于“七八憲法”沒有恢復國家主席的設置,所以許多有關國家主席的權力都賦予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八二憲法”恢復了國家主席的設置,因此明確列舉了21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即第67條的規(guī)定)。其擴大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加上加強其組織建設增加委員會組成人員的權利義務規(guī)定,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以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設置,總體來說基本框架都符合“八二憲法”的要求,相關具體的法律一直沿用至今也說明了這點。

      其四,由“七八憲法”所確認的中央與地方關系之原則為“八二憲法”所堅持?!捌甙藨椃ā庇行У貙⒅醒雽Φ胤降目刂埔愿痉ǖ姆绞郊右源_定,給“分權”設了一個度,這一思路也成為了日后中央處理微妙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的一大法寶。⑨本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求,以“七八憲法”為基礎的“地方組織法”開始嘗試對地方經(jīng)濟“摸著石頭過河”的放權,“八二憲法”則明確分權到地方,除了原則性規(guī)定地方各級政權機關有較大地決定本行政區(qū)域內的事物的職權外,還特別規(guī)定:“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辈⒗^續(xù)適用1979年“地方組織法”的規(guī)定,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采用與國務院類似的組織形式,同時將中央所控制的官員限為省級,進一步擴大了地方的權力,為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與改革的成功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在憲政模式之下的經(jīng)濟改革和法治改革,都需要適當?shù)钠橇εc洞察力才能抓住機遇,“八二憲法”的機遇是有準備的機遇,也即對“七八憲法”的總結。

      五、結語

      “法是關于人世和神世的學問,關于正義與不正義的科學”。在一個國家逐步邁向法治的過程中,作為法律實踐者的公民,永遠徘徊在人世與神世、正義與不正義的洞穴之中,外面的光線太強烈,反而無法回到洞穴中解決問題,只有循序漸進地適應光的照射才不至于“失明”。因此,法治成為了世界上各個國家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既然是“法治”,就必然是設計了一個“度”,這個度就是為了防止“法”成為專制獨裁的工具。不管是內心的確信也好,統(tǒng)治者的工具也好,起碼這個“度”做到了有效地預防,也使得法治成為了優(yōu)良的治理模式。這個“度”也便是法治模式開始時總的框架的預設,也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據(jù),規(guī)定了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即憲法。社會主義中國從建國開始就一直在探索屬于自己的治理模式,從《共同綱領》到“五四憲法”到“七五憲法”到“七八憲法”再到“八二憲法”,社會主義中國選擇了法治模式——依法治國。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首先需要依憲執(zhí)政。[7]這一方面證明了中國正在探索自己的憲政之路,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八二憲法”是建國以來最完善的一部憲法,是中國法治的保障。太多的光環(huán)籠罩在“八二憲法”周圍,以至于我們時常忘記了它的淵源,或者偶爾追述現(xiàn)行憲法誕生的時候我們會更多的講述“五四憲法”是它的淵源。“七五憲法”由于其歷史的局限性經(jīng)常被一筆帶過,而離它最近的“七八憲法”人們的評價往往就是“倉促”、“無法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法治并不是一項革命性的事業(yè),相反,法治是保守的,必須穩(wěn)步前進而不能脫離其時間與空間的限定。當我們在中國建設現(xiàn)代化法治時,我們不能忘記古代中國,我們也不能忘記舊中國,我們更不能忘記新中國。無論是五千年來的傳統(tǒng),六十年來的傳統(tǒng),還是三十年來的傳統(tǒng),都深刻地影響著今天的中國,我們深深地嵌在這個世界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全面地理解歷史,才能全面地理解現(xiàn)實和未來,對于“七八憲法”的忽視,將遮蔽我們對于今天和未來的中國憲政的更充分理解。走出刺眼的光環(huán),站在2008年這個特殊角度寧靜地思考,雖然“七八憲法”在今天看來存在各種矛盾與諸多的不足,但就其誕生的特殊歷史而言,“七八憲法”的歷史價值就在于其走出“洞穴”這一過程中的嘗試與探索,是未來制度設計的寶貴財富。

      [注釋]

      ①1977年2月7日,“兩報一刊”聯(lián)合發(fā)表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首次正式提出了“兩個凡是”的思想;3月的中央會議上,華國鋒又重申了“兩個凡是”的主張。但是,“兩個凡是”已經(jīng)不能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經(jīng)歷了十年文革的中國人不可避免地反思造成悲劇的原因,這種反思也不可能回避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那樣:“‘兩個凡是’的觀點就是想原封不動地把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思想堅持下去?!?/p>

      ②1977年5月11日,胡耀邦直接支持和組織《光明日報》發(fā)表了“本報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并在中央黨校組織一千多中、高級干部和黨校教師討論實踐標準問題,認為分清路線是非的唯一標準是實踐?!罢胬順藴省闭摰玫洁囆∑降闹С?,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指出對毛澤東思想體系要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不能割裂、歪曲、損壞毛澤東思想,并提出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是對“兩個凡是”的一個重大突破,但華國鋒在會上仍然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

      ③即:第一,自治機關可以依照當?shù)孛褡宓恼巍⒔?jīng)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第二,自治機關在執(zhí)行職務的時候,使用當?shù)孛褡逋ㄓ玫囊环N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七八憲法”第39條)

      ④毛澤東曾指出:“1954年憲法使人民有一條清楚的軌道,使全國人民感到有一條清楚的明確的正確的道路可走?!?許崇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上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第175頁)。

      ⑤1979年“七八憲法”修正案第2條。

      ⑥1979年“七八憲法”修正案第3條。

      ⑦1979年“七八憲法”修正案第4條、第5條。

      ⑧1979年“七八憲法”修正案第8條。

      ⑨一般認為,1949年以來的當代中國中央與地方分權演變可以1978年作為分界大致分成兩個階段。中國共產(chǎn)黨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后,建立了一套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jīng)濟模式,類似于前蘇聯(lián)的集權模式,而1978年之后的改革開放,則是一個分權的過程,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瓦解和地方分權的不斷完善,中國經(jīng)濟隨之得到迅速發(fā)展。但事實并非劃分的如此簡單,中國的中央與地方分權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建國初期開始就十分重視通過分權調動地方的積極性,這是中國與蘇聯(lián)后來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吳江.“兩個凡是”是怎樣被否定的[N].北京日報,2008-07-21.

      [2]許崇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下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蔡定劍.憲法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李晟.當代中國國家轉型中的中央與地方分權[J].公共管理評論(第6卷).

      [5]錢穎一,許成鋼.中國的經(jīng)濟改革為什么與眾不同[J].經(jīng)濟與社會體制比較,1993,1.

      [6]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規(guī)劃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統(tǒng)計2008版[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7]周葉中.關于我黨運用憲法思維執(zhí)政的思考[N].北京日報,2008-05-12.

      猜你喜歡
      憲法公民
      論公民美育
      憲法伴我們成長
      《憲法伴我們成長》
      尊崇憲法 維護憲法 恪守憲法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電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三十而立:“八二憲法”的回顧與展望
      公民選舉權的平等保護
      塔城市| 鄂州市| 赤水市| 赣州市| 延边| 汉中市| 揭东县| 大兴区| 尉氏县| 灵寿县| 连云港市| 广德县| 色达县| 甘肃省| 达拉特旗| 右玉县| 漯河市| 肥东县| 黑山县| 磐安县| 太谷县| 宁陵县| 军事| 福清市| 宁阳县| 益阳市| 明光市| 遂昌县| 青田县| 进贤县| 垫江县| 突泉县| 桃源县| 杭锦旗| 大石桥市| 保山市| 焦作市| 清原| 集安市| 阳城县|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