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強
(長沙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77)
一
語言學研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是弄清楚制約語義表達與理解的因素,這些制約因素就是廣義語義場,它應(yīng)該包含六個要素:語音,語法,各類語境,背景知識,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場”是物理學上的概念,物理學上有電場、磁場等概念。場是物質(zhì)普遍聯(lián)系的結(jié)果。恩格斯說:“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lián)系的總體,而我們在這里所說的物體,是指所有的物質(zhì)存在?!盵1]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角度看,“整個世界是永恒運動著的物質(zhì),物質(zhì)的基本形態(tài)是實物和場,它們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離,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zhuǎn)化。”[2]語義是客觀物質(zhì)世界在人類大腦中的反映(人類思維、精神世界歸根結(jié)蒂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自然也有場,這就是廣義語義場。
本文研究作為廣義語義場六要素之一的語境及其對語義的制約情況。顧名思義,語境就是指語言所處的環(huán)境。對于語境的研究,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叫靜態(tài)語境觀,一種叫動態(tài)語境觀。
靜態(tài)語境觀就是傳統(tǒng)語境觀,普遍的語境觀,也就是把語境看作一種客觀存在。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我國學者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語境對語言的制約作用。據(jù)《墨子·魯問》載:墨子有一次要去游說各地諸侯,他的學生魏越問他:“既得見四方之君,子則將奚語?”墨子便說了這樣一段話:“凡入國,必擇務(wù)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喜音沉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wù)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wù)而從事焉?!蹦訌娬{(diào)了語境(場合)對語言表達的制約。
佛教的禪宗語錄,是師徒教學的對話記錄。禪師在教徒弟時,就是很注意語境的。中華書局1992年版《五燈會元》上冊128頁有這樣的記載——僧問:“和尚為甚么說即心即佛?”師曰:“為止小兒啼?!痹唬骸疤渲箷r如何?”師曰:“非心非佛?!痹唬骸俺硕N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痹唬骸昂鲇銎渲腥藖頃r如何?”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65頁有這樣的記載——師后居伏牛山。上堂曰:“即心即佛,是無病求藥句。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倍U師們強調(diào)了語境(交際對象的思想認識水平)對語言表達的制約。
當然,古人不可能也沒必要把語境作為本體來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20世紀30年代,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說,修辭以適應(yīng)題旨情境為第一義。他在書中提出“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時、何如)說,這“六何”就是構(gòu)成語境的因素。而且還說明了修辭對語境的依賴關(guān)系——“我們知道切實的自然的積極修辭多半是對應(yīng)情境的:或則對應(yīng)寫說者和讀聽者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即雙方共同的經(jīng)驗,因此生在山東的常見泰山,便常把泰山來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見飛矢,便常把飛矢來喻事情的快速;或則對應(yīng)寫說者的心境和寫說者同讀聽者的親疏關(guān)系、立場關(guān)系、經(jīng)驗關(guān)系以及其他種種關(guān)系,因此或相嘲謔,或相反詰,或故意夸張,或有意隱諱,或只以疑問表意,或單一感嘆抒情?!盵3]
2001年,王德春、陳晨先生在《現(xiàn)代修辭學》一書中認為,語境指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狹義的指言語環(huán)境,廣義的還包括語言環(huán)境。構(gòu)成語境的客觀因素有:時間、地點、場合、對象;主觀因素有:身份、職業(yè)、思想、修養(yǎng);臨時性主觀因素有:處境、心情??偣彩畟€因素。[4]
王德春、陳晨先生的語境觀是可取的,分類標準明確,照顧到了影響當前交際的各種因素。還有不少語境研究成果,分類上有些出入,都不出傳統(tǒng)語境觀的范疇。
1986年,斯珀泊(Sperber)和威爾遜(Wilson)合著的《關(guān)聯(lián):交際與認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一書的出版標志著認知語用學的誕生。Sperber和Wilson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將語言交際看作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提出語言交際是在關(guān)聯(lián)原則支配下按一定思維規(guī)律進行的認知活動。
Sperber和Wilson這樣定義語境:語境是心理產(chǎn)物,是聽話者對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組,正是這些假設(shè)而非實際的客觀世界制約著對話語的理解。[5]
他們所提及的語境為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語境,被稱為“認知語境”(cognitive context),在交際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假設(shè)稱為“認知語境假設(shè)”。在言語交際中,對話語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構(gòu)成聽話人認知語境的一系列假設(shè),而不是具體的情景因素。
在交際過程中,受話者將新信息所提供的話語假設(shè)與記憶中已有的語境假設(shè)相結(jié)合,經(jīng)過推理得到新信息的語境含義,從而也達到了語境效果。例如下面一個對話:
Bill:Let’s go to the movies this evening.
Mary:I’ll have an exam tomorrow morning.
Mary的話語中所提供的語境假設(shè)與Bill原有的語境假設(shè)結(jié)合,便產(chǎn)生了以下一組假設(shè):
(1) Go to the movies takes some time.
(2) People need to prepare for the exam before it begins.
(3) Mary has an exam tomorrow morning.
(4) Mary must prepare for the exam this evening.
從而推導出語境含義:
Mary can not go to the movies this evening.
Bill理解了Mary這句話的意思,便可以說Mary的話達到了語境效果。
吳群先生通過對傳統(tǒng)語境觀和認知語境觀深入對比研究后認為:“認知語境觀有其進步性,但認為認知語境可以代替具體語境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認知語境就像一張地圖,包括了縱橫交錯的知識結(jié)構(gòu),然后其中卻缺少了許多細節(jié)性的東西。這些細節(jié)性的東西仍要靠在具體語境中去獲得,以確保話語理解的正確性?!盵6]
我們認為,在語義和語境結(jié)合的時候,思維活動、心智活動以及認識成果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因此而否認客觀語境的存在,把語境看作純“心理產(chǎn)物”,卻是明顯荒謬的,是明顯地混淆概念,混淆了語境與思維及思維成果的概念。實事求是的看法應(yīng)是,在語境研究過程中,我們既不否認具體的客觀的語境的存在,也承認語義和語境結(jié)合的時候思維活動、認識成果對語義的制約作用。我們研究語境,其實也就是研究我們自己,我們必須相信自己的感覺。具體的客觀的語境是我們能夠感覺到的,不容否認;我們在交際時,在語境對語義的要求方面會有一定的認識,會對同一客觀對象抱有各自的見解,我們會基于這些因素就舊信息對新信息進行一系列推理從而領(lǐng)悟話語的真實含義,這一系列過程也是我們可以感覺到的,也不容否認。在研究語境對語義制約的過程中,靜態(tài)語境和動態(tài)語境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對象。
二
我們認為,語境對言語編碼和解碼中的語義部分都有制約作用。
語境對言語編碼中的語義部分的制約作用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語境制約語義單位(主要是義位)的選擇。在表達階段,首先遇到的是選擇什么樣的語義單位來表意的問題,語義單位的選擇受語境制約。
交際雙方的關(guān)系制約語義的選擇,這是最常見的情形。俄國文學大師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精彩地展示了語境(交際雙方的關(guān)系、交際對象的地位)對語義的制約情況。瘦子在明確胖子當前的地位前,雙方是純潔的朋友關(guān)系,交際語言呈現(xiàn)隨便、親切的風格;瘦子一旦明白胖子是比自己等級高的三等文官時,朋友關(guān)系便消失了,變成了上下級關(guān)系,瘦子的語言風格也變得莊重、古板。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則深刻展示了語境(交際雙方的地位關(guān)系)對漢語語義的制約。胡屠戶語言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決定于范進地位的改變。范進是秀才時,胡屠戶對范進破口大罵;范進中舉后,胡屠戶對范進諂媚有加。
交際方對所涉及對象的愛憎、對所涉及對象的認識也會制約語義選擇。如我們要表達“土匪頭子和他妻子急忙逃進深山”的意思,就有一個語義單位的選擇問題。如果我們是痛恨土匪的百姓,那么經(jīng)過語義單位的選擇,就可以表述為:土匪頭子和他老婆倉皇逃進深山。義位“頭子”、“老婆”、“倉皇”、“逃”含隨便義或貶義。如果我們站在土匪的立場,那么經(jīng)過語義單位的選擇,就可以表述為:寨主和他夫人立即撤進深山。義位“寨主”、“夫人”、“立即”、“撤”含莊重義或一般義。這里表現(xiàn)為交際方對所涉及對象的愛憎制約義位的選擇。
說話人對談及對象的認識也會制約語義選擇。俄國文學大師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精彩地展示了語境(交談涉及的對象)對語義的制約情況。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語言風格、用詞造句多次發(fā)生方向性的變化,都是因為交談所涉及的對象——狗的地位在交際者的大腦中發(fā)生了變化。其實狗還是那條狗,只是因為警官對狗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而已,這種變化就會對語義形成制約。
制約語義單位(主要是義位)的選擇還表現(xiàn)在對義項選擇的制約。語素義可能有兩個或以上義項,義位可能有兩個或以上義項,義叢也可能有兩個或以上義項(多義詞組),特定的語境一般會選擇其中一個最合適的義項進入語流。
2.語境使語義單位(語素義、義位、義叢、義句)被省略。由于交際雙方共有一些語境,而語境是包含信息的,那么,由于語言經(jīng)濟性原則的制約,被語境包含的那部分語義就被省略了。言語交際中的省略,一般都是這種情況。古人寫文章很經(jīng)濟,因此省略很常見,交際雙方都理解的,一般就被省略掉了。但是古人的省略,現(xiàn)代人未必懂,所以解釋古語的隱含是必要的。岳麓書社1995出版的朱維德先生的《春秋左傳隱含研究》作了非常有益的嘗試。朱先生認為《論語》中孔子所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有隱含的,隱含了被省略的內(nèi)容。因為我們現(xiàn)代人很少會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也很少有人會把朋友的到來當作一件快樂的事,現(xiàn)代人一般會把這兩件事當作累人的事。那么為什么古人會覺得快樂呢?一定是語境不同,從而制約了語義表達,導致孔夫子說出這樣的話。朱先生推測,古人讀書是為了做官,便有“黃金屋”,便有“顏如玉”,所以便“不亦樂乎”。而朋友的到來,正好為一起交流讀書心得提供了方便,所以同樣“不亦樂乎”。
現(xiàn)代文中,省略也很常見,因為經(jīng)濟性原則是一個普遍原則。魯迅先生雜文的省略最常見,這是社會環(huán)境(場合)制約的結(jié)果。
另外,古代的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之類,是一種特殊的省略,是習慣格式導致的省略,既然是習慣格式,那么話語雙方都會理解(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guān))。
3.語境使語義單位變異。語素義有靜態(tài)和動態(tài)之分,動態(tài)語素義就可能發(fā)生變異,這一般是組合(上下文)導致的變異。義句也可能變異。
語境對言語譯碼中的語義部分的制約作用與上面的過程相反,體現(xiàn)在:
1. 語境使語義單位還原為表達者所選擇的意義。在表達階段,表達者在語境的制約下選擇了合適的語義單位或義項;那么相應(yīng)地,在接受階段,接受者就以語境為線索還原表達者所作出的選擇。接受者在接觸到表達方傳過來的信息形式前,大腦中只有抽象的語義單位和義項,當他聽到對方說的話或看到對方寫下來的言語時,對方是特定的對方,他是特定的他,談及的對象也是特定的對象、特定場合的對象,從而,接受者的大腦就在這些語言環(huán)境的作用下,運用大腦中既成的認識成果,就現(xiàn)有語境進行演繹推理,進行聯(lián)想(這就是所謂的“認知語境”),從而最終還原出表達方選擇的意義或義項。
2.語境補充被省略的語義。在表達階段,語境使語義單位(語素義、義位、義叢、義句)被省略;那么相應(yīng)地,在接受階段,接受者就以語境為線索還原被表達者省略的語義內(nèi)容。如《左傳·莊公十年》: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R人三鼓。劌曰:‘可矣?!R師敗績?!瓤?,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譯文: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車,在長勺打仗。莊公準備擊鼓,曹劌說:“不可以?!饼R國人打了三通鼓。曹劌說:“可以了?!饼R軍大敗?!瓚?zhàn)勝以后,莊公問曹劌取勝的緣故。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全憑勇氣,第一通鼓振奮勇氣;第二通鼓勇氣就少了些;第三通鼓勇氣就沒有了。他們的勇氣沒有了,而我們的勇氣剛剛振奮,所以戰(zhàn)勝了他們?!?/p>
這是字面義的翻譯,被省略的意思尚未譯出。閱讀著首先應(yīng)該揣摩當時的語境,然后根據(jù)大腦中已有的關(guān)于語境和語義對應(yīng)的知識進行演繹推理和聯(lián)想,還原被省略的意義(下加著重號):
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打仗。莊公準備擊鼓,曹劌說:“不可以?!饼R國主帥打了三通鼓,齊軍三次沖鋒都被矢石打退后,曹劌說:“可以擊鼓了?!鼻f公的軍隊聞戰(zhàn)鼓奮勇沖殺,齊軍大敗?!瓚?zhàn)勝以后,莊公問曹劌取勝的緣故。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全憑勇氣,第一通鼓號令沖鋒,士卒勇氣振作;敗退后第二通鼓號令沖鋒,士卒勇氣就少了些;再敗退后第三通鼓號令沖鋒,士卒再敗退勇氣就沒有了。他們的勇氣沒有了,而我們的勇氣剛剛振奮,所以戰(zhàn)勝了他們?!盵7]
被省略的部分是經(jīng)過推理推測出來的,不同的人推測的結(jié)果可能有異,但大體是相同的。在推理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常識、思維的作用。
3.語境還原變異義。在表達階段,語境使語義單位變異;在接受階段,接受方可能面對著不合常理的語義組合,這時,語境會幫助他把不合常理的語義組合變得符合常理,也就是還原變異義。對于語義變異的具體情況,拙文《漢語語素義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8]、《義位的“態(tài)”與“體”》[9]、《義句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10]已作了詳盡的研究,這里不再展開??傊€原的過程,也是根據(jù)大腦中現(xiàn)存的關(guān)于語境對語義要求的常識,進行演繹推理,如果當前的語義組合和語境不合,語境會自動調(diào)整語義以達到二者的一致,從而使變異后的意義(表達者的真實意義)呈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
[2]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27.
[3]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9-14.
[4]王德春、陳晨.現(xiàn)代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7-67.
[5]Dan Sperber(斯珀泊)、Deirdre Wilson(威爾遜).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關(guān)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5.
[6]吳群.傳統(tǒng)語境觀與認知語境[J].皖西學院學報,2004,(1).
[7]朱維德.春秋左傳隱含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1995,8-9.
[8]漢語語素義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J]. 中國語文研究,2006,(1).
[9]義位的“態(tài)”與“體”[J]. 廣西社會科學,2005,(11).
[10]義句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J]. 語言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