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學習語言是為了交際。不論是語言交際還是非語言交際都要受到文化的制約,因此,在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也應該學習所學語言國家的相關文化。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說: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種語言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文化交際中不同特征的文化相互接觸,相互之間的誤解和沖突往往在所難免。但我們的英語教學,往往只重視語言形成的正確性,忽視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忽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忽視語言在實際場合中的運用;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一般語言能力,而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教學導致學生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機械地搬用模仿,如中國人與英語國家的人用于表達問候的方式有明顯差異。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最愛說:“吃(飯)了嗎?”“上哪兒去?”其實這在英語中不是問候,而是真正的問題,直譯成英語是不妥的?!俺?飯)了嗎?”這是說明你想請對方吃飯。英美人問候多用“Good morning!”“Hi”“Hello”等,與此同時,人們常用談論天氣的辦法來寒暄。如不了解這些文化差異將直接影響交際質量。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1.提高認識、端正態(tài)度
首先在認識上要有一個提高,克服不自覺的民族中心主義。教師要使學生提高對外國文化的認識,拋棄偏見,克服民族中心主義,做到心胸寬廣、態(tài)度開明,對外國文化采取一種全面客觀的態(tài)度,不僅要尊重它們,而且要努力理解它們、適應它們,當然,我們也不能全盤接受而否認自己的文化。
其次,還要讓學生認識到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語言就是學文化。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語言有差異,文化無止境。只有關注文化,才能學好語言,否則我們所學習的語言就容易成為無意義的符號或導致錯誤理解的符號,結果使所學的語言知識成為無法交際或導致交際失敗的條條框框。語言與民族文化密切相關,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但要反映到語言本身的特點上來,而且要反映到語言所造成的障礙上。學生如果有了這樣的認識,在英語學習以及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就能自覺對待文化上的差異,也不至于手足無措。
2.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現(xiàn)行的中學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大部分語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特別是其中的文學作品,為學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在語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英語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有關中外文化的語言材料,使學生獲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意識而適應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為學生參與交際鋪平道路。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還進行了交際文化教學,真正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具有感覺的敏銳性、理解的科學性和處理的自覺性。
3.改變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跨文化交際同樣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由于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中接受著不同的教育,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從而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xiàn)一些困難,影響交際效果,造成一些誤解。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如:中國人一開口常常是“漢語的思想+英語的形式”,不免要犯“文化錯誤”。當人民受到贊美時,中國人會特別謙虛,常不由自主地說“哪里、哪里,還差得遠呢”這類的話,甚至還要自貶一番,這使外國人感到很困惑:難道我不懂好壞?難到我說錯了?英美人士的思維與我們不一樣,英美人通常反應是欣然接受,道聲“Thank you”。因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認識并接受外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教師首先要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化的認識,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教師還要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改變學生思維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高小華,教師,現(xiàn)居江西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