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的雜文名篇,也是傳統(tǒng)教材中的“難”篇。魯迅先生通過比喻論證,列舉了對待文化遺產(chǎn)(大宅子)的三種錯誤做法和拿來主義者的正確做法。這部分內(nèi)容是文章的“重頭戲”,文字精彩,耐人咀嚼,只是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怎樣才能形象而清晰地講清這個比喻論證呢?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這四種人的性格特點恰似唐僧師徒,而后者早已為學生所熟知。于是筆者把他們比喻成唐僧四人講解,學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記住了。下面筆者簡略地談一下當時的講法。
先看《拿來主義》第8、9段: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
作者把批判繼承文化遺產(chǎn)這個重大問題,精當?shù)馗爬椤澳脕碇髁x”。對于怎樣“拿來”,文章以“大宅子”作喻,展開了形象化的議論。作者先在第8段批判了對待“大宅子”即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一種是“徘徊不敢走進門”的逃避主義,在舊的遺產(chǎn)面前嚇破了膽、手足無措的“孱頭”。大家看這類人多么像唐僧,集封建儒士迂腐和佛教信徒虔誠于一身,昏庸無能,不辨忠愚,不分真假,被妖魔嚇破了膽,見到生疏的人、生疏的地兒就躲著走;一種是“放一把火燒光”,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毀壞遺產(chǎn)的“昏蛋”,對外物全盤否定的虛無主義。這種人多像追求自由、超級叛逆、抱打不平、嫉惡如仇、“寧愿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見妖就打的孫悟空呀;一種是接受一切,“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全盤繼承的投降主義。這種人不正像好吃懶做、愛占小便宜、見識短淺、凡是美女(包括妖怪變化的在內(nèi))一概笑納的豬八戒嗎?
相比之下,“拿來主義”者是怎樣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呢?第9段做了正面回答,即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態(tài)度:是“魚翅”,則“吃掉”;是“鴉片”,則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至于“煙槍和煙燈”,則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外,其余大可以毀掉;還有“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大家想想那沙僧,他喊“大師兄”時厚重的聲音和真誠的眼神讓人感覺就是個穩(wěn)重的人。他不像唐僧那樣迂腐,不像孫悟空那么叛逆,更不像八戒那樣花癡,他謹守誠實公正,講求實事求是,誰是誰非分清了再來論,是人是妖判準了再對待。取經(jīng)之路上若沒有他,互不服氣的孫、豬之爭會把死板的唐僧折磨成精神分裂直至氣得吐血!沙僧始終是最清醒最明智的,看到他,人們總能找到一份安全感。
筆者如此給學生比喻一番,文中“糾纏不清”的比喻論證很快就能解開了。
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筆者還列表歸納,看起來更直觀明了:
段麗娟,教師,現(xiàn)居江蘇東海。